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先驱(上)
8964100000043

第43章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年),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其父黄尊素是东林党的名士。黄宗羲自幼受东林党人的影响,19岁时入京为父诉冤,以铁锥毙伤仇人。以后,他发愤为学,从师著名学者刘宗周,广读诗文经书,学问渊博,与孙奇逢、李颐并称三大儒。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失败后,他隐居起来,潜心读史,探讨救国济世的实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开始了最后几十年勤奋著述、讲学授业的生涯。黄宗羲对天文、算术、乐律、经史百家以及释道之书均为精通,史学成就尤大,所著《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之风气。在哲学上,他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提出理气不可分的观点,并认为心就是气。在认识论上,他把“致良知”的“致”等同于行,反对空想空谈,强调并自身积极投入实践斗争。在社会政治方面,他提出君主是天下的大害,天下不应该以君主一姓的存亡为转移,而应该以百姓的忧乐为出发点。黄宗羲还主张改革土地及赋税制度,强调工商皆本。他一生著作盈车,有60余种,1300余卷,主要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孟子师说》、《破邪论》等。

黄宗羲在1676年完稿的《明儒学案》中,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理气观,反映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首先,他在《明儒学案》中指出,宇宙万物都是由物质的“气”所构成,气是客观存在的,它主宰着一切,世界上的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由气产生的,不仅如此,气还亘古越今,永远存在。他说,如果不承认气主宰一切,怎么会有春夏秋冬的依次更替呢?他认为草木的荣枯、寒暑的转换、地理的差异、气象的变化以及人、物的发生、变化和死亡都是气主宰的。其次,他批判了宋儒关于理先气后、理能生气的说法,指出理是气的理,没有气就没有理。他说,从宇宙的整体看,气没有穷尽,理也没有穷尽,理和气都是永恒无限、无始无终的,二者相依相存,不能分开;从事物的运动变化来说,理是随着气的变化而变化的。他进一步提出,理和气是不可分的。从物体的沉浮升降流动变化来说,这是气;而物体的沉浮升降流动变化的规则、秩序来说则是理。最后,黄宗羲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了气、理、心三者的关系,批判了那种把三者割裂开来的观点。他认为,离开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气,是无所谓理,无所谓心的。但他有时把心与气等同起来,有混淆精神与物质的倾向。

在人性善恶问题上,黄宗羲主张人性善论,他认为人和万物之性都是由气质决定的,“人之气本善”。他说:“人和万物并立于天地,亦与万物各受一性,如姜桂之性辛,稼穑之性甘,鸟之性飞,兽之性走,或寒或热,或有毒无毒,古今之言性者,未有及于本草者也。”万物有万性,同类则同性,人禀善气而生,有不忍人之性,所以人性是善的。黄宗羲认为,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仁、义、礼、智,是“人生而有之”的,是来自“人心”的,是“人心”自生的“人性”,“人人如此”,“所以谓之性善。”

黄宗羲力主人性善论,但在现实生活中,他无法否认大量恶人存在的事实,当他无法解释这些恶性与善性并存的原因时,只好摭拾宋明理学的陈旧思想——“存天理,去人欲”,把“恶”归之于“人欲”,由于人欲破坏了善性,所以他认为只有“去人欲”才可以“存善性”。

黄宗羲是明代的大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缜密。他著的《明儒学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哲学思想史。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