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饭局经济学
8988600000005

第5章 互通有无,在饭局中完成人与人之间资源的交换 (2)

根据大成集团销售的内容,权衡再三,赵经理决定先与其中一位房地产公司的黄老板联系。具体经过不用多说,反正这位黄老板最终被赵经理“拿下”了,两人还成了朋友,经常交流销售的心得。

不管怎么说,他一个小经理,跟一家企业的老板成为朋友,这终归是好事。因此,在跟黄老板出行的日子里,赵经理也认识了他圈子里的很多老板,比如做电缆的,做电器的,银行的等等,这些人跟赵经理也都成了朋友,然后跟这些人的朋友也成为朋友……日子久了,赵经理已经不愁没机会找到潜在的客户了,他现在的工作就是跟这些朋友们吃饭、娱乐。

在赵经理看来,这些老板们都是优秀的人,也都是贵人,他需要他们,所以要跟他们交往。生活在贵人圈中,就不愁身边没有贵人,也不必担心自己得不到贵人的相助。

人是现实的,什么人是有价值的,什么人是没有价值的,我们应该最清楚。良好的人际交往对人们有信息共享、情感沟通、相求相助三个方面的作用。所以,人际交往要有选择性。

假如你认识一个人,但你却不一定认识他的朋友,但那个人说:“下星期我们有个聚会,你来参加我们的聚会吧。”你参加了那个聚会,就会认识一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本来不相交的人,从而使自己的关系网中又多出了很多新朋友。

而且,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人脉关系网,这些人脉关系网又是不一样的,所以当你认识了这些人,也就意味着不久的将来又会有另一个人脉关系网加入你的网络之中。这就如同数学的乘方,只单单以这条主线来建立你的人脉关系网,其速度就会十分惊人!

有一家公司的老总在商界打拼了多年,也算是广交朋友了。可是,由于自己公司经营项目的限制,原来结交的人际关系大多是一些和公司开发项目有关的人士。所以,最近他正在为打通科技方面的人脉而发愁,公司新研发的项目也因为这一环节苦苦找不到人脉关系而不得不先搁浅下来。

正当发愁之际,一位商界的老朋友给他打来了电话,想让他帮忙请一位广告界的老总来参加自己举办的宴会。这位老朋友最近正要推出一个新的品牌,所以希望能通过朋友介绍得到广告界的支持。于是,在宴会中这位老总也经过老朋友的介绍,认识了好几位科技方面的人士,可谓对他的帮助是太大了。

靠别人来壮大自己的人脉关系网,其实就如同做生意,就是一种平等交换。我们与朋友之间之所以能够维持互动关系,正是因为我们彼此都有可以提供给对方所需的东西,而且这种交换是不同价值的交换,是通过交换来弥补各自的需要,所以这种交换对双方都有意义。

人脉关系就是一个巨大的网,这个网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能为你带来一条人脉的线。而且,这种人脉关系大多是通过社交中的沟通而获得的,可以说利用这种方式积累人脉资源的成本也是最低的,更是最节省时间和精力的。没有人可以限制你的人脉关系网的发展空间,唯有你自己可以决定,可以让它无限大,也可以让它无限小,这就要看你的努力程度了。

要壮大自己的人脉关系网,就要学会与别人互换人脉资源,这就是壮大自己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假设有一个人,他对你很冷淡,既不能与你信息共享、情感沟通,也不能为你提供帮助,但一有困难就跑来找你,这样的人你会和他做朋友吗?恐怕不会。

朋友之间的关系不是一味地索取和奉献,而是彼此互求互助。如果你想赢得朋友,那就必须在你们之间建立某种互利关系,这就是加固你们关系的一个根本。

投桃报李,互惠互利才形成“关系”

从本性上讲,人们不喜欢被别人利用,也不喜欢占别人的便宜。当人们觉得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很公平时,就会感到自己获得了最大的满足。

彼此相知,礼尚往来,互施互惠的人才是长久的朋友。人们的物质和道德生活都通过交换的方式,显现出其中所包含的利益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义务、责任、信任和感激;同时,又通过这种交换日益形成和强化了人们互相依赖的关系。我们也可以说,只有通过互利互惠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真正是牢不可破的。

譬如,某人若与你非亲非友,仅有数面之缘,他是否是你的关系,还真有些说不清,连你自己都不确定。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你们之间关系的发展。你们交往的行为将替你作答,引领你摸着石头过河,一边交往一边确认。确认的标准就是人情授受,即一有无互相委托办事,二有无办事后的酬谢。人在,人情在;人情在,关系在。人情是关系的孪生同胞,没有人情便不是关系,没有关系就不会做人情;新朋友初识,彼此接受人情等于认同关系,不接受人情等于不认同关系。甲帮乙办事,乙还甲人情。这一来一去,遂成“关系”。

经过头一次,若两人一致期待将来一直交往下去,那关系就开始逐渐变“铁”了,就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同盟。

生活中有一些人,一旦得势之后,就不知道自家的骨头有几两重,吆五喝六,作威作福,给人的感觉是“老子天下第一”。他们没有想过,与人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其实也是为自己播下关系的种子。手中资源丰厚之时,不懂得与人为善,一旦遇到什么变故,需要支持者与后继人的时候,定然两眼一抹黑,说什么都晚了。

清代的曾国藩虽以理学名臣誉满朝野,但他决不是一个迂腐的理学先生。他深谙历代权臣的用人之术,又有自己的一套识别、考察、培育、驾驭、笼络人才的办法。

曾国藩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他总是破格录用人才,把召来的人安排在自己的营中,让他们办理一般文书、参谋事宜,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修养性情。在军中,曾国藩的早晚两顿正餐,多是和幕僚们在一起吃的。一边吃饭,一边结合自己的阅历与读书心得谈古论今。这既使幕僚们迅速增长学问,拓展眼界,又起到联络感情的目的。

曾国藩为培养人才煞费苦心,而他的心血确实也没有白费,他一生的事业很大一部分正是靠这些人才发展壮大起来的。而在这些人才中,曾国藩花费心血最多、提拔最多、成长最快,也最能承曾门衣钵的,就是后来的“中堂大人”李鸿章。

当年李鸿章远赴上海练兵平乱时,曾国藩亲自为他饯行。在安庆城最大的酒家怀宁酒楼门前,曾国藩全副正一品顶戴,庄严隆重地和李鸿章携手而来。三楼早已布置好了一桌丰盛的酒席,冷盘热菜、烧炖汤汁,每一道菜都体现了徽菜风味,厨师们更别出心裁地用红萝卜丝摆出“福”“禄”“寿”“禧”四个字,招得酒楼上下满堂喝彩!曾李二人相对而坐,李鸿章激动地说:“恩师为门生举办这样隆重的送别仪式,令门生没齿难忘。不管今后发生什么变化,有一点决不会改变,那就是,鸿章今生今世永远是恩师的门生,是年伯的犹子。”

李鸿章对自己的老师极为佩服,他把曾比作佛祖释迦牟尼,而自己是佛门传徒习教之人。他事事请命、时时请命,有何创举总拜求曾国藩创首,有何大政总拜求曾国藩主持。尤其是洋务大政,李鸿章推曾国藩领头,从而掀起极大的声势。曾国藩得虚誉分担风险,李鸿章则由此实力大增。李鸿章对曾国藩也投桃报李,每月仅接济安庆大营的银两就达四万之多,洋枪洋炮更不计其数,有一次仅子弹就送了一百万发。

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培养人才、提携后辈上的成功。这一方面保证了自己事业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自己身后政策的连续性。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在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与曾家的子弟仍然亲如一家。看在老师的情分上,他多次照顾曾国藩的儿子女婿。这一切,都得益于曾国藩当年的苦心经营,播撒下的好的种子。

帮助别人就是强大自己,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自己。如果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你也会因此得到你想要的东西,而且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就越多。

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利,这里面有交易,也有真诚的感情,交替往来,形成良好的互动。若永远是一方付出,另一方坐享,恐怕用不了多久,这种朋友关系就会变了味道。

“人情世事”就是人际往来,它包含着真诚与虚伪的成分,虽然只是一种形式,但却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可缺少的单元。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时常投桃报李,情份才能越处越深厚。

嗅觉灵敏,比别人先一步“成局”

俗话说,“吃人嘴软”,越是吃得丰盛,越开心,就越有这种效果!当然,这并不是说请人吃饭就可以达到所有目的,但对于双方关系的增进,是有其人性根据的。所以全世界的人都喜欢在餐桌上沟通,有的先吃后说,有的先说后吃,有的则边吃边说。所以有人说,把对方的胃安抚好,事情就已成功了一半!

苏娟的工作单位来了一位新主管,不知是对旧主管还存着一种怀念,还是这位新主管长得不高也不帅,苏娟对他始终没有好感。

其实对这新主管没有好感的不止苏娟一个,几乎整组的同事都“不喜欢”这位新主管。

可是又不能把他赶走,自己也不可能调职……

怎么办呢?苏娟有点儿担心。

有一天,也就是新主管到任的第二个星期三,新主管宣布请大家吃饭,说是要“大家彼此熟悉熟悉”。

这种餐会是没有理由拒绝的,苏娟虽然不太乐意,还是去吃了。席间,这新主管有说有笑,大家都吃得很高兴。

苏娟开始觉得,新主管也蛮可爱的,其他同事也都有同样的感觉……

这位新主管可以说对人性已有相当的了解,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了他的困扰。

虽然是寻常饭局,但从邀请到进行,其中都包含着许多值得玩味的意义。

饭桌是可以很好地拉近彼此距离的场合。这位新主管在饭桌上放下身段,显露他的亲和力,让同仁们认识他“真实”的一面,并表达出他和同仁们在尊严上的“对等、平行”。这种动作一般来说,会有相当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