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蛇的活动规律
除小部分生活于水中的蛇以外,大多数蛇均为陆生。陆生蛇一般栖于洞穴、草地或树上。
冬季蛇类在洞内冬眠,其冬眠可因环境温度的提高而暂时被打破,如有时中午太阳晒到洞口蛇会出洞取暖。蛇活动的活跃程度,自春至秋仍受着气温的制约。气温过冷的初春和晚秋,气温过热的盛夏,蛇的活动少。蛇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是在晚春至初夏,初秋至中秋。蛇类的栖息地,随气温升降也可有所变换。进入盛夏气温过高时,它们会离开冬眠场所,疏散到凉爽而近水的地带去。
不同种类的蛇出洞活动的时间亦有不同。通常,眼镜蛇、眼镜王蛇、乌梢蛇、灰鼠蛇等主要在白天活动;金环蛇、银环蛇、烙铁头、赤链蛇等主要在晚上活动。可是,当气温过高或过低时,它们的活动时间就会相应延迟或提早。
风、雨等气候因素也会影响蛇的活动。当风力达3~4级时,蛇大多很少出洞。台风到来的前夕,往往有很多蛇爬出洞外活动,捕蛇者这时总可以满载而归。主要原因是因洞中特别闷热,蛇无法忍受而被逼出洞。
大部分蛇如眼镜蛇等,喜欢晴天时出外活动,一旦遇雨就会掉头逃回洞去。可是有一些蛇,例如五步蛇、竹叶青等,却喜欢在阴雨天活动。
蛇出洞活动主要是为了觅食。饱餐之后,消化食物需费时5~7天,这时它们就静卧洞中了。
知道了蛇的活动地带和活动规律,当然有助于觅得蛇。
最为理想的是,寻找到蛇栖息的蛇洞并判明洞内情况,对捕蛇可起事半功倍之效。
蛇栖身的洞穴均非它们自行挖掘,而是利用鼠洞等兽穴,或树根旁、土坎上的裂隙,经过头拱、体压作适当加工而成。
比之于鼠洞之类,蛇洞的洞口和洞壁较为光滑。
在蛇洞周围4~5米范围内,常有蛇粪、蛇蜕、从蛇体表脱落的鳞片等。在蛇交尾的季节,因为求偶和交配过程中草地上盘卧得较久,可见草被压倒的痕迹。
察看蛇粪、蛇蜕等,可以获得有关信息而利于判明洞内蛇的种类、性别、大小和数量。
部分蛇粪虽有些像鸡、鼠的粪便,但有股特殊的蛇腥气,且常伴有黄、蓝或白色的粉状物质。这些粉状物质新鲜的和陈的颜色有差异。就黄色者而言,新鲜时颜色淡黄,干后会呈金黄色。若蛇吃了鼠、鸟或蛇,因鼠毛、鸟羽和蛇鳞无法消化掉,将蛇粪研碎或淘洗,乃可检查到。蛇粪的质地和外形可判别蛇种,例如:眼镜蛇粪粗糙,夹带着很多杂质,而且粪便不完整;金环蛇粪较为完整,杂质较少,粪便细滑,用手研之带有粉质;银环蛇的粪便很粗糙,不完整,干燥后硬得有点像石子。相对而言,雌蛇的粪比雄蛇的较为细腻。
蛇蜕是指蛇蜕出的皮。刚蜕出的皮,柔软而完整。察看蛇蜕上鳞痕的特点、蛇蜕厚薄,有的还可依稀看出色斑情况。有助于判明蛇种。例如:若蛇蜕背中央有一行扩大成六角形鳞片者则为金环蛇或银环蛇。蛇蜕末端钝圆者为金环蛇,银环蛇的末端就较为尖细。眼镜蛇的蛇蜕比银环蛇的厚,颜色也深,黑色的斑纹尚隐约可辨,背中央无一行扩大成六角形的鳞片。最难分辨的是眼镜蛇和虎斑游蛇的蛇蜕,这两种蛇蜕几乎一样,但从蛇蜕头上的鳞片可以分辨:眼镜蛇的蛇蜕其头上的鼻间鳞入鼻孔,而虎斑游蛇的蛇蜕则不会。所以看到蛇蜕只要仔细区分,就可以辨别出是哪一种蛇类。再根据蛇蜕的形状和厚薄来判断蛇的雌雄。一般来说,雌蛇的蛇蜕其形状平直,纹细而薄;雄蛇的蛇蜕其形状褶皱。纹粗而厚。怀孕的母蛇因其躯体增粗较难蜕出皮来,故其蛇蜕会缩成一团。
蛇洞的检查也很重要。若洞口粗糙,且有爪痕或兽毛之类,则此洞并未为蛇所占用。若已占用,则洞口和洞壁经蛇体摩擦而变得光滑,而且可以找到一些蛇鳞。蛇洞洞口蒙有蜘蛛网之类,此洞内一般不会有蛇。
最后根据蛇蜕脱落的地点,可以判断蛇洞的方位。例如蛇蜕坐东向西,这条蛇的蛇洞是在蛇蜕的西面;如蛇蜕坐北向南,这条蛇的蛇洞就在蛇蜕的南面。因为蛇类蜕皮时是把蛇蜕的内面向外翻出,蛇蜕的方向与蛇行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蛇蜕的头部多是蛇洞的方向。
为了使捕蛇人员多捕蛇,还需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蛇类的活动规律及有关线索。如从某一征象的特点就能及时地判断出蛇的种类、多少、去向等,这对捕蛇人员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蛇类的运动是蜿蜒前进的,所以在它爬过的地方均会遗留下路过痕迹——蛇路。蛇路的宽窄、形态、陈旧与新老,都可以判断出这条蛇的大小、方向、雌雄及其经过时间的长短等。在无草的地上可以根据蛇的腹鳞爬过时磨搓出来的小泥粒去判断;有草的地方可以根据杂草被蛇压过的形状去辨别。特别是短草丛生或秧田中的蛇路那就更容易识别。例如秧田中被蛇爬过的地方秧苗均倒伏,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蛇路。蛇身的大小往往是蛇路直径的1/3;秧苗偏右倒伏,蛇往左边方向去;蛇路弯曲的弧度偏大该蛇为雌性,弯曲的弧度偏小该蛇为雄性;秧苗倒伏厉害,说明该蛇爬过的时间不久,部分秧苗已竖立起来了,说明该蛇经过此地的时间较长。若有大片秧苗倒伏并根据蛇路的多少就可以判断出来这里蛇类的条数或种类,是翻来滚去地嬉戏还是势均力敌的搏斗等。在蛇洞边根据草尖的倒伏方向可判断出该蛇是在洞中还是在洞外。若草尖偏倒于蛇洞的一边,说明该蛇已出洞了;若草尖偏倒于蛇洞相反方向,说明该蛇不久才进洞中。
蛇的洞穴也是判断蛇的种类线索之一。一般来说无毒蛇洞多在偏僻处;毒蛇特别是夜间活动的剧毒蛇如金环蛇、银环蛇和白天晚上都活动的蝮蛇、眼镜蛇等,其洞穴就在人们来往频繁的大路边、桥基里、屋檐下、菜园中或其他建筑物基脚下的石缝中。不捕该蛇对来往、居住或劳动的人们生命威胁很大。要捕该蛇又难掌握其活动规律,因为生活在人类活动频繁的环境中的毒蛇,其活动规律非常特殊,往往捕捉不到。对于这样必须捕但又难捕的特殊规律的剧毒蛇,则可采取挖洞捕捉的方法将其捕出,为民除害。但有的蛇洞常在铁路、公路、桥梁或其他高大建筑物的基脚下,采取挖洞捕捉又不适宜,针对这种情况,则可采取诱蛇出洞或迫蛇出洞的办法进行毒蛇的捕捉。
(第二节)有毒蛇和无毒蛇的辨别
蛇类有毒蛇和无毒蛇之分。能够辨别毒蛇和无毒蛇,对捕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怎样辨别呢?先从外表形态,然后从生态状况,最后从毒牙构造等方面去辨别。当然,从外表形态等方面去辨别也不是绝对的,也有例外。
辨别毒牙的有无,才是最准确的方法。
一、蛇的头部形状
毒蛇的头部一般多呈三角形,如五步蛇、龟壳花蛇等。但也有少数的毒蛇,如银环蛇的头部呈椭圆形。
无毒蛇的头部一般呈椭圆形,如乌梢蛇、灰鼠蛇等。但也有少数的无毒蛇,如颈棱蛇的头部呈三角形。
二、蛇的全身斑纹颜色
毒蛇体背斑纹的颜色一般比较鲜明,如五步蛇、银环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毒蛇体背斑纹的颜色不鲜明,如白腹眼镜蛇就是全身灰色一点斑纹都没有。
无毒蛇的体背斑纹颜色一般不鲜明,如乌梢蛇、翠青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无毒蛇体背斑纹的颜色很鲜明,如火赤链蛇的全身各有80多个明显的红、黑环斑交错于体背及两侧,常被人们误认为毒蛇。
三、蛇的尾部长短粗细
毒蛇的尾部一般粗而短,由肛门向后突然变细,如蝮蛇、眼镜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毒蛇的尾部细而长如银环蛇。
无毒蛇的尾部一般细而长,由肛门向后慢慢变细,如灰鼠蛇、翠青蛇等。但也有极少数无毒蛇的尾部粗而短如渔游蛇。
四、蛇的习性
毒蛇发现人后一般不逃跑或逃跑时爬行的速度不快。盘卷着休息或睡觉时,头部多插到腹面皮肤下面(五步蛇除外)。惊动后起身不快,爬行的速度缓慢,如蝮蛇、眼镜蛇等。
无毒蛇发现人后一般会马上逃窜,爬行的速度很快。盘卷起来休息或睡觉时,头部多是架在背上并稍昂起。惊动后迅速起身,爬行的速度极快,如乌梢蛇、王锦蛇等。
五、接触蛇体的感觉
当徒手捕蛇时,一接触毒蛇便马上感觉到其身体柔软,如眼镜蛇、银环蛇等。当一接触到无毒蛇时,立即感到其身体强硬,如灰鼠蛇、火赤链蛇等。
六、最根本的区别
毒蛇有毒牙和毒腺;无毒蛇没有毒牙和毒腺。了解这一点对野外怎样捕捉蛇类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