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格桑梅朵
8984700000062

第62章 翻越措拉山(1)

高大的措拉山,拔地而起,突兀峥嵘,峭壁危崖,叠嶂西驰,挡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

措拉山高达海拔六千三百多米,是部队进入藏北草原后的第四座大雪山,这样的大雪山,仅从昌都到拉萨的一千一百多公里的地段,就有十九座。它的主峰如同一把银色的利剑,直插苍穹,当地群众有一个说法:人们骑马挎枪从山顶走过,枪上的牛角架能够碰到蓝天,可以听得见"唰!唰!"的响声,这是极言雪山之高。又说这座山的"山神"容易生气,喜怒无常。"措拉"在藏语的意思是"易怒的山",这是说它的气候恶劣而多变。

实际上,即使登临顶峰,也不会头触蓝天。总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但措拉山也确实不同寻常:?岩峭立,重峦叠嶂,积雪覆盖,冰塔林立,犹如银龙飞舞,气势磅礴,气象万千,既险峻又雄伟。

部队用三天多的时间翻过了措拉山,今天该运输队和卫生大队过山。卫生队在前,运输队在后。天还未亮,他们就出发了。李刚和边巴带领吉村他们组,走在最前面,过了下午,他们才走到半山腰。队伍蜿蜒在崎岖的山道上,走在后面的人回转头时,还可以看见宿营地的炊烟袅袅飘动。

白天天气很好,晴空万里,看不到一片云彩。正午过后,太阳逐渐炽热起来,它那灿烂的光芒照耀在皑皑白雪上,闪闪发光,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眼睛。就是有风镜的同志也觉得这光太强烈,两眼发热,眼球发胀,有的已红肿,疼痛难忍,不住地淌眼泪。战士们都有风镜,可是藏族队员们没有。大多数队员都带有用牛毛编织的小网罩,蒙在眼上,可以遮光,防止得雪盲,少数没有的,就把长发撩到前面来遮光。但今天的阳光特别强烈,照耀在雪地上,反射出一道道银光,刺得人们睁不开眼。有的人觉得难受,抓一把冰凉的雪擦眼睛。这样当时舒服一些,过不多久,会更热更痛,也更难受。有的人干脆闭上眼睛走几步,然后睁开眼睛看看路,又闭上眼走。但这样太危险,山路既窄且滑,一不小心,就会摔到深谷里。李刚和边巴把自己的风镜借给眼睛不好的队员,自己在眼圈上涂了层蓝墨水,可以减少阳光的刺激。他俩不断回过头,嘱咐大家要忍耐一点儿,千万不要闭着眼睛走路。

警卫排的战士们怕把藏族队员的眼睛弄坏,也纷纷把自己的风镜摘下来给队员们,但队员们怎么也不肯戴,说他们习惯于在雪地走路,没有关系,倒担心汉族同志们不习惯,会把眼睛弄坏。正在他们互相谦让的时候,从山上下来了两个战士,拿来一百多副风镜,交给李刚,说罗珠副主任怕把藏族队员们的眼睛弄坏,特地从已下山的部队里找了一百多副,让他俩赶紧送到。这一下,问题解决了,队员们十分感谢首长和解放军同志的关怀。

现在大家关心的是,如何让一千多头牦牛迅速而又安全地翻过雪山。据前面的同志讲,离山口约三百米的地方,有一段二十多米长的险路,部队通过时就特别困难。骡马驮着东西过不去,只好卸下驮子,牵着走。部队人多牲口少,连牵牲口带扛驮子,一趟就过去了。但运输队人少东西多,一个人至少得扛二十多次,才能把东西全部运过去。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郭志诚带着小宋已经到前面去看路,考虑如何通过这段险路。

太阳已经西斜,第一组还没有爬上山顶。越往前走困难越多,地势逐渐增高,空气稀薄,严重缺氧,每向前迈一步,就要停下来深呼吸几下,然后再往前走。有时道路阻塞,很长时间不能前进。山上积雪过膝,仅有的一条小路也被大雪覆盖,部队是在藏族向导的帮助下,边走边找路,有时还要边修路。一些地方积雪齐腰,根本找不到什么路,只好刨冰铲雪,另辟新路。运输队在大部队后面,他们沿着部队开辟的道路前进,总是方便得多。

雪山上的气候变幻不定,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一阵大风过后,飘飘扬扬下起雪来。有时还夹着鸡蛋大的冰雹,又把山道覆盖了,有的地方还结了冰。李刚和边巴就领着一些藏族队员和战士刨冰铲雪,牵着牦牛慢慢向山顶攀登。

在距离山口约五百米处,有一个拐弯的山道,这里地势比较开阔,路上可以并肩站两个人,路下面是斜坡,不像别处那样陡峭。郭志诚和小宋等候在这里。李刚和边巴迎上前去同声问:

"前面的情况怎么样?"

郭志诚和小宋也迎上来,帮他们解背包,让他们休息。郭志诚把自己的水壶递给他俩,说:

"那段险路离这里有三百多米,要卸下驮子,牦牛才能过去,但这里到那段险路,也很狭窄,下面就是深谷,一不小心,连人带牛都有滚下去的危险。罗珠副主任指示我们在这里卸下驮子,牵着牦牛,扛着过去。翻过山,还有一段十几米长的险路,下去二百多米才有一段比较开阔的路,到那里才能上驮子继续走,就是说,总共要扛七百多米。"

"这段路还不短啊!扛驮子过山可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李刚琢磨着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郭志诚说:"罗珠副主任派三连同志来帮我们扛驮子,让我们运输队专管牦牛,尽量减少损失。"

"三连的同志们呢?"李刚问。

郭志诚回答说:"在前面铲雪修路。中午已经修了一次,下午刮了一阵大风,山上的积雪塌下来,又把路给堵住了。"

边巴担心地说:"他们又扛驮子又修路,体力支撑得住吗?是不是发动队员们扛一些,减少战士们的负担。"边巴想:现在徒步行军都是一步几喘,非常吃力,扛六七十斤重的米包和箱子过山,而且路又不好,困难就更大,一步走不稳,还有摔下去的危险。不管怎么说,藏族队员们的体力要好一些,适应能力也强一些,多出点儿力,也是应该的。

郭志诚说:"三连同志决心很大,说驮子他们包下了,叫我们专心管好牦牛。等一下我去帮他们。"

他们正说着,一组慢慢地上来了,三连同志也把路修好,走下山来扛驮子。他们交换了一下意见,确定由郭志诚和三连连长、指导员带着战士们扛驮子,李刚和边巴组织队员们牵牦牛过山。

李刚、边巴和吉村在前面,带第一组先过山,由警卫排的一班帮助他们。部队离开扎青时,一班长留在军代表处工作,并筹备成立扎青宗人民解放委员会,田大勇被提升为班长。他们来到狭窄地段,这里一面是高山,一面是深谷。靠山的一面陡壁悬崖,峭石耸立,在?岩中间有一条既窄且滑的路,只能通过一个人。俯首下望,坡陡谷深,黑咕隆咚,深不见底。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险要地方。边巴牵着一头牦牛的鼻绳说:"你们等一下,我先过去。"

田大勇抢上一步:"让我先去。"

李刚和吉村也同时说:"我去!""我去!"其他几个队员也争着要去。可是边巴已经牵着牦牛走上了险路。李刚嘱咐他:"小心一点儿,要是牛受惊蹦跳,赶紧松绳子。"他怕一旦牦牛失足滚下山,会把人也拖下去。他让后面的队员们拉开距离。万一前面的牦牛出了事,后面的牦牛受惊,会乱蹦乱跳,乱挤乱撞,影响到整个牛群,造成严重损失。

边巴牵着牦牛,小心翼翼地从结了薄冰的山路上行走。这时太阳已经落山,寒风袭来,气温突然下降。三连刚铲过冰,他们是踏着泥泞走下来的,现在又结了薄冰。边巴牵着牦牛刚走了几步,牦牛的后脚踩在一块结了冰的石头上,滑了一下,一脚悬空,差一点儿滚了下去。后面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边巴紧紧抓住鼻绳,猛地一提,牦牛往前跨了一步,站住了脚,这才没有出事。过了险路,边巴长长地舒了口气。虽然现在冷得滴水成冰,哈出的热气,在眉毛、头发和皮帽上都结成了冰,但边巴仍然出了一身汗。

就这样一头一头地把牦牛牵过去。当夜幕降临,一弯明月出现在宝蓝色的天空时,这里才过完两个组。李刚和吉村带一、二组继续攀登山顶,边巴和田大勇留在这里指挥。李刚和边巴叫小宋跟一、二组先过山,可是他要求留在这里帮助边巴。

雪山上昼夜的温差很大,这时已达零下二十几度。路上的雪水早已冻成冰,边巴就组织几个人刨冰,小宋也自告奋勇,前去帮助。他的手冻得青一块,紫一块,连铁锹都握不牢,仍然顽强地坚持着,一会儿站在路边让牦牛过去,一会儿跪在路上,抱着铁锹铲冰,满身的雪水泥浆都冻成冰,一走动就"唰!唰!"地响,如同牧区妇女佩带着很多银制的装饰品,互相碰撞。

到半夜时,三连把驮子全部扛过去了,运输队也过去了一半。

就在这时,天慢慢变了,明月被乌云遮盖,夜风渐起,把雪粒吹得到处都是,一直钻到脖子里。边巴帮小宋把帽耳拉紧,领子翻上,把自己的毛巾系在他的脖子上。又对他说:

"这里快过完了,你和格桑娜姆到前面去看看李队长他们的情况,大勇、邓珠大伯,我们很快就会跟上。"

田大勇和邓珠也催小宋快走。田大勇看着小宋紫茄子一样的脸,疼爱地说:

"听边巴的话,快下山去。现在大家又冷又饿,你下去烧锅水,同志们下山也好喝口热开水。"

邓珠也很喜欢这个朴实而又刚毅的小战士,抚摸着他那双冻得握不成拳的手,幽默地说:

"孩子,快跟他们下山吧!冻坏了鼻子,以后阿爸不好给你找媳妇。"

小宋知道这是邓珠大伯和同志们关心自己,但他要和同志们坚持到最后,就说:

"那边有郭站长和李队长,会安排人烧水。"说完又牵着一头牦牛过去了。

寒风在高空凄厉地吼叫,吹得地上的雪粒漫天飞舞。不一会儿,狂风呼啸,大雪凭借狂风的威力,铺天盖地而来,搅得天昏地暗,还夹杂着冰雹,一起向他们袭来。

邓珠对边巴和田大勇说:"下冰雹了,牵牦牛时要特别当心。冰雹打在牦牛身上,牛一惊跳,很容易出问题。"

边巴点点头,对小宋和一个队员说:"往下传,叫大家注意,拉开距离。"

邓珠牵着牦牛走在前面,他刚走几步,右前方一个雪峰突然倒下来,堵住了他们的路。邓珠回过头,为难地看着他们,好像在问:怎么办?

田大勇果断地说:"铲掉它。"立即从一个战士手中拿过一把军用小铁锹。这种铁锹,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利品,上面印有"U.S.A"的字样。在路上铲雪刨冰,到了宿营地挖帐篷沟,都很方便。

边巴挡住他:"我去。"伸手去夺铁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