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曹雪芹:清朝才子的红楼一梦
8964700000018

第18章 西郊挚友

曹雪芹在西郊的生活虽说清苦,却过得很是逍遥,每日里除了教馆,就是著书、作画,兴致上来便会饮酒。在这些平常的日子里,时不时地有友人来与他饮酒作诗。友情在他的生命中,如酒一样的重要,他们一起阐发对世事的愤懑,一起互相关怀支撑着对方。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友情无关功利,是很纯粹的友谊关系。敦诚在《寄怀曹雪芹》诗中有句:“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披篱樊。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虎门,经学者考证,就是指的右翼宗学,地处北京西单北石虎胡同。)可见其友情之深厚。除了满洲宗室敦敏、敦诚之外,曹雪芹在西郊还有一位至交。与他一样,也是一个教书馆的先生。此人姓张,字宜泉,也是旗人出身。他的落拓身世与曹雪芹大有相似之处,再加上性情接近,故而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与曹雪芹的家世一样,张宜泉的祖上为汉军旗人,也曾“先世曾累受国恩”。可惜的是,张宜泉命运却很坎坷,13岁时便没了父亲,至18岁成人时,母亲又离他而去,他的兄嫂容不下他,逼迫之下便分了居。幸而早年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善有才学,为生计所迫,他不得已找到教馆,以教授学生功课来养活自己。婚后育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不幸的是,一子一女在一场瘟疫中夭折了。他的妻子后来也因瘟疫死去。只剩下张宜泉和一个女儿,孤苦惆怅地活着。张宜泉有诗云:“家门不幸,书剑飘零,三十年来,百无一就。”又有“奇穷不一收”、“吐气在何年”的慨叹,这与《红楼梦》卷端的“作者自云”所说的“半生潦倒,一技无成”正是一个意思。坎坷的身世,潦倒的生活,抑屈的心境与曹雪芹有略同之处。除了这些,最重要的一点是张宜泉在性情上也是个嗜吟好饮、孤独愤激、傲骨壮怀、诙谐放达、不为世容的人。所有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和曹雪芹有共通之处,因而他们的谈话必然会产生共鸣,这也就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张宜泉能写一手好诗,其人素性诙谐,放浪跌宕,喜欢在穷愁中自嘲自解,譬如,他作排律诗《凿壁偷光》,结句忽然说出:“高东诚见悯,当教尽添油!”意指村塾先生向吝啬的东家呼吁:晚上应该多给点儿灯油,好叫人多读会儿书!他描写老妻病起,说她是“瘦容争岛魅,脱发误庵尼”!写他的孩子,为争苹果,“怒叫容皆白,急争眼尽红”!都刻画形象而且诙谐。而作为一介落魄贫儒,他清醒地看到了阶级的不平,同情贫苦大众,并对统治寄生阶级的荒淫享乐感到愤慨。如在他的春游诗里写出:“驱犊谁家牧?垂竿若个人?”“独怜拾菜女,绕地步逡巡。”写出这样的诗句,自然包含着伤时愤世的意味。在这一点上,张宜泉的感受和表现比敦氏兄弟要强烈得多了。

这么一个具有叛逆性格、反抗思想的人,自然与同样叛逆的曹雪芹有了共鸣,成为朋友。他们二人的过从相当频繁密切。有时候雪芹去拜访宜泉,就留他止宿,两人“破灶添新火,春灯剪细花”,对诗饮酒,直到月斜,还不肯入睡。有时候宜泉也拜访雪芹,背着琴抱着酒,穿径隔过溪幽,有一回拜访找不着雪芹,甚至直追到僧寺去找。对他来说,这位贫困潦倒的友人似乎有着某种魔力,令他时时牵挂着。因此在二人分离的时候,他便叹息着“何当常聚会,促膝话新诗”。有时候,敦氏兄弟到郊外来看雪芹,雪芹也特地邀张宜泉来作陪共饮。他们之间的友谊,如高山流水,琴瑟合鸣,在曹雪芹愁苦贫困的生涯中如一盏明灯,照亮着、温暖着他。

朋友对他满怀真挚,他对朋友也是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曹雪芹有一手扎风筝的绝活儿,这大抵都是他当公子哥儿时向某个民间艺人学来的。据传,曹雪芹有一个朋友,名叫于景廉,字叔度,江宁人,因从征参战而致残足,从此无力为生,也是贫困落魄之人。一年岁末,天气很寒冷,他突然冒着风雪造访曹雪芹。两人聊天时,于景廉说到有王府贵公子,花数十两银子购买风筝,曹雪芹听到非常感兴趣,便剔竹,裁纸,裱糊,绘画,用了两天时间,制成了四个大风筝,叫于景廉拿到城里去卖。没想到,他的风筝很是抢手,一会儿就卖了三十两纹银。曹雪芹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原来扎风筝的手艺竟也可以帮助人,便将扎糊风筝的手艺传授给了于景廉。风筝生意令于景廉终于得以糊口,不再求告他人。这件事情令曹雪芹颇有感触,决意“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他花了两年的时间(约从乾隆二十年(1755)下半年或二十一年(1756)年初,“谱定新样,旁搜远绍”,编定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他将制作风筝的技巧方法,编成朗朗上口,易记优美的诗段,容易记忆又赏心悦目。在《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中他写道:“是岁除夕,老于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曰:‘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共享之……’”这不仅反映了曹雪芹与于叔度的友谊,更反映了曹雪芹扶弱济困,助人为乐的情怀。

据考,《南鹞北鸢考工志》与其他讲工艺美术的七种——关于金石、编织、脱胎、织补、印染、雕刻、烹调等编,合称《废艺斋集稿》。其中“烹调”、“金石”两册估计应该是他早年的作品,其余几种大概迁居西郊后所写,很可能是写《南鹞北鸢考工志》前后完成的。

关于风筝,在《红楼梦》第七十回就有一大段精彩描述。这一回叫《林黛玉重结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载有:

“…一时风紧,众人都用手帕垫手。黛玉果见风力紧大,将籰子一松,只听一阵豁剌剌响,登时线尽,风筝随风去了。黛玉因让众人来放。众人都说:‘林姑娘的病根儿都放了去了,咱们大家都放了罢。’于是,丫头们拿过一把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都飘飘摇摇的,随风而去。一时只有鸡蛋大小,一展眼只剩了一点黑星儿,又一回头,就不见了。众人仰面说道:‘有趣,有趣。’……”

这些描述足以证明,曹雪芹对风筝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堪称高手。也正是因为他的多才多艺,才令他的朋友们对他既敬佩,又喜爱,深厚的情谊维持了几个好友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