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课讲稿(全二册)
8968400000005

第5章 基础篇(2)

我以为,同学们要写好作文,首要的一条就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我们要靠什么提高文学素养呢?要靠阅读,即大量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我国古代大文学家韩愈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韩愈告诉我们,要多读,只有多读才能提高我们的欣赏水平和写作能力。

近几年,我国也开始重视阅读。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我以为,这个要求并不高。如果每本书20万字,也只有20本书。这一标准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我以为,阅读量仅仅是一个方面,关键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质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还体现在要培养阅读的个性。读书要忌媚俗,要忌雷同,不仅要读别人读过的书,还要读别人未读过的书。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别人得不到的知识,得到跟别人 不一样的另样感受。这就像大家都走同一条路,看到的是同样的风景;如果走不一样的路,则能看到不同的风景。不但读书要展示个性,对书的评判和理解也要展示个性,要有自己的见解,不受专家、权威的左右。读书是一种积累,积累多了,就形成一种财富。

提高阅读能力,还体现在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和文学素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充满对自然、社会、人生、自我、人类的关爱和思考,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会使同学们从中获得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滋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优美,讲究语法和语言修辞,而且还十分注重篇章结构的技巧和艺术,并不断追求创新。经常阅读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帮助同学们积累丰富的语汇,形成流畅的语感,把握贯通的文气,还能帮助同学们提升文学的素养,为写好作文奠定基础。

我们说,阅读和写作是两兄弟。有人甚至戏称为“阅读是写作的哥哥”。让我们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一步步地迈进写作的殿堂。

思考与训练:

一、 谈谈读书有哪些方法?适合你的又有哪些?

二、 写一则读书故事,念给班里的同学们听,看看有多少同学会感兴趣。

三、 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读书笔记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

第三讲 写作文离不开观察

要在生活中学会观察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有两只眼睛,这两只眼睛就像两个小小的窗口,用来观察世界。

世界很大很大,我们的观察只能是世界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也就是一个小小的局部。儿童文学作家孙震先生在其《海滩上的雕塑》中,一开始就用自己的眼睛进行观察,写出了潮落时的海滩。

哟,谁在海滩上设计出这么多有趣的图案?那一对一对的小沙眼,若隐若现,是蛤蜊们为呼吸新鲜空气打开的小小窗口吗?那条歪歪扭扭的曲线,是海龟匆匆爬走留下的痕迹,还是螃蟹大摇大摆,横步沙滩留下的脚印呢?

海滩,也是偌大世界的一个小局部。对这个小局部的观察要细致。作者首先着眼于海滩上的图案,海滩上又有哪些有趣的图案呢?首先是一对对的小沙眼,这些小沙眼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它是蛤蜊的家,是蛤蜊向外面的世界打开的一个小小的窗口。接着,作者写海滩上歪歪扭扭的曲线,这曲线究竟是海龟留下的呢?还是螃蟹留下的呢?作者没有正面回答,留给读者去思考。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金蝉脱壳》:

一天,我发现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亮光的蝉正沿着柿子树往上爬。当爬到一个枝丫上时,它那锐利的脚紧紧地抓住树皮上的一处裂口,停在那里不动了。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只蝉。

它整个身体来回地抽动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了,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又黑又亮,闪闪发光。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着。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缩着。金蝉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猛地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抽出来了。整个动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这是作者对蝉脱壳过程的细致观察,可谓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作者按照金蝉脱壳的时间顺序和脱壳的先后顺序进行观察,从颜色的变化到动作的变化,从头至脚至尾,每一个环节都写得栩栩如生,可见作者观察生活的能力之强。

我们来看著名作家迟子建的《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

它果然就是一只虫子!我不知它从哪里来,它比蚂蚁还要小,通体的黑色,形似乌龟,有很多细密的触角,背上有个锅盖形状的壳,漆黑漆黑的。它爬起来姿态万千,一会横着走,一会竖着走,好像这地板是它的舞台,它在上面跳着多姿多彩的舞。当它快行进到佛龛的时候,它停住了脚步,似乎是闻到了奇异的香气,显得格外的好奇。它这一停,仿佛是一个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将军在酝酿着什么重大决策。果然,它再次前行时就不那么恣意妄为了。它一往无前地朝着佛龛进军,转眼之间,已经是兵临城下,巍然站在了佛龛与地板的交界上。我以为它就此收兵了,谁料它只是在交界处略微停了停,就朝高高的佛龛爬去。在平面上爬行,它是那么得心应手,而朝着呈直角的佛龛爬,它的整个身子悬在空中,而且佛龛油着光亮的暗红的油漆,不利于它攀登,它刚一上去,就栽了个跟斗。它最初的那一跌,让我暗笑了一声,想着它尝到苦头后一定会掉转身子离开。然而,它摆正身子后,又一次向着佛龛攀登。这回它比上次爬得高些,所以跌下时就比第一次要重。它在地板上四脚朝天地挣扎了一番,才使自己翻过身来。我以为它会接受教训,掉头而去了,谁料它重整旗鼓后选择的又是攀登。龛上的香燃烧了近一半,在它的香气下,一只无名的黑壳虫子一次一次地继续它认定的旅程。它不屈不挠地爬,又循环往复地摔下来,可是它不惧疼痛,依然为目标奋斗着。有一回,它已经爬了两尺来高了,最终还是摔了下来,它在地板上打滚,好久也翻不过身来。它的触角乱抖着,像被狂风吹拂的野草。我便伸出一根手指,轻轻地帮它翻过身来,并且把它推到离佛龛远些的地方。它看上去很愤怒,因为它被推到新地方后,一路疾行又朝佛龛处走来。这次我的耳朵出现了幻觉,我分明听见了万马奔腾的声音,听见了嘹亮的号角,我看见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它又朝佛龛爬去,也许是体力耗尽的缘故,它爬得还没有先前高了,很快又被摔了下来。我不敢再看这只虫子,比之它的顽强,我觉得惭愧。当它踉踉跄跄地又朝佛龛爬去的时候,我离开了厅堂,我想上天对我不薄,让我在一瞬间看到了最壮丽的史诗。

这是作者对一只小虫子的观察,一只小虫子,在这个世界,也许太渺小,太微不足道。但是它那种认定了一种目标,就矢志不改,以顽强不屈的精神,一次次向佛龛爬去的精神,却令人为之感动。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向读者描写了这种精神。作者不仅观察之细,还通过观察进行联想,把这只小虫子誉为“伟大的战士”、“一个身子小小却背负着伟大梦想的英雄”,对这种精神进行了讴歌和赞美。

观察事物,有时候要盯住一个目标,仔细观察动、静之间的变化。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林焕彰的《小猫》,就生动地描摹了这种变化:

午睡时,∕风走过窗口,∕摇了几下风铃,∕——叮当地,飞走了。∥

我养了一只∕小猫,∕跳上床来,∕很惊奇地瞧着∕窗外。∥

那时,∕一片白云飘过,∕以为是一条鱼,∕它很快地∕冲出去。∥

林先生观察小猫,先写窗外的风,风摇响了风铃,走时带走了风铃的响声。这一小节以静写动,第二小节,写风铃的响声传来,小猫的反应和举动。首先是跳上床来,以为窗外发生了什么事情,很惊奇地张望着。这一小节,以动写静。第三小节,写一朵白云飘过来,白云的形状很像一条鱼,小猫以为真的飘来一条鱼,便像箭一样冲出去。这一小节,先静后动。整个事物的发展,就是动、静之间的变化;作者描写了动、静的转换,这就把事物写活了,可谓活灵活现。

观察是一种基本功。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要学会观察,善于观察,勤于观察。我们不妨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以培养和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

要在观察中学会发现

我们去观察一个普通事物,然后把它写下来,这很有必要。如果大家都去这样做,写下来的东西虽有差异,但基本上会大同小异。如果我们把要描写的事物,赋予它一定的感情,也就是把自己的感情移到这个事物身上,那就不一样了。譬如我们看到的树,就会感到树是有感情的;我们看到的花,就会感到花是有感情的;大海呀,星星呀,月亮呀,太阳呀,统统都会认为有感情的;就是一块冰冷的石头,也是有感情的。这种用自己的感情来同化要描写的对象,使观察不再是客观的,而是带上了一定的主观因素。我们不妨看看林焕彰的《影子》:

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一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一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

影子是一个客观事物,本身是一个无生命的东西。可是,把我们的感情移到影子上,影子就不再是无生命的东西了,而是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即好朋友和小黑狗。这就是作者在观察中独到的发现。这一发现可不得了,它使影子来了一个质的变化。我们说,一个人玩文字游戏,把文字玩出生命来,那才真叫高手。一个有生命体进入读者的视野,会给读者的视角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挥之不去。

我们再看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绿叶》:

这里有多少棵大树呢?每棵大树上有多少片绿叶呢?

我走进大森林的时候这样想。

但谁能回答我呢!

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地响起来,那是一种多么和谐的声音!

我听不出来是哪一片绿叶的声音,他们已经汇成了一支森林的合唱曲。他们一起向我唱着:不要问我们有多少。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永不分离!

我看见,绿叶虽然是一片一片的,但树的枝干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而土地又把大树连接在一起。

从此,我知道了:

一片绿叶怎能叫大树呢?

一棵大树怎能叫森林呢?

作者对绿叶和大树的观察,不是一般的观察,而是在观察中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有新的发现。那就是一片绿叶不能叫大树,一棵树不能叫森林的道理,暗示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哲理。这篇短文文字不长,却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

我们再来看看儿童文学作家王宜振的《红蜻蜓》:

我捉住一只红蜻蜓,∕放进小小的标本夹;∕想不到春天竟哭了起来,∕春天说她丢失了一只脚丫……∥

红蜻蜓本来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熟悉的事物,有人认为,熟悉的事物才更易于发现,而我却不以为然。我以为,新的思想、新的角度,往往会从不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王宜振恰恰从熟悉的事物中有了发现,这个难度非常大。红蜻蜓是春天的一只红脚丫,这不是一般的思考所能发现的。

要在观察中学会区别

要学会观察,不仅仅在观察中学会发现,更重要的是在观察中学会区别。如果你去观察一个班的其中的一位同学,如果这个班有50个人,你要发现这个同学同其他49位同学的区别。如果你发现了,这就发现了这位同学的个性。有了个性,写起来就容易多了,也避免了同其他同学的雷同。

我们来看看桑德拉·希斯内罗斯的《头发》:

我们家里每个人的头发都不一样。爸爸的头发像扫把,根根直立往上插。而我,我的头发挺懒惰。它从来不听发夹和发带的话。卡洛斯的头发又直又厚。他不用梳头。蕾妮的头发滑滑的——会从你手里溜走。还有奇奇,他最小,茸茸的头发像毛皮。

只有妈妈的头发,妈妈的头发,好像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结,一枚枚小小的糖果圈儿,全都那么卷曲,那么漂亮,因为她成天给它们上发卷。把鼻子伸进去闻一闻吧,当她搂着你时。当她搂着你时,你觉得那么安全,闻到的气味又那么香甜。是那种待烤的面包暖暖的气味,是那种她给你让出的一角被窝时,和着体温散发的芬芳。你睡在她身旁,外面下着雨,爸爸打着鼾。哦,鼾声、雨声,还有妈妈那闻起来像面包的头发。

这则短短的散文,用每个人不同的头发,把一家人区别开来。尤其是妈妈的头发更富有个性。观察人物是从观察人物的个性开始,写好一个人物,也是先要写好他的个性,个性有了,也就会有共性。写好一个人是把这个人的个性和共性统一起来。

观察一个人,不但要观察他的外表,更要观察他的内心。只有找到这个人的内心和其他人内心的不同,才是成功的观察。可是外表是看得见摸得着,内心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要全靠作者去观察,用自我观察的体验和记忆,去推测别人的情感世界。

我们看看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山姆·麦克布雷尼的《猜猜我有多爱你》:

小栗色兔子该上床睡觉了,可是他紧紧抓住大栗兔子的长耳朵不放。他要大兔子好好听他说:“猜猜我有多爱你?”“喔,这我可猜不出来。”“这么多。”小兔子把手臂张开,开得不能再开。大兔子的手臂要长得多,“我爱你有这么多。”

“我的手举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小兔子说。“我的手举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大兔子说。

小兔子又是倒立,又是跳,但他总是比不过大兔子。

小兔子困了,他看看天空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说完,他就闭上了眼睛。大兔子把小兔子放到叶子铺成的床上,低下头来,亲亲他,对他说:“晚安。”然后,躺在小兔子身边,微笑着轻轻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

这是一篇讲爱的小童话,准确地把握了儿童的心理。作者用短短的几百字,就走进了儿童的内心深处,把儿童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作者长期同儿童生活在一起,对儿童内心世界长期观察的结果。这种对儿童内心世界的恰到好处的把握,收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观察,不但要观察人物的外表,还要观察人物的内心,这种对人物心灵的观察,往往显得更重要。只有把人物的内心观察透了,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作文来。

思考与训练:

一、 选一篇摄影作品,写一篇你的“观察”日记。

二、 观察班上的每一个同学,写出他们各自的个性。

三、 观察一棵树,赋予这棵树不同的情感,然后去思考这棵树的美学价值和赋予这棵树人生的哲理。

四、 选一篇从观察到联想的短文,思索观察和联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