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让学生增强处世能力的66个故事
8998100000006

第6章 适者生存(3)

搭桥与拆桥

李四为人挺好,能力也佳,却总是官途不顺。他自己也纳闷儿:“有人跟领导搞不好关系所以才不被提拔,我跟领导关系倒是不错,怎么也不起作用呢?”

星期天,他正烦着,见儿子和同学下跳棋,就凑过去解闷儿。儿子总是输,于是他帮儿子出主意:“你不会给自己多搭几座桥吗?”

搭桥——下跳棋的一种捷径,每搭一座桥,就可以连跳好几步,事半功倍。

棋局大有起色,李四得意扬扬,就势教导儿子:“生活就跟下棋一个道理,学会给自己多搭几座桥,多寻求一些帮助和捷径,路才好走。”儿子连连点头。

儿子的同学的棋把路堵死了。于是,棋局又一次急转直下,儿子又输了。

儿子的同学得意地说:“看到了吧!这就叫拆桥!桥搭得再好,碰上一个拆桥的,你就输定了。所以,要赢棋不但要搭桥,还要防着别人拆桥,关键时刻还要学会拆别人的桥,这才能走得比别人快呀!”

李四大怔,接着大悟,然后仰头长啸。半年后,李四官途畅通,势如破竹,无人能阻。

要赢棋不但要搭桥,还要防着别人拆桥,关键时刻还要学会拆别人的桥,这才能走得比别人快呀!

最佳方案

日本最大的一家化妆品公司发生了一起空肥皂盒事件。这家公司接到了一份投诉,一位顾客抱怨说他买的一盒肥皂是空的。于是,这家公司立刻停止了生产线,从包装部门一直检查到销售部门,直到找出肥皂到底是在哪一环节遗失的。

经理要求工程师解决这个问题。很快,工程师设计了一个配备高分辨率监视器的X光设备,它需要两个人来监控通过生产线的肥皂盒,以保证其中没有空盒。无疑,他们很成功,但干得也很辛苦。

一家小型化妆品公司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但是一名普通雇员用另一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没有使用X光监视器,也没有使用其他昂贵的设备,而是买了一个大功率的工业风扇。他把风扇摆在生产线旁,装肥皂的盒子逐一在风扇前通过,只要有空盒便会被吹离生产线。

显然,工程师很努力,但是小公司雇员的方法更巧妙。什么比卖力地工作更好?是巧妙地工作!虽然如此,我仍要强调努力工作的重要性,如果你能把勤奋和巧妙结合起来,你就拥有了通向成功的钥匙!

如果你能把勤奋和巧妙结合起来,你就拥有了通向成功的钥匙!

牛角两端

一只十分勤奋的蚂蚁,有一天误入了牛角。蚂蚁很小,弯弯的牛角在他看来就像是一条极宽阔的隧道。他想,走出隧道,定会是一个水草丰美的洞天福地,谁料,脚下的路却越走越窄,到后来竟难以容身。为此,蚂蚁不得不停下来认真思考,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心掉过头来,重新开始。

这一回,他由牛角尖向牛角口进发,结果他惊喜地发现,道路越走越宽广,而且走出牛角,天蓝蓝的,极其高远,地郁郁葱葱的,宛如绿浪滚滚的大海。一时间,他觉得自己就是那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儿,大海中随意竞游的小鱼儿。

之后,蚂蚁逢人便说:“当你遇到无法逾越的障碍时,不妨换一种方式。这就像面对一扇打不开的门一样,换一把钥匙,希望之门或许就会为你敞开。”

人们常把那些头脑不开窍、认死理的人称作“爱钻牛角尖”,其实,走出牛角再容易不过,简单得只需变个方向。但是,只这一点便难到了许多人,无数人都是在碰了壁之后才知道回头,但大多为时过晚。

走出牛角再容易不过,简单得只需变个方向。

鲨鱼与鱼

曾有人做过实验,将一只最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最初,鲨鱼每天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耐何这只是徒劳,它始终不能过到对面去,而实验人员每天都有放一些鲫鱼在池子里,所以鲨鱼也没缺少猎物,只是它仍想到对面去,想尝试那美丽的滋味,每天仍是不断的冲撞那块玻璃,它试了每个角落,每次都是用尽全力,但每次也总是弄的伤痕累累,有好几次都浑身破裂出血,持续了好一些日子,每当玻璃一出现裂痕,实验人员马上加上一块更厚的玻璃。

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对那些斑斓的热带鱼也不再在意,好像他们只是墙上会动的壁画,它开始等着每天固定会出现的鲫鱼,然后用他敏捷的本能进行狩猎,好像回到海中不可一世的凶狠霸气,但这一切只不过是假相罢了,实验到了最后的阶段,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没有反应,每天仍是在固定的区域游着它不但对那些热带鱼视若无睹,甚至于当那些鲫鱼逃到那边去,他就立刻放弃追逐,说什么也不愿再过去,实验结束了,实验人员讥笑它是海里最懦弱的鱼。

习惯可以束缚人的一切创新能力,但我们又不得不突破习惯去寻找新的东西,这是每个人若想生存,必须要做的奋斗。

学会在心底找路

一个小孩跟着猎人到山中打猎。那是一片绵延的山地,放眼望去满山郁郁葱葱的都是柯柯遮天的丛林。猎人领着孩子翻过几座山,又过了一块谷地,然后在半山腰的一个低洼地伏下来,静等着猎物的出现。

这里是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猎人是个老猎手。很早的时候,他们就发现有熊、狍子、狐狸等动物在前面的那块谷地上觅食,而且它们总是选择在中午——这样一个人迹稀少的时候出现。猎人和小孩藏在树丛的后面,屏声息气,瞪大眼睛,盯着前面的那片开阔地。

快晌午的时候,果然有几只白色的狐狸在视线中出现了。开始的时候,它们很警觉,探头探脑地向四下瞧了瞧,然后便迅速地撤了回去。过一会儿,它们又蹑手蹑脚地踱了出来,但还是保持着警觉的姿态。猎人没有急着去端枪,因为他知道,这时候并不是最佳的时机。到后来,狐狸们开始放松警惕,沿着谷地的边缘,一路小跑着奔向山谷的另一头。

猎人觉得是时候了,他端起枪,闷闷的两声枪响之后,树林的四周突然扑棱棱地飞起许多鸟,惊慌四散。狐狸们也像被狂风撕扯的白云一般,倏忽之间窜了出去。但跑着跑着,有两只狐狸脚步慢了下来。猎人知道它们一定受伤了,于是和孩子一同冲出来,朝着它们逃跑的方向追了过去。

看来,它们受的伤并不重,猎人并不容易追上它们,但是没有放弃。猎人知道,只要过一会儿,这两只受伤的狐狸就会因为快速的奔跑而精疲力竭。猎人拼命地追着,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跑着跑着,其中的一只狐狸突然改变了方向,奔向了另一条路,另外一只顿了一下,便尾随着刚才的那一只跑了。

狐狸们拐上的是一条并不适宜奔跑的路,不但崎岖不平布满荆棘,而且那条路上有许多陷阱。这些,狐狸应该清楚的。因为狐狸比别的动物要聪明,它们甚至能辨认出伪装得很隐蔽的陷阱。今天为什么会这样呢?猎人一边追,一边觉得很纳闷。然而领头的那只狐狸依旧义无反顾。后面的那只也紧紧尾随其后跑个不停。猎人知道,前面不远就有几处陷阱。就在他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前面的狐狸已经跑到了那个位置。它并没有远远地躲开,而是奔着陷阱的方向而去。后面的狐狸似乎没有想许多,只是跟着它。就在快接近那个陷阱的时候,前面的狐狸突然一闪身,躲开了陷阶。而后面的那只狐狸,由于躲闪不及时,掉进了已经铺设了许久的陷阱中。

猎人和小孩停在陷阱旁边,把在陷阶中因恐惧而发抖的猎物捕获上来。前面的狐狸在跑出去很远之后,又回过头看了一眼。见后面再没有人追上来,才突然显出受伤的情形来,一瘸一拐地仓皇逃窜了。

事情发展到最后有些意外,猎人非但没有把猎获的白狐杀了,而且还替它认真包扎了伤口,颇有感慨地把它放掉了。之后,猎人语重心长地对孩子说:“孩子,看到了吧,今天那只逃跑的狐狸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它在拐上这条路的时候,我还有些纳闷,但当后面的那只狐狸掉进陷阱后,我便立刻明白了一切。前面的狐狸知道我们这样追赶下去的结果,因此它必须想出一个逃生的办法来。或许它知道,我们只要能够得到它们其中的一只,就会放弃继续追下去的念头。这时候,和它一块受伤的狐狸就成了它的竞争对手。到最后,它不是要跑过我们,而是要‘跑过’与它一起逃生的另一只狐狸。”

若干年之后,那个小孩成了一家知名企业的老板。他从当年打猎当中得到的人生体验或许更耐人寻味,他说,一个人在人生路上可能会跑掉鞋子,光着脚跑一程,这不可怕;可能会受了蒙蔽或欺骗,走了弯路,这也不可怕;无路可走的时候,可能会跟在别人的后面走上一程,这依旧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目标,一味而盲目地跟在别人的后边,找不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而且因为心中无路,任何一点小小的困境,都可能成为弱者的绝境。

“人生的所有胜景,只会留给善于独辟蹊径的人。”他把这句话刻在了公司最醒目的位置上。

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哈伯特

让头脑卷起风暴

什么是“头脑风暴”?我们还是先看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年,美国北方格外严寒,大雪纷飞,电线上积满冰雪,大跨度的电线常被积雪压断,严重影响通讯。

过去,许多人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都未能如愿以偿。后来,电讯公司经理应用奥斯本发明的头脑风暴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他召开了一种能让头脑卷起风暴的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是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要求他们必须遵守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自由思考。即要求与会者尽可能解放思想,无拘无束地思考问题并畅所欲言,不必顾虑自己的想法或说法是否“离经叛道”或“荒唐可笑”;

第二,延迟评判。即要求与会者在会上不要对他人的设想评头论足,不要发表“这主意好极了!”、“这种想法太离谱了!”之类的“捧杀句”或“扼杀句”。至于对设想的评判,留在会后组织专人考虑;

第三,以量求质。即鼓励与会者尽可能多而广地提出设想,以大量的设想来保证质量较高的设想的存在;

第四,结合改善。即鼓励与会者积极进行智力互补,在增加自己提出设想的同时,注意思考如何把两个或更多的设想结合成另一个更完善的设想。按照这种会议规则,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人提出设计一种专用的电线清雪机;有人想到用电热来化解冰雪;也有人建议用振荡技术来清除积雪;还有人提出能否带上几把大扫帚,乘坐直升飞机去扫电线上的积雪。对于这种“坐飞机扫雪”的设想,大家心里尽管觉得滑稽可笑,但在会上也无人提出批评。

相反,有一工程师在百思不得其解时,听到用飞机扫雪的想法后,大脑突然受到冲击,一种简单可行且高效率的清雪方法冒了出来。他想,每当大雪过后,出动直升飞机沿积雪严重的电线飞行,依靠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即可将电线上的积雪迅速扇落。他马上提出“用直升飞机扇雪”的新设想,顿时又引起其他与会者的联想,有关用飞机除雪的主意一下子又多了七八条。不到一小时,与会的10名技术人员共提出90多条新设想。

会后,公司组织专家对设想进行分类论证。专家们认为设计专用清雪机,采用电热或电磁振荡等方法清除电线上的积雪,在技术上虽然可行,但研制费用大,周期长,一时难以见效。那种因“坐飞机扫雪”激发出来的几个设想,倒是一种大胆的新方案,如果可行,将是一种既简单又高效的好办法。经过现场试验,发现用直升飞机扇雪真能奏效,一个久悬未决的难题,终于在头脑风暴会中得到了巧妙地解决。

从上例可见,所谓头脑风暴会,实际上是一种智力激励法。奥斯本借用这场会议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

发明创造的实践表明,真正有天资的发明家,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远较平常人要优越得多。

一把小刀与荷兰

荷兰位于欧洲西北部,濒临北海。受洋流的影响,每到夏季,就有大批鲱鱼洄游到荷兰北部的沿海区域。

14世纪时,荷兰人口不到100万,却有近20万人从事捕鱼业。在当时,荷兰人每年可以从北海中捕获超过1000万公斤的鲱鱼,小小的鲱鱼为五分之一的荷兰人提供了生计,并成为荷兰人的经济支柱。

荷兰人不敢想像,没有了鲱鱼,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但是,造物主并没有给荷兰人独享鲱鱼的权利,生活在北海边的其他民族,也组织了捕捞鲱鱼的船队,以获得这种自然资源。和其他鱼类一样,鲱鱼保鲜的时间只有几天,而当时还没有制冷设施。随着大量的鲱鱼涌入欧洲市场,荷兰人的鲱鱼开始滞销、腐烂。这让一些荷兰人的生活陷入贫穷的危机。为了减少其他国家的捕捞量,荷兰人曾和他们的邻居苏格兰人爆发过三次战争,以争夺鲱鱼渔场。但战争也没能改变荷兰人的命运。

威廉姆·伯克尔斯宗,是荷兰北部一个小渔村中的渔民,和很多荷兰人一样,威廉姆一直靠捕捞并出卖鲱鱼来养活妻子儿女。没有人买他的鲱鱼,就意味着威廉姆一家无法生存下去。那些日子,威廉姆每天满脑子想的都是鲱鱼:“市场上的鲱鱼太多,就不会好卖;鲱鱼不能快速卖掉,就会变质腐烂;鲱鱼烂掉,就会没有饭吃……”威廉姆在思考中,竟然一下子抓住了问题的关键:鲱鱼的腐烂。如果有一种方法能不让鲱鱼烂掉,所有的难题就都会迎刃而解!

这个念头让威廉姆兴奋不已,他开始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终,威廉姆发明了一种特制的小刀,用这种小刀,一刀就可以除去一条鲱鱼的鱼肠,然后再把盐放到鱼腹里,就解决了鲱鱼腐烂的问题。经过这样处理过的鲱鱼,可以保存一年多的时间不变质。在没有冰箱的时代,这种独特的方法让荷兰的鲱鱼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最终战胜对手,畅销到整个欧洲。

就这样,荷兰渔民凭借一把小刀,将一种人人都可以染指的自然资源,转化为荷兰独占的资本。紧接着,借助畅销的鲱鱼,荷兰人开始了商旅生涯和海上贸易。到17世纪的时候,这个仅有150万人口的国家不但成为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还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当时,人们称荷兰为“海上第一强国”。

如今,在荷兰港口城市鹿特丹的市中心,仍矗立着威廉姆的塑像,细心的人会看到,威廉姆的手里拿着鲱鱼和一把小刀。这个塑像似乎在提醒人们:荷兰的发展和崛起,是从威廉姆的那把小刀开始的。

如同14世纪的荷兰人,每当危机降临到头上,人们的表现总是方寸大乱,然后千方百计去寻觅一种能破解危机的利刃,却没想到,那利刃就藏在每个人自己的心里,它的名字叫智慧。

靠智慧能赢得财产,但没有人能用财产换来智慧。

——贝·泰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