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二十二章 箴言二十二我要成为富人
穷人的穷不在于他们没有钱,而在于缺少一个挣钱的头脑。
——《塔木德》
穷人的穷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钱,而是他们根本就缺乏一个赚钱的头脑。富人的富有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现在手里拥有大量的财富,而是他们从根本上就有一个赚取财富的头脑。
一个人所具有的思维和感觉决定了他将来能否拥有财富。富有的思维创造财富,而贫穷的思维造成真正的贫穷,体会到的是穷人的卑微和小气。
人太穷了,就会整天为生存而奔忙和劳碌。他的头脑里没有了产生财富的渴望,也就失去了成为富人的条件。
犹太巨富比尔?萨尔诺夫小时候生活在纽约的贫民窟里。他有六个兄弟姐妹,全家只依靠父亲做一个小职员所得的微薄收入,所以生活极为拮据,他们只有把钱省了又省,才可以勉强地度日。到了他15岁那年,他的父亲把他叫到身边,对他说:“我攒了一辈子也没有给你们攒下什么,我希望你能去经商,这样我们才有希望改变我们贫穷的命运,这也是我们犹太人的传统。”
比尔听了父亲的忠告,于是去从事经商。3年之后,他就改变了全家的贫穷状况。5年之后,他们全家搬离了贫民区。7年之后,他们竟然在寸土寸金的纽约买下了一套房子。
犹太人世代都在经商,因为他们知道只有经商才能赚取很多的利润,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一代代犹太人从事经商,赚取了让世人瞠目的财富。
赚钱是一个智慧的思维,想要成为一个富人,不但要有智慧的思维,而且要付诸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跻身富人的行列。
犹太人的金钱法则是:钱是靠赚出来的,而不是靠克扣自己攒下来的。犹太人不赞成过分地节俭。在他们看来,钱是靠赚的,而不是靠攒的,过分的节俭,克扣自己是成不了富人的。那只会使自己在精神上越来越穷!
犹太商人有白手起家的传统,现在世界上许多犹太大亨,其发迹时间也不过两三代人。但犹太商人没有靠攒小钱积累的传统,而且,犹太人没有禁欲主义的束缚,中国厨子、美国工资、英国房子、日本妻子是他们理想生活的四大目标。再加上犹太商人的投资大多集中于金融业等回收较快的项目上,他们崇尚的是“钱生钱”,而不是“人省钱”,他们热衷的是冒险而不是勤俭持家。
当一个人接受了人生给他的剧本角色——穷人或富人之后——他们总是要找出一些逻辑关系来使自己表现得更加自然:因为我生在这个贫困的家庭里,所以我是穷人,这是应该的。或者说我生在这个富裕之家,因此我的命运是注定的。殊不知,正是这一错误的逻辑理论,使他一辈子无法超越自己,战胜自己。人生的每一个角色从来不是固定的,穷人可以变富,富人也可以变穷,是玫瑰总会开放,是金子总会闪光,只要你肯努力,你一定能改变你的人生。
这个世界有两个转动不息的轮子。今天的富人明天就可能不是富人了,今天的穷人明天就未必是穷人了。
从前,有一个富人,他没有孩子。
“我有这么多财富有什么用?”他悲哀地说,“我辛辛苦苦赚钱是为了谁?”
有人建议他给穷人一些捐助,他拒绝了。他只想对丧失生活信心和对生活感到绝望的人给予资助。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人躺在粪堆上。他心想:“这个人肯定对生活丧失了希望。”
他主动提出给这个人一百第纳,并向他解释给他钱的理由。
这个人不仅拒绝拿他的一百第纳,而且还一肚子的气:“只有死人才对这个世界一无所求呢!我信仰上帝,上帝迟早会帮助我改变目前的境况,用不着你来可怜我。”
富人讨了一脸没趣,他决定到墓地把钱埋到死人中间。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个富人失去了他所有的财产。他便跑到墓地去挖自己从前埋的钱。警察以为他是来盗墓的,就把他逮捕了,并把他带到市长那里。
“你不认识我了吗?”市长问他。
“我怎么会认识像您这样重要的人物呢?”囚犯答道。
“我就是那个你认为对生活绝望了的人。你看,上帝没有忘记我,我的命运改变了。”市长说。
两人拥抱在一起。
市长下令说可以把他的钱从墓地拿走,而且还使这个人在他的余生每天都得到一顿免费的伙食和慈善的礼物。
由此可见,贫穷与富有并非是上天注定、不可改变的,二者之间可以自由转化,转化的时机全在当事人的选择了。
要想富有,就必须学习富人。只有先去学习,你才会得到他们富有的经验。
犹太人特奥的母亲不幸辞世,给他和哥哥卡尔留下的是一个可怜的零售店。微薄的资金,简陋的小店,出售一些罐头和汽水之类的食品。一年节余下来,收入微乎其微。
他们不甘心这种穷困的状况,一直探索发财的机会卡尔问弟弟:“为什么同样的商店,有的赚钱,有的赔钱呢?”特奥回答说:“我觉得是经营有问题。如果经营得好,小本生意也可赚钱的。”
“可是经营的诀窍在哪里呢?”
于是他们决定到大街小巷去调查。一天他们来到一家“消费商店”,这有店铺顾客盈门、生意红火。
他们走到商店的旁边,看到门外有一张醒目的红色告示写道:“凡来本店购物的顾客,请把发票保存起来,到年终可凭发票免费购买发票款额3%的免费商品。”
他们把这份告示看了几遍后,终于明白这家店铺生意兴隆的原因了。原来顾客就是贪图那年终3%的免费购物。他们一下子兴奋起来。
他们回到自己的店铺,立即贴上了醒目的告示:“本店从即日起,全部商品让利3%,并保证我们的商品是全市最低价。如达不到全市最低价,可到本店找回差价,并有奖励。”
原来他们不仅借鉴了那个商店让利3%的做法,还提出了现款交易就可以让利3%,加上全市最低价的攻势,自然他们的店铺很快生意火暴。很快他们的阿尔迪商店出现了购物狂潮。借这个机会,阿尔迪商店在市里发展了十几个店铺,占据了几条主要的街道。此后,凭借这种“偷”来的经营原则他们兄弟的店铺迅速扩大,南到阿尔卑斯山,北到弗伦斯堡,到处都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阿尔迪”商店。
犹太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百万富翁和一个穷人在一起。那个穷人见富人生活那么舒适和惬意,于是穷人对富人说:“我愿意在您的家里给您干活三年,我不要一分钱,但是你要让我吃饱饭,并且有地方让我睡觉。”富人觉得这真是少有的好事,立即答应了这个穷人的请求。三年后,服务期满,穷人离开了富人的家。
十年又过去了,昔日的那个穷人已经变得非常富有了,而以前的那个富人相比之下,就显得很寒酸。于是富人向昔日的穷人请求:愿意出10万块钱买他富有的经验。昔日的那个穷人听了哈哈大笑:“过去我是用从你那学到的经验赚取了金钱,而今你又用金钱买我的经验呀。”
原来那个穷人用了三年时间学到了富人的经验。于是他获取了很多财富,变得比那个富人还富有。那个富人也明白了这个穷人比他富有的原因是因为穷人的经验已经比他多了。为了自己拥有更多的财富,他只好掏钱购买原来那个穷人的经验。
于是,《塔木德》教导人们:“要想变得富有,你必须向富人学习,在富人堆里即使站上一会儿,也会闻到富人的气息。”
穷人为政府和自己工作,富人是钱和社会为他工作。大多数人的简单劳动并不十分重要,特别是体力劳动重要的是那些能解决问题,并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智慧和主意。在这个资本主义社会里,好的主意和资本永远是缺乏和最重要的。世界上大多数人是穷的,但穷是可以改变的,要想改变穷的状况,需要了解富人与穷人之间的区别。不是简单的钱和资产的悬殊。而是观念、思维方式和性格上的不同。穷人思想封闭,害怕风险,比较感性。富人思想开放,勇敢而理性。人人都想赚钱,但赚钱方式不同。穷人的钱放在银行里,而富人的钱放在投资和保险公司的账户上。穷人的钱在为政府和富人工作。富人是用自己的钱和穷人放在银行里的钱为他们工作。穷人不能责怪富人,因为穷人自愿把钱放在银行,而银行需要把钱借给会赚钱的富人去赚钱。当你把钱存在银行,活期利率每年125%左右,而每年的通货膨胀35%左右,实际回报是-225%,并且银行的利息收入是100%需要交税的。扣税后再加上通货膨胀,实际回报也是负数或接近零。只有银行和政府永远是你的赢家。所以,富人买银行股票比穷人把钱存在银行要强的多。
犹太人认为,世界上惟一可以成为富翁的方法就是用钱去赚钱,否则只有给人打工,用自己的体力,在生活的路上苦苦挣扎。
“人两脚,钱四脚。”两脚与四脚的倍数关系,是在说明累积财富的不易。所谓“受诱惑的速度,永远比赚钱的速度快”,更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人在极致繁华之消费时代里的理财窘境。
改变贫穷的状态,先要改变自己贫穷的思维方式,像富人一样思考。
因为富人是在贫富不均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富人永远属于富人的群体,穷人则永远脱离不了穷人的圈子。
某些人有时却能够越过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巨大障碍。他们或许从外表上看去更像穷人,但却一副富人做派,即使排在富人之尾也在所不辞。
有时候,位列富人之尾比起作穷人之首可能更不像富人。但他们仍宁愿挤入富人之列,因为这样他们就能以富人的方式思考问题,而排在穷人之首则永远无法摆脱穷人的思维方式。
犹太人中富人众多,实际上就是由于他们具有富人的思维方式。这不是什么实用的技术,而是一种处世哲学。犹太人始终将此处世哲学付诸日常生活的实践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