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一个人的山水
8987200000046

第46章 中国电影的先驱——张石川

成就

当李安在奥斯卡捧起金像奖的那一刻,也许他应该感谢一个人——张石川。

1928年,张石川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武侠巨片《火烧红莲寺》,一上映,即万人空巷。当时的报纸用“争先恐后”、“誉满东方”、“人人欢迎”等誉词来称颂这部影片。张石川就此开创了一个武侠时代,从《火烧红莲寺》起,武侠成为了中国电影的常用兵器,也让武侠片成为走出国门、能够与世界对话的标志性类型片。

如果没有张石川的《火烧红莲寺》,说不定也不会有日后李安的《卧虎藏龙》,奥斯卡金像奖也就没李安什么事了。

一说到电影,我们往往首先想到张艺谋、李安、冯小刚等现代导演,因为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但要追根溯源,却无论如何避不开张石川这个名字。就像提及武当派,不得不提及张三丰一样。

张石川,宁波北仑霞浦人,是中国电影的先驱,中国第一代导演的标志性人物。

让我们看看张石川所创造的“中国电影史第一”,这是个非常辉煌的排列。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中国第一部武侠大片《火烧红莲寺》;

中国第一部喜剧片《掷果缘》;

中国第一部反帝片《黑籍冤魂》;

中国第一部劳工片《劳工之爱情》;

中国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

以上影片的导演都是张石川。

人生辉煌到这个地步,也足以无憾了,足以含笑九泉。

民国初年,中国电影事业刚刚起步,就像一幅长长的画卷,刚刚隆重地铺展开来,摊在桌面上,所有纯净的空白,等着才情澎湃的艺术家们去描绘、去填补。

张石川横空出世,用他磅礴的才气,天马行空的想象,在这幅崭新的画轴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开山笔锋。

他所导演的电影,几乎每一部都叫好卖座,每一部都有艺术及技术上的创新,每一部都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在他影片里担当过角色的演员,后来都成了名噪一时的大腕。

因此归纳起来说,他所导演的影片,注重故事性,注重商业性,注重创新,捧红了大批艺人。

这就是张石川的导演风格。

风格

张石川的导演风格,为后世许多名家大导所推崇效仿。第一,他所拍影片注重故事性。

《难夫难妻》就是最好的说明。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有关买卖婚姻的故事,影片从乾家托媒说亲开始,经过媒婆的花言巧语,坤家最终同意把女儿下嫁。最后,乾坤两家择吉日成亲,大喜之日,一对素不相识的少年男女,像傀儡一样,被人摆布着送入洞房,过起了他们“难夫难妻”的艰难生活。

影片讽刺中不失幽默,把男方用乾代替,女方用坤代替。影片紧紧围绕“结亲”一事展开,构成了一个颇为完整的、饶有趣味的故事。因为有故事性,通俗易懂,很快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这部影片后来也被誉为中国现代影片的开山之作。

不独《难夫难妻》,张石川的大多数影片都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鲜明,一开头就让人欲罢不能。

这一点就像好多读者所钟爱的金庸先生的小说。金庸小说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这也是金庸小说的魅力之一。

张石川电影的故事性,做得和金庸小说一样精彩,非得让人看到最后结尾,才算甘休。

第二,张石川电影注重商业性。

也就是说,他注重票房价值,没票房价值的他不拍。所以他拍出的影片基本都很卖座。一个片子能卖座,就是导演功力的最好证明。

比如他拍了《火烧红莲寺》后,观众追捧如潮,一时万人空巷,争睹陆小青怒斗红莲寺恶僧的情景。

张石川觉察到了其中商机,再接再厉,三年内一口气连拍了十八部《火烧红莲寺》。注意,这都是有独立故事情节的电影,而非连续剧。能把一部同名电影拍上十八部而不重复,可见张石川的才情。连看十八部同名电影,而观众不腻味反感,依然好评如潮、追附如故,可见影片的票房号召力。这十八部影片想必都是卖钱的,因为谁都不愿意把本钱投放在亏损的买卖上。

这个“十八部”所包含的意义,只有后来的香港影片《黄飞鸿》系列能赶得上。但是于火爆程度来讲,黄飞鸿依然不及红莲寺。并且,十八部红莲寺只由张石川一人独力执导,而黄飞鸿系列的导演众多,难以一一列举,其中由徐克导演、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拍得最好,那也不过六部而已,远远赶不上张石川的十八部。

第三,张石川电影注重创新。

前文所提到的“第一系列”,就是张石川电影敢于创新的最有力解释。假设没有创新精神,张石川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能留下那么多的第一。

很多人敢于创新,但很多人都创新失败,他们把失败归罪于运气不好,只能饮恨。张石川则很幸运,每一次创新都成功了。其实这不止幸运,还得归功于他的才华及功力。没有澎湃的才气做底,幸运只能光顾一次。

第四,经他用过的演员,最后都成了名角大腕。

好像一些名师名导都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张艺谋先后用过巩俐、章子怡,这两人之前俱默默无闻,一上过张艺谋的影片后,立刻就火了,迅速蹿红,成为最炙手可热的国际巨星。

张石川点石成金的本领,比张艺谋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一手捧红了光彩夺目的四大名旦:王汉伦、杨耐梅、张织云、宣景琳。

这四个人物,后来都成了在影坛上叱咤风云的头面人物。

除了“四大名旦”之外,使张石川引以为豪的是,他一手培养了“明星”的摇钱树——胡蝶。

1922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等五人(号称“五虎将”)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成为中国资格最老的老牌影片公司。1927年,张石川趁天一影片公司改组之际,把该公司的“台柱”胡蝶挖了过来。在张石川的指导下,胡蝶主演了《白云塔》、《火烧红莲寺》、《啼笑因缘》、《空谷兰》等影片,后来又主演了中国第一部蜡盘配音片《歌女红牡丹》,更于1933年登上了“影后”的宝座,声誉历久不衰。胡蝶在中国演员阵容里的地位,相当于张石川在中国导演阵容里的地位。

把胡蝶培养成一代巨星,这也成了张石川的得意之作。

抗战后,张石川在“国华”电影公司期间,又捧红了周璇、周曼华、白云等影星,前两位成为国华电影公司的“台柱”,而白云则成为名噪一时的“风流小生”。

传奇

张石川,原名张伟通,字蚀川。因“蚀”字含有“亏本”之意,过去社会讲究吉利,因而改名为石川。前已叙及,张石川乃宁波北仑霞浦人,十六岁那年父亲去世,遂到上海投奔舅父经润三,在经润三经营的公司里当了一名小职员。

可以说,经润三改变了张石川的一生。或者说,经润三就是张石川的贵人。

经润三何许人也?

经润三这个名字与黄楚九紧密联系在一起。一百年前,十里洋场的上海滩,黄楚九是当之无愧的最大老板,世人熟知的“人丹”、“补脑汁”,首创者便是黄楚九。从药行赚到钱后,黄楚九找了经润三作搭档,共同办起了当时上海滩最大的娱乐城——新世界。

新世界门票二角一张,可以从白天玩到夜里,可以从一场戏看到另一场戏,这种自助套餐式的娱乐方式,新鲜又实惠,开创了大众娱乐业的先河。因此,新世界日进斗金也不在话下。

有资格与黄楚九搭档的人物,能力自然非凡。在经润三的推荐下,张石川进入了亚细亚影戏公司,并且很快受到公司赏识,当年就担纲导演了一批电影,其中就包括《难夫难妻》。

1922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周剑云、郑鹧鸪、任矜苹等五人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从1923年至1937年,张石川在“明星”导演了七十部影片,几乎包括他所有的代表性作品,一举奠定他日后在中国电影史上的地位。这段时间是他艺术事业的巅峰时期。

1937年,抗战爆发,上海沦陷,成为“孤岛”。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张石川加入了由敌伪操纵的“华影”公司,担任过分厂厂长、制片部长和导演的职务。

敌伪时的这些职务,几乎毁了张石川一生的清誉。在抗战胜利后,张石川以“汉奸罪”被指控,后来经多方奔走,“汉奸”的罪名才被否决掉。算是虚惊一场。

与张石川的命运比较接近的是张爱玲。张石川为民国电影界最出色的导演,张爱玲为民国文学界最出色的作者,两人都曾被冠以“汉奸”的帽子。

一个有政治污点的才子,在历史上也不乏先例。比如光照千秋的大诗人李白,他曾经就参加过李璘的叛军,入了李璘的幕府,后来李璘兵败,李白因此受牵连,而被流放夜郎。

这些政治上的小瑕疵,丝毫不能掩盖他们逼人夺目的光彩。

有时候,不是他们在惹政治,而是政治在骚扰他们。这也是有名气、有才华的人们共同的悲哀。

谢幕

为了洗清“汉奸”这个奇耻大辱的罪名,年近花甲的张石川前后奔走,终于耗尽了他残存的精力。之后,辗转病榻三年之久,于1953年6月告别人世,终年六十二岁。

张石川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是为钟情的电影事业奉献的一生。如果让他导演自己的传记,片名该会取什么呢?

“中国电影的先驱者”?不会。“中国电影的垦荒者”?不会。“商业巨导的一生”?也不会。

这些词只能是后人附会赞誉之词。如果真让他取,我想他也只能取“热爱”两字。

热爱。

唯有热爱,才成就了他一生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