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世界上最有趣的经济学故事
8991400000014

第14章 博弈论的诡计 (1)

--日常博弈一定要知道的经济学

1.为什么两个囚犯都愿意坐牢--囚徒困境

在一宗盗窃杀人案的侦破过程中,警方抓捕了两个犯罪嫌疑人。但眼看结案时间临近,两个嫌疑人始终矢口否认杀过人。关于在两人住处发现的财物,他们一致供认说是发现有人被杀,然后顺手牵羊,偷了东西。为了避免两人达成默契,结成攻守同盟,警方决定对他们进行单独审讯。只要两人中有一个人供认罪刑,两个人的罪名就得到了证实。两个嫌疑人被关进了不同的牢房,一一等待提审。

审讯室里,警方分别开始对两位嫌疑人进行了认罪动员,在这之前,警方还帮助两人理清了他们的处境和面临的选择:如果他们两人中有一人认罪,那么坦白者立即释放,另一人判10年徒刑;如果两人都坦白罪刑,则他们将各判5年徒刑;如果两个人都拒绝坦白,由于警察缺乏证据,所以他们会被以偷盗罪论处,判1年监禁。

处在这样的困境中,两名嫌疑人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他们每个人都必然会考虑怎样才能将自己的刑期缩至最短的问题,但他们都不清楚对方会怎么选择。

如果自己认罪,对方抵赖,则自己将被释放;如果自己认罪,对方也认罪,则双方都会受到较低的惩罚。如此考虑,最终,两名嫌疑人都选择了认罪。

上面故事讲的就是博弈论所说的“囚徒困境”。当两个人面对同样的情况,在理性思考后,双方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所以两名嫌疑人最终都选择了认罪。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虽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

囚徒困境的主旨是,囚徒们虽然彼此合作,坚不吐实,可为全体带来最佳利益[无罪开释],但在资讯不明的情况下,因为出卖同伙可为自己带来利益[缩短刑期],也因为同伙把自己招出来可为他带来利益,因此彼此出卖虽违反最佳共同利益,反而是自己最大利益所在。

在我国古代的帝王社会里,尽管很多官员并不知晓囚徒困境的理论,在断案时,他们却遵循着囚徒困境的智慧。

曾两度为相的李德裕是我国晚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唐敬宗时,他曾在浙江审理了一桩非常棘手的诬陷案。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李德裕就应用了囚徒困境的智慧。

在当地一座寺庙里,现任主事僧将前主事以私吞修寺钱为由告到了李德裕衙上。在最初简单的调查中,李德裕和手下很多人明知前主事是被冤枉的,但却始终找不到任何可以为其洗雪冤屈的线索,而现任主事提供的证据,足以给前主事定罪。

一定要为前主事申冤!急中生智的李德裕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将召集过来,口径完全统一的众僧分开,一个一个地进行询问。同时,在问询过程中,他还交给每个僧人一块黄泥,命令他们将自己口口声声说见过的、前主事侵吞的金子模样捏出来。

被单独问询的僧人们谁也没想到会有这一手,他们捏出的金子形状自然奇形怪状。于是,串通一气作伪证诬陷前主事的案子被彻底澄清。

从李德裕断案的事件我们一样可以看出,当僧人们作为一个协作的团体,为了全体最佳利益而坚不吐实时,将他们分开,在信息不明的情况下,所有人都露出了马脚。由此可见,囚徒困境理论的应用相当广泛。

但是,在应用囚徒困境理论时,我们也要注意,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与单次发生的囚徒困境,结果是不一样的。在重复的囚徒困境中,博弈反复进行,因而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去“惩罚”前一个参与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为。这时,合作可能会作为均衡的结果出现。

如此,欺骗的动机这时可能会被受到惩罚的威胁所克服,从而可能导向一个较好的、合作的结果。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起源于现代数学,也是运筹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如今已经广泛运用到经济学中。

博弈论是两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意义。按照2005年因对博弈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罗伯特教授的说法,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策略的理论。

2.小猪凭什么占便宜--智猪博弈

猪圈里有大小两头猪,它们在同一个食槽里进食。为了保持饲料的新鲜,在远离猪食槽的另一边有一个踏板,每按动一次踏板,投食口就会落下10个单位的食物在食槽里。

这样的设计,致使大猪和小猪,只要其中一个去踩踏板,那么另外一只就有机会抢先吃完食槽里落下的2个单位食物。如此,在大猪和小猪每次进食前,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

如果每次进食前,大猪先到食槽边,则大小猪吃到的食物比是9:1;如果大小猪同时到食槽边,则它们吃到食物的比是7:3;如果小猪先到食槽边,则大小猪吃到食物的比例是6:4。这样就出现了不管是哪只猪前去踩踏板,最终都是小猪占据优势的情况。

于是,小猪更愿意选择舒服的在食槽边等待食物落出,而大猪只能不知疲倦的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我们看到的大猪和小猪进食的故事,实际是学者们通过假设论证的智猪博弈的模型。而这个博弈的结果,被经济学家们用来解释一系列社会经济学现象。下面我们可以对这个模型做个具体的分析。

智猪博弈。实际上,小猪选择等待,让大猪去踩踏板的原因我们可以这样解释:

如果在大猪选择行动时,小猪也选择行动,则小猪可得到1个单位的纯收益,即吃到3个单位食品的同时也要耗费2个单位成本;而小猪选择等待,则可获得4个单位的纯收益,等待优于行动。

如果大猪选择等待,小猪选择行动,则小猪的纯收益为-1个单位,收入将不抵成本;而小猪也同样选择等待,则小猪的成本为零,收益也为零。

小猪为什么要行动呢?

大猪和小猪博弈存在的基础,就是双方处在同样的局面中,一时难以摆脱,而且必须有一方要付出代价来换取双方的利益。这样的局面一旦其中一方有足够的能力打破,比如小猪成长为大猪,这种共存的局面就会土崩瓦解,不复存在。

智猪博弈中,无论怎样选择,占便宜的总是小猪,而疲于奔命却很吃亏的总是大猪。这样看似有失公允的情况,用经济学的视角看待,则可理解为:谁占有更多资源,谁就必须承担更多义务。

对于这种解释,我们可以通过《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片段来理解。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公元208年,面对曹操横陈在长江北岸的20万大军,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的刘备与孙权,为了共同抗击曹军,结成了抗曹同盟。当时,刘备只有万余人的兵力。

在这次作战中,周瑜的部将黄盖以诈降曹操的方式,将10艘满载浸油干草的战船驶入曹营,利用曹军的大意,乘机烧毁曹营,导致了曹营人仰马翻,溃不成军的混乱局面。

伤亡惨重的曹军被周瑜乘势追击,大势已去的曹操,最后引军而退。此战过后,实力最弱的刘备得到了最大胜利果实。

在这场赫赫有名的赤壁之战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孙权大军就扮演着“大猪”的角色,而刘备大军则扮演着“小猪”的角色。正常战役,真正投入,正面作战的是孙权,所以出大力的也是孙权,但最大的胜利果实却被刘备摘取。

多出力没有多得,少出力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占了便宜。可见,赤壁之战实际就是一场博弈。

了解了智猪博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事就要注意分清形势,按照风险最小、利益最大的原则,为自己争取最多的便利。

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博弈论的一个重要术语,以约翰·纳什命名。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纳什均衡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

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

纳什均衡达成时,并不意味着博弈双方都处于不动的状态,在维持博弈中这个均衡是在博弈者连续的动作与反应中达成的。纳什均衡也不意味着博弈双方达到了一个整体的最优状态,以上的囚徒困境就是一个例子。

3.乞丐为什么要1美元而不要10美元--重复博弈

大街上有一个时常衣不果腹的乞丐带着一个看上去不到6岁的小男孩。因为没有人帮忙打理,沉默寡言的小男孩总被镇上的人认为是个傻孩子。有一次,一个人跟他开玩笑,拿一张1美元的纸币和一张10美元的纸币放在他的面前让他挑,说挑哪个就送他哪个。小男孩看了看,挑了1美元的纸币。这一举动逗得人们哈哈大笑,都笑称小男孩是个“小傻子”。

这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了,很多人都饶有兴致地来看这个“傻小孩”,并拿来1美元和10美元的纸币让他挑。每次,小男孩都会拿那1美元,而不拿10美元。

一次,又有一个人拿钱来让小男孩挑,看着哈哈大笑的旁人,一位妇女看小男孩十分可怜,就问他:“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哪个更值钱吗?”小男孩说:“富人,我当然知道,可是我拿了10美元的纸币,他们就再也不会把钱摆在我面前,那么,我就连1美元也拿不到了。”

在故事中,看似憨傻可笑的小男孩,实际上是在“吃小亏占大便宜”,不是吗?别看小男孩年纪还很小,但他的做法已经在无意识中应用了重复博弈理论。说到底,其实最聪明的就是这个孩子。如果某次合作从局部看可能是吃亏,但是对全局发展却起到极大的作用,那么这种亏是值得吃的。

重复博弈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在博弈中,相同结构的博弈重复多次,甚至无限次。其中,每次博弈称为“阶段博弈”。在每个阶段博弈中,参与人可能同时行动,也可能不同时行动。因为其他参与人过去行动的历史是可以观测的,因此在重复博弈中,每个参与人可以使自己在每个阶段选择的策略依赖于其他参与人过去的行为。

重复博弈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具体的理解。比如,在小男孩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最开始小男孩只要1美元,被人戏称为小傻瓜,到小男孩凭借此举,吸引了多次前来“给钱”的人,小男孩一直在让相同的模式不断重复。也就是说,只要小男孩不把此事说破,让当事人明白他选择的目的,那么,小男孩始终可以依赖自己一贯的方式,面对众多前来见识“傻瓜”的参与者。而小男孩每面对一次前来见识傻瓜的参与者,都可称作一个“阶段博弈”。

此外,关于重复博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重复博弈仅指同样结构的博弈重复许多次。如果像小男孩一样,博弈是重复多次的,则参与人可能会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一些眼前的利益,从而选择不同的均衡策略。而当博弈只进行一次时,则每个参与人都只关心一次性的支付。因此,重复博弈的次数会影响到博弈均衡的结果。

关于一次性重复博弈,这里也有个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的例子。

在清人的《笑笑录》中记载,有一个人去理发店剃头,懒惰的剃头匠很草率的便把头剃完了。尽管剃头人为此搞的心情很不好,但是又想一下,最终却付给了剃头匠双倍的价钱。

一个多月后,剃头人又来到了这个理发店。接待他的还是上次那个剃头匠。为了多赚一些钱,剃头匠决定好好为这位出手大方的客人剃头。这一次,他剃得很细致。透过镜子看到剃头匠跑前跑后的忙碌,剃头人满脸得意。

头剃好了,剃头人起身,却只付了剃头价的一半给剃头匠。见剃头匠满脸怒气,剃头人说:“今天的剃头钱,上次我已经付给你了,而今天给的钱,算是上次的剃头费。”说完走了。

这个故事说明,当发生博弈的次数有限时,只要临近博弈的终点,博弈双方采取不合作策略的可能性会加大。故事中,剃头人在为自己讨回公道后,以后自然不会再来这家理发店,所以,他选择了不合作的策略。在今天,因为一次性博弈的大量存在,引发了许多不合作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