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
这本小说是列夫·托尔斯泰对他生活的时代各阶层的生存状况的真实描写。他抨击上流社会的虚伪,揭示了生活的黑暗。改良主义的立场非常明确,反对暴力,反对残酷斗争,反对专制独裁,最终走向宗教,主张用博爱来解决社会问题。倡导善良、宽恕和忍耐,试图用宗教的道德改善残酷的社会现实。
人们认为神圣的值得注意的,不是世界的美丽,而是奴役自己的同胞。
——作者希望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世界的美丽之上。但是,疲于奔命的人们很少能注意到这一点。
顺从良心的要求而做的牺牲会给他最高尚的精神上的快乐。
——牺牲和奉献给人精神上的快乐。
一个唯物主义达尔文主义者认定,一切抽象的道德的表现、宗教表现是无法形容的愚蠢。
——社会达尔文主义只相信丛林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以此为前提,道德和宗教就成为愚蠢的。
在不公正地任意监禁人们的政府下面,正人君子的真实的去处也是监狱。有些人为什么、凭什么权利把另一些人关起来,虐待,流放,鞭打,杀掉,而他们和他们是一样的人。
——有无“良心犯”是一个政府是否正义的试金石。
《战争与和平》
小说有两类:一类只写人物的行动语言,不加解释;另一类加心理解释,关注重心不在人物做了什么,而在于他为什么这样做。陀思妥耶夫斯基属于前者,托尔斯泰属于后者。
从这部小说可以看出,作者不愿写野蛮与暴行,愿意写文明与善良。其中有受十二月党人思潮的影响,贵族公子革命的典型。其世界观的核心是荣誉重于一切,渴望人们的爱戴,对他人的怜悯心,富于宗教的博爱精神。
作者的历史观否认自由意志,承认对既定秩序(上帝意志)的依从。因此,在作者看来,个人,即使是伟大人物也是无关紧要的。人类只有拥有了宗教的博爱精神,才能获得进步。主观唯心主义看重人的意志的作用,会使人产生野心,进而压迫他人,戕害他人,争权夺利;客观唯心主义则使人相信宿命论,爱别人,不去伤害他人,听天由命,不去竞争,不作恶,追寻享受和快乐。相比之下,唯物史观似乎才是最清醒的理论,既阐释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又找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劳动和物质力量,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变迁。
你要把你自己和女人纠缠在一起,你便像一个戴镣铐的犯人,失去一切自由了。
——男权社会的逻辑,女人仅仅意味着家庭和婚姻,负担。
甚至在最好的、最友谊的、最单纯的关系中,阿谀或称赞也是不可少的,正如同要使轮子转得滑溜,膏油是轮子所不可少的。
——所有的人都喜欢听赞扬,最好的朋友也不例外。
不恋爱的时候,便是在睡觉,是尘世的儿女;但是恋爱了,就是上帝,就好像在创世的第一日那样纯洁。
——爱情是最纯洁的情感,超凡脱俗。
她怀疑,能够有爱情的欢乐,对于男子的尘世爱情的欢乐吗?上帝说:不要为自己希求任何东西,不要寻觅,不要急切,不要钦羡。人类的将来和你的命运是你不该知道的,但要对一切有所准备,没有上帝的意志,人的头上不会掉落一根发丝。
——对于女人来说,爱情只需要等待。
想要光荣,被人知道,被人爱,我只为此生活。
——荣誉感是贵族生活的主要动力。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属于第四层:第一层生存需求;第二层安全需求;第三层归属需求;第四层尊重需求;第五层个人实现。
在我们的生命和永恒比较起来仅是一瞬的时候,值得去苦恼自己吗?
——我常常会这样想,因此不会苦恼和忧郁。
抓住幸福的时机,使自己去爱,被爱。只有这个才是世界上真实的东西,其他都是不足道的。
——这个世界上,爱情是最可宝贵的。
娜塔莎的歌唱:这些声音使您冷淡过一千次,而在第一千零一次使您感动而流泪了。他心中某种最好的东西多么受感动。这种东西与世界上的一切无关,高过世界上的一切。
——美和爱高过世界上的一切。
什么是坏?什么是好?应该爱什么?恨什么?我是什么?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什么力量在管理这一切?
——人生最根本的一些问题。
在认识之前,必须信仰,并使自己完善,在心中放进上帝的光,它叫做良心。坚信:在美德的道路上以互相扶助为目的而团结的人们的友爱是可能的。谨慎服从,道德,人类爱,勇敢,慷慨,对死亡的爱,和邻人共享幸福,永不让嫉妒扰乱那纯洁的极乐。
——美德先于所有的知识。
人要快乐,就一定要相信快乐的可能。让死人去埋死人吧。活的时候,一定要活着,并且要快乐。
——快乐是生活中最值得追求的,快乐应当是生活的基本状态。
她的法则是爱与自我牺牲。她活得愈久,生活经验和观察愈多,对于在尘世上寻求享受、幸福的人们,为获得那不可能的、虚幻的罪恶的幸福而劳作、痛苦、争闹,互相作恶。为了得到过眼云烟的幸福争斗、受苦、烦恼,损害心灵,依恋着一瞬的生命。
——用爱取代恨,用自我牺牲取代争斗,用永恒的价值取代瞬间的烦恼。
懂得太多,活着是痛苦。人不适宜去尝试识善恶的知识的果子。
——在混沌中麻木地活着倒是不至于痛苦,但是我宁愿明白而痛苦地活着,也不愿意糊涂而混混沌沌地活着。
说出的话是银的,没说出的话是金的。
——开口是银,沉默是金。
他用身心知道了人是为幸福而创造的。幸福在人身内,是自然的需要的满足。一切不幸不是因缺乏而是过多。没有一种环境人在里面是幸福的、完全自由的,或完全不幸福不自由的。从前使他苦恼地寻找的生活目标已经不存在了。这个目标是没有的,并且不可能有。这种目标的阙如,给了他完全的高兴的自由之感,这感觉构成了他的幸福。他抛弃了从人头上观察远方的望远镜,高兴地观察他身边的永久变化的伟大的难以理解的无限的生活。他看得愈近,他愈是心安而幸福。
——在人的自身当中寻找幸福感,而不是在人自身的生活之外去追寻目标和幸福。
人不是因为美才可爱,乃是因为可爱才美。
——性格的可爱比美貌更重要。
她的心永远地渴望着那无限的永恒的完全的东西,因此她永远不能安宁。
——人如果还有渴望,她就不得安宁。只有心如止水才能得到安宁。
一切的有伟大后果的思想,总是简单的。
——因为伟大的思想总是思路清楚明晰的。
我要读书。但有一天我要读完书。那时我要做点事情,要大家都知道我,爱我,佩服我。
——读书固然重要,做事更加重要。
《安娜·卡列尼娜》
这篇小说是文学永恒主题:通奸。嫁给权势人物的美丽女人,刻骨铭心的婚外恋情,最终爱情破灭加婚姻破灭导致的悲剧。应当说是托尔斯泰所有小说中故事最好的。后来,其他小说很少被拍成电影,而这篇却一再被搬上银幕,证明了这一点。
非常喜欢小说中列文和吉提的爱情,经典至极。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名句,几乎已成成语。
有些人遇到成功的敌手时,马上不睬他的一切优点,只看到缺点。反之,有人顶希望在幸运的敌手身上找出胜过自己的特点,带着剧烈的创痛专门寻找长处。列文属于第二种。
——第二种人有点自虐,但是容易使自身变得更加完善。
在彼得堡的世界里,所有的人分成了极端相反的两类。一类是下流阶级:粗俗,愚蠢,可笑。他们相信一个丈夫应当和合法妻子同居;相信少女要纯洁,妇女要端庄,而男子耍威风,自制和坚强;相信一个人要养育他的孩子,赚他的面包,以及同类的荒谬的事。这是旧式的可笑的人们一类。但是另外一类人,真正的人,他们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在这一类里,最要紧的是优雅,慷慨,勇敢,快乐,毫不忸怩地耽溺于一切情欲中,而嘲笑其他一切。
——下流社会的文化与上流社会的文化的区别,一个很好的社会学观察。
安娜:
我不喜欢说谎,我忍受不了虚伪,而他(她丈夫)的食粮就是虚伪。假使他杀死我,我倒还会尊敬他哩。不,他所需要的只是虚伪和体面罢了。
——看来安娜背叛丈夫有很正当的理由,再说她也不爱他。
他羡慕农民健康的快乐,渴望参与到这种生活的欢乐的表现中去。但一种由于孤独,由于身体没有活动,由于愤世嫉俗而引起的沉重的忧郁之情袭上列文的心来。
——单纯的快乐,还是沉重的忧郁。恐怕人处于哪种状态不是自己选择的结果,而是早就由人生遭际和性格决定了的。
人想到死的时候,人生的魅力就少了些,但是心就更平静了。
——要想使自己的心平静下来,就多想想死这件事。
渥伦斯基与安娜在意大利并不十分幸福,使他看到了,人们把幸福想象成欲望的实现是永远的错误,很快会有追求欲望的欲望,一种百无聊赖的心情在心中滋长。
——欲望没有实现时人是痛苦的;欲望实现之后人是无聊的。“叔本华钟摆”。
《幼年·少年·青年》
这本书虽然是自传体,但仍是小说。写得很真实,但不是十分深刻感人。是这位大师略显稚嫩的处女作。
在一己幸福之外而无其他目标的人是坏人;以他人之称誉为目标的人是弱者;以他人之幸福为目标的人是善人;以上帝为目标的人是伟人。
——以这个标准,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坏人和弱者,只有极少数的人是善人和伟人。
惯于忍受痛苦的人不会不快乐的。
——那是因为他还处在“叔本华钟摆”的欲望不得满足的一端,等到他的人生的钟摆摆到欲望已经满足的一端,他就该不快乐了。这也是不得温饱的人很少得抑郁症的一个原因。人大都是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才得抑郁症。
彼此了解太多或太少,同样地妨碍接近。
——了解太多会激发对方保护隐私的警觉;了解太少不会相互吸引。
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我们所谈的一切是可怕的废话。我们所说的废话是聪明的可爱的废话。
——在绝大多数的聚会上,大家说的都是废话。除非是高质量的亲密灵魂朋友之间的对话。
只有上帝知道,青年的这些高贵的幻想是否真正可笑,而它们不曾实现是谁的罪过。
——不管是否可笑,不管是否不切实际,有一些高贵的幻想总比完全没有、从来就没有过要强。
在我认为是少年的结束与青年的开始那一段时期,我的幻想建立在四种情绪上:对她、对一个想象的女人的爱;第二,想要被爱;第三是希望得到异常虚荣的幸运;第四是自我厌恶与懊悔。我甚至乐于厌恶过去,并试图把它看得比实在的情形更黑暗。对过去的回忆愈黑暗,目前显得愈清楚明白,而未来的彩虹开展得愈好。
——非常真实的想法。所有的优秀的作品必定是真情实感。书比较老,翻译语言不敢恭维,当时还是古文到现代白话文的过渡期,只能凑合看。用现代的标准看有病句,没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