书城文化外貌与性格--各省地人的习性及经商气质
9003400000026

第26章 其他省地人的习性(7)

一位当年在云南建设兵团的成都知青写道:北京知青秉性开朗,豪爽旷达,一开口字正腔圆,一如收音机里播音员在说话,把他们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四川知青个头不大,却聪敏机智,热情义气,为朋友两助插刀的事干得最多。惟上海知青韬略在手,城府于胸,既不轻举妄动,也不毕露锋芒。他们轻慢人,只要叽哩咕噜讲一通上海话,“就非常巧妙地用一道天然屏障把上海人圈在了里面”;他们下水田,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但细心人会发现,他们穿着上海刚刚研制出的农田鞋、水田袜。

遥想当年,“上海阿拉”的举止很受人非难与排斥,总有那么点格格不入的“小资情调”……今天才恍悟,食品箱也好,水田袜也好,雪花膏、檀香皂、吴侬软语和星夜苦读……这些的与众不同,无非是上海人的习性、上海人的爱好、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无非是艰辛难耐的劳作、愚昧困苦的氛围、窒息人性的十年浩劫。这一切交织起来都压抑不住上海人文明的天性!

外国人对上海的感情和对上海人的理解或许比北京人更多,虽然,他们主要是从商业上着眼的。

日本的传媒对上海的报道十分敏感,这是大陆最接近日本的城市。日本人对上海怀有特殊的感觉。老一代人,特别是战前到过上海的,视上海为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当时日本人普遍存在对西方文化的自卑心理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崇敬,他们看到这两者得以在上海并存,于是对上海怀有一种好感。直到今天,每当上海有什么新鲜事,他们都会赞叹一番:“真不愧为上海啊。”战后的日本青年,对中国的印象是长城、黄河的雄伟与贫穷,与传媒中上海的嘈杂与繁华完全不同,而视上海为中国一个神秘的、特别的存在。日本的专家、学者则看中上海对外来文化不排斥的态度,文化教育水准较高,技术培训收效快,易于实现现代化管理,这正是宝钢、金山石化总厂成功的基础。

一位日本人这样形容和介绍上海人:他们口气夸张,有极度的优越感,喜欢讲排场,好面子,惯以领先时代、崇尚时髦而自傲;他们同时还具备实践能力,并且能够巧妙地利用他人的财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上海人的性格特点是:机敏,行动快,具有中国人所没有的不拘泥于过去历史的性格。其中有些人爱虚荣,外表的气派重于实质的内容,有刹那主义的倾向。他们创意优异,但有时也擅长玩弄技巧,也就是说,也有可能进行不负责任的交易。上海人还喜欢乘势推展的步调,不习惯于朴实和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

韩国的一个刊物比较了上海人和北京人以及中国其他省份人的不同特征、作风:

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的人喜欢喝酒,一口就喝下一杯65℃的烈性酒。他们很讲义气,可以为朋友牺牲自己,而把洽谈生意看成是次要的。

在北京如果没有人际关系很难办事。但上海很早以前就是国际城市,上海人很会“算计”。他们看不起地位低而穷的人,但很尊重地位高而有钱的人。上海人很强调物质利益,经济头脑也很灵。

上海人大都是经济能手,他们的经济头脑比山东、北京、哈尔滨的人灵得多。所以,人们说“外国人很难从上海人口袋里掏出钱来”。

[附记]史籍中的南北风尚习性之异同

一、南方风尚习性

楚越(泛指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实赢蛤,不待买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故偷生。

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有江汉川泽之饶,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食物常足。信巫鬼,重淫祀。

南楚(今湖北湖南东部一带)南楚好辞,巧说少信。江南卑湿,丈夫早天。

荆州(今湖北一带)人多愉惰。信巫鬼,重淫祀,尤好楚歌;五月五日竞渡戏船,楚风最尚。自晋氏南迁,四方凑会,盖多衣冠之绪,稍尚礼义经籍。

房州(今湖北房县一带)土地穷险,其人半楚,有蛮夷之风。人性多戏悍决烈,民俗安于山僻。

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带)民俗俭陋,常自足,无所仰于四方。时节同荆楚,民风载楚谣。

豫章(今江西一带)沃野垦辟,家给人足,蓄藏无缺。故穰岁(丰年)财供商旅之求,饥年不告藏弱之籴。人食鱼稻。多尚黄老佛清净之教,重于隐遁。地方千里,水陆四通,风土爽垲,干燥,山川特秀。

宣州(今安微境内长江以南地区)川原沃衍,有水物之饶。其人巧而少信,多女而少男。自眉国并建,永嘉东迁,衣冠违难,多难萃止。

寿州(今安微寿县一带)淮南之地,人多躁急,剽悍勇敢,轻进取,地气使之然也。

吴楚(泛指南方)汉兴,高祖王兄子濞(刘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刘安)亦都寿春(今安徽寿县附近,战国时曾为楚都),招宾客着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

楚州(今江苏淮河以南地区)其俗轻扬淫佚,好学工文。

泰州(今江苏泰州一带)永嘉之后,晋室东迁,衣冠违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士好学而文,农民织纴稼穑。俗务儒雅,虽穷苍茅茨之下,往往闻弦诵声。

扬州其俗朴而不争,尚学好文。人性轻扬,尚鬼好祀。其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大丰足,故风俗澄清,而道教隆治。与成都号为天下繁侈,故称扬益州。

常州(今江苏常州无锡一带)承太伯之高踪,由季子之遗烈(太伯、季札,均为吴国始祖,周之后裔,为避君位而遁迹江南),盖英雄之旧壤,杂吴夏之语音,人性质直,黎庶淳让。言地利,则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举江左之郡者,常州润州其首焉。

吴越(今江浙一带)其俗纤啬(长于计算),其人机变。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人至今好用剑。自永嘉南迁,斯为乡人,性礼让谦谨,亦骄奢淫逸。

婺州(今浙江金华一带)东越之地,民俗轻躁,少信行,好淫祀。

巴蜀广汉(今四川一带)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山林竹木,蔬食果实之饶。民食稻鱼,亡凶争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柔弱褊厄。

梁州(长江汉水流域)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好祀鬼神,多溺于逸乐。人多工巧绫绵雕镂之纱,少从宦人士,或至耆年白首,不离乡邑。崇重道教,犹有张鲁之风。颇慕文学,时有斐然。

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人杂夷撩(指南方少数族),不知教义,大抵南方遐阻,人强吏懦,豪富兼并,役属贪弱,作掠不意,古今是同。性并轻悍,易兴逆节。

南方风尚习性相同特征:

(1)有沃野、水泽、山林之饶,天饥馑之患;

(2)生产方式以农耕和织红为主;

(3)有楚文化延伸的痕迹,巫风盛行,多不合礼仪的祭礼。重于隐逸,安于山僻,多崇尚老庄清静无为之教;

(4)风俗澄清,人性轻扬、文弱、褊厄;

(5)自晋室南迁后,儒学积层进一步加厚,但原有的民情风俗并未改变;

(6)从王室到民间,颇慕文学,时有斐然。

二、北方风尚习性

冀州(今河北一带)土地沃少瘠多,是以伤于俭啬。其俗铡强。人多重农桑,性尤朴直,盖少轻诈。人性劲悍,习于戎马。俗重气侠,好结朋党;其相赴死生,亦出于仁义。前谚云:“值宦不偶遇冀部。”人性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而伤于迟重。游手好事,竞锥刀之末。

幽州(今河北北部一带)其气躁急,愚悍少虑,轻薄无威仪。敢于赴人急难,其气内盛。有谚云:“幽冀之人钝如锤。”

中山(今河北唐县定县一带)民俗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取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杀人劫财),休则掘家作巧奸冶(为非作歹)。

镇州(今河北邯郸一带)其人刚狠,无宾序之礼。土广俗杂。大率粗急,高气势,轻为奸。

沧州(今河北沧县一带)风俗鸷戾(凶猛),高尚气力,轻为奸凶。

山西土瘠,其人勤俭。

关州(今山西太原一带)其气勇抗,诚信。韩赵魏谓之三晋剽悍,盗贼常为他郡剧。

薄州(今山西永济一带)其俗刚强,多豪杰,矜功名,尚侵夺,薄恩礼,好异生。

钟代石北(今山西北部一带)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强直刚愎,好气,任侠为奸。

云中(今山西大同一带)本戎狄之地,其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

河东(今山西黄河以东地区)有先王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

辽州(今山西昔阳一带)蕃汉相杂,好武少士。

雍州(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地区)人物混淆,华戎杂错。其性尤质直。尚俭约,习仁义,勤于稼穑,多畜牧。游手好事,竞锥刀之末。连接山胡,性多木强。桴鼓屡惊,盗贼不禁,此乃古今之所同。地势便利,以其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常为王者奥区。

关西(今函谷关以西陕西一带)地广人稀,逐水草畜牧,以兵马为务。

秦塞(关中地区)俗与羌浑杂居,抚之则怀安,扰之则易动,自古然也。

同州(今陕西大荔一带)人俗质木,不耻寇盗。性刚而好胜敌。

豳州(今陕西彬县一带)公刘(周人先祖)处幽,其人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其俗尚勇力,习战备,居戎狄处,势使之然也。

西北诸郡(指今陕西西部一带)接近胡戎,多尚武节。

陇州(今陕西甘肃间陇山一带)昆戎旧壤,迫切夷狄,修习武备。士则高尚气略,人以骑射为先。

天水陇西(今甘肃东部一带)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

鲁地(今山东曲阜一带)地狭民众,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今去圣久远,周公遗公稍微,孔氏痒序衰坏,然其好学犹愈于他俗,尚礼义,重廉耻。

青州(今山东一带)其人矜于功名,依于经术,阔达多智,态度舒缓。男子多务农桑,崇尚学业,其归于俭约。

兖州(今山东兖州一带)有周孔遗风。其人多好儒学,质直怀义,人性朴厚。

豫州(今河南一带)禀中和之气,性理安舒。

陈州(今河南周口一带)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由是文籍生焉。于是风俗旧多儒学。

曹州(今山东河南一带)硕学通儒,无绝古今。家尚质直,人多魁岸。不规商贾,肆力农桑。

滑州郑州(今河南滑县郑州一带)周末有子路(孔子学生)、夏育(周代着名勇士),人民慕之,故其俗刚武尚气力。

颍川韩都(今河南禹县一带)士有申子(申不害)、韩非子之刻害余烈,高士宦,好文法,民以贪婪争讼生分为失。

开封厥性安舒,人多豪俊,好儒术,杂以游(游乐),有魏公子之遗风。

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一带)人性勇敢,负气,尚力。

徐州(今江苏淮河以北地区)莫不贱商贾,务稼穑,尊儒慕学。人颇劲悍轻剽。

北方风尚习性相同的特征:

(1)土地沃少瘠多;

(2)生产方式以“稼穑”为主,夹杂“畜牧”;

(3)“华戎杂错”,汉族与多种少数族杂居;

(4)为对付“戎狄”侵扰,多尚武节,并随时处于戒备状态;

(5)有史记载的古代圣贤和其他杰出人物众多,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6)儒学经术有广泛市场,注重仁义、礼仪、功名;

(7)风俗鸷戾,人性劲悍、质直、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