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蛇
8954700000001

第1章 养蛇综述

蛇是爬行动物,我国有185种左右,其中毒蛇约50种,多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自治区。

蛇是一种冷血变温动物。体温高时,代谢率高,活动频繁;体温低时,代谢率低,活动减弱。炎夏的酷暑,它们喜欢在树荫、草丛、溪旁等阴凉场所生活栖息。从秋季到冬季,逐渐进入到“冬眠”期。一般的蛇从11月下旬就已经开始不吃不喝,不蜕皮,相继入洞冬眠了,这时它们往往是几十条甚至成百条群集在位于高燥处的洞穴里或树洞里蛰伏过冬。待到翌年春暖花开,才从蛰伏状态中苏醒过来。从入洞到冬眠期大约需要三个月时间,主要依赖以脂肪形式贮藏在体内的营养物质进行缓慢的补充来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营养料。

蛇依其昼夜活动情况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喜欢在白天活动的,称为昼行性蛇类。第二类是怕强光,喜欢在白天隐伏,夜间活动的,称为夜行性蛇类。第三类为喜欢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活动的(多在晚上及阴雨白天活动,耐寒性强),称晨昏性蛇类。蛇类活动受温度的影响要比受光线的影响要大得多。如昼行性的眼镜蛇,在十分炎热的夏天,经常在夜间出现;晨昏性的蝮蛇在低温天气,常在中午前后阳光充足时出没,而夜间活动得很少。一般的说,蛇类活动较适宜的温度是10~35℃,其活动的最适宜温度为20~30℃。更有趣的是,生活在热带的蛇不单在冬季“冬眠”,而且在炎热干旱的夏季亦需进行“休眠”,动物学上称之为“夏眠”。当热带炎热干旱的季节到来时,由于长时间不下雨,池塘、湖泊可能全部干涸,蛇和壁虎、鳄鱼、肺鱼以及草原中的龟类等动物一样,赖于生存的条件已变得不利。为了适应外界环境使之能继续生存下去,它们便转入“地下”,不食不动,进入“夏眠”状态,以求能度过炎热干旱的夏季。

人工饲养蛇的种类较多,一般常见的有蟒蛇、黑眉锦蛇、赤链蛇、百花锦蛇、王锦蛇、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五步蛇和蝮蛇等等。

(第一节)养蛇的意义

蛇类可以作为人类的食物,同时也是药物的来源之一。人们从蛇类的繁衍生息中获取了高档蛋白质、氨基酸及治疗各种顽疾的原始药材,用于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和生活水平。

古往今来,蛇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中的作用是人类有目共睹的,也是其他野生动物所不能代替的。大多数蛇以鼠类为食,蛇类每年还有两个捕鼠高峰季节,即冬眠结束后的春末夏初和冬眠前的秋季。无论是毒蛇还是无毒蛇,无论是体型大的蛇还是体型小的蛇,他们的捕鼠能力均很强,极有效地控制着鼠类在自然界的种群合理密度,防止鼠类过度、过量繁殖,从而减少由鼠类造成的农业灾害。从某种意义上讲,蛇类是农业丰收的一大“功臣”。

蛇类是野生动物中的一个大家族。我国蛇类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假若能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对人类的贡献将是十分有意义的。但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加之市场需求的蛇类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加,乱捕乱杀蛇类的现象日趋严重,使蛇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很大威胁,造成野生资源日渐减少的局面。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做好蛇类资源的保护工作;同时要积极倡导和开展人工养蛇,逐渐地变蛇类野生为家养繁殖。在保护野生蛇类与发展蛇类养殖的基础上,只有适当地、有计划地、有偿地开发利用,才能使蛇类这一宝贵资源得以持续利用,造福于子孙后代。

所以,投资养蛇的意义重要而深远。

一、蛇的药用价值

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特种经济动物,其皮、肉、血、胆、蛇毒等各具不同的药用价值。特别是蛇毒是目前国内外极为短缺的动物性药材,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液体黄金”其价格比黄金贵几十倍,且供不应求。蛇产品具有多种综合性用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蛇蜕。是蛇类蜕下的皮壳,中药称“龙衣”。除冬眠期外均可收集入药。具有祛风、明目、解毒、杀虫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各种顽固性疾病,如疥疮、肿毒和带状疱疹等。

(2)蛇胆。中医学认为,蛇胆具有行气化痰、搜风祛湿、清肝明目,平胆熄风的功用。可治疗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呼吸系统疾病;此外还能治疗风湿痛、小儿惊风、老人中风等多种疾病。

(3)蛇血。我国南方有些地区群众素有饮鲜蛇血的习惯,除治疗关节痹痛和变形外,还有“升白”作用。

(4)蛇内脏。主要用于治疗肺结核,有些地区的群众也用薪蛇(尖吻蛇)睾丸治疗梅毒病。

(5)蛇毒。蛇毒制剂可治疗癌肿、各种神经痛、小儿麻痹及其后遗症、椎体外神经麻痹和血友病等。

(6)蛇油。多用于治疗冻疮、烫伤、慢性湿疹等。

(7)蛇干和蛇肉。具有祛风解毒、镇静止痛的功能,能治疗风湿脾痛、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等。此外两广、港澳地区人们有喜食鲜蛇肉的习惯;蛇皮还能制乐器琴膜和鼓皮等。

二、蛇的食用价值

以蛇肉为佳肴,在我国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蛇餐、蛇宴更是久负盛名。远在汉代《淮南子》、唐代的《酉阳杂俎》等书中都提到广东人吃蛇、用蛇肉烹做佳肴的事。北宋朱煜在《萍州可谈》中记载了苏东坡及其家人在广东吃蛇的故事。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亦有“南人嗜蛇”之说。我国虽有2000年的食蛇历史,但多在南方的某些农村或山村,而真正成为宴席上的佳肴不过百年,其中仍以广东为主。

广东人吃蛇不但历史悠久,烹蛇技术亦堪称冠军。广州的大街小巷经营蛇餐的饭店或酒店很多。在蛇餐一条街上,其中最大的蛇餐馆据说每年用去活蛇达30吨,约10万余条。若按天计算,每天可用100千克活蛇,慕名前往就餐的国内外宾客应接不暇,生意极为兴隆。广州蛇餐馆的蛇肴菜式有30多种,几乎无蛇不吃,而且一条蛇从蛇肉、蛇汤到蛇皮,都可以炒、炖、烩、煎、烹成美味佳肴,并且在用料和烹调上都很讲究。即注意补益强身的效果,又重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色,号称广东的“招牌菜”。向来也是广东的普通百姓逢年过节、待客迎宾的高档佳肴。

三、蛇肉的营养价值

蛇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及维生素A、维生素B等。最近研究发现,蛇肉中还有一种能增加脑细胞活力的谷氨酸营养素,以及能帮助消除疲劳的天门冬氨酸。蛇肉中还含有硫胺素、核黄素、铜、铁、锰、硒、钴等微量元素。铁和钴在补血、造血方面有着重要的生理作用。蛇肉中还含有丰富的天然牛黄酸,对促进婴幼儿的脑组织发育和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常吃蛇肉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四、蛇肉的保健价值

食过蛇肉的人们定难忘其之美味。随着蛇文化的普及,人们更知其营养、保健之神奇功效了。食蛇肉已不再是“两广”人的“专利”,大江南北的人们都开始喜食蛇餐,尤其到了夏天,有条件的人们都要吃蛇、喝蛇汤,以防生痱子、疮疖,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蛇肉、蛇汤中含30多种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天然牛黄酸等物质的功劳,这些物质增强人们的免疫力。

五、香港人为何爱吃内地的蛇

蛇肉味道鲜美,被香港人列入山珍。蛇的营养丰富,有很高的医疗价值。所以,高消费群体的港人吃蛇早已蔚然成风。据有关资料统计,近两三年来,活蛇在香港的销量达百万条之多,以500万居民计算,平均5个人食蛇1条,且还有上升势头。另外,还销售冻蛇肉数百吨。入港蛇源全部靠进口,泰国、越南、缅甸、印度都是其主要的进口国。内地每年入港活蛇总计约50万条左右,占输港活蛇总数的60%,同时输入冻蛇约百余吨,约占输入量的70%。泰国近年来不惜高价用飞机运蛇入港,年输入15万条以上。内地的活蛇以其胆汁浓、肉质厚、味道鲜美的独特优势,比其他地区略胜一筹,故标明内地产的活蛇,很快被抢购一空。尤其在冬、夏二季,大有“蛇羹一出 ,客如云来”的势头,港人爱吃内地蛇已成气候。

六、食蛇肉有讲究

据《虫类药物临床应用》一书记载,蛇有温、平、寒三性。温性蛇有蟒蛇、蝮蛇、五步蛇、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眼镜王蛇、滑鼠蛇。平性蛇有赤链蛇、王锦蛇、乌梢蛇、灰鼠蛇、海蛇。寒性蛇有水蛇,多分布于南方。蛇肉随是美味佳肴,但其药理作用也不能忽视,并不是人人都有品尝的口福,像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内热太大或大便秘结者是不宜吃蛇肉的,这部分人对蛇肉最好忌口。

大多数人认为蛇肉性寒,夏天食蛇肉可以消暑解热,不生痱疖子,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大多数蛇特别是毒蛇,属温性,寒性较少。绝大多数为无毒的平性蛇,并不是一些人认为越毒的蛇越凉,越祛痱、疖子。但蛇肉毕竟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好菜肴,假若夏天选择寒性或平性的蛇吃,可以祛痱爽肤,有药膳之功效。假如在炎热的夏天里吃属温性的毒蛇,有的人会“上火”并出现牙痛、流鼻血、生热斑等症状。所以,温性蛇最好在立冬后再食用。

七、蛇肉保鲜

蛇肉要通过预冻、速冻,才能进行冷藏保鲜。预冻在预冻间进行,若无预冻间,可用排气风扇降温。预冷间的温度在0℃,经过2~4小时装入纸箱包装,然后放入速冻间。在-25℃以下速冻48小时,使纸箱内的蛇肉达到-15℃以下。冷藏温度忌忽高忽低。否则,会导致肉质干枯和泛黄,影响蛇肉的质量。供出口的冻蛇肉,其规格是斩头、剥皮、除内脏,按品种每纸盒装15千克。假若没有将蛇肉冷冻,如果有冷藏条件,应及时予以冷藏,以备外运和销售。

(第二节)蛇的生物学特征

一、蛇的形态

蛇,俗称“长虫”,身体细长,圆筒形,全身被覆鳞片,四肢已消失退化。全身可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头后到肛门前称躯干部,肛门以后称尾部。头部较扁平,躯干较长,尾部细长如鞭或侧扁而短或呈短柱状。头部有鼻孔一对,位于吻端两侧,只有呼吸作用。眼一对,无上下眼睑和瞬膜,只覆盖一层透明膜。无耳孔和鼓膜,但具有发达的内耳及听骨,对地表振动声极为敏感。舌虽没有味觉功能,但靠频繁的收缩能把空气中的各种化学分子粘附在舌面上,送进位于口腔顶部的锄鼻器,从而产生嗅觉。

此外,尖吻蝮与蝮蛇还有颊窝,它对环境温度的微弱变化能产生灵敏反应,所以颊窝又称热感受器,这对夜间捕食有重要作用。有颊窝的蛇,在夜间有扑火的习性。所以,在夜间用明火照明时要十分小心。

蛇牙有毒牙与无毒牙之分。无毒牙呈锥状,且稍向内侧弯曲;毒牙形状差异较大,表面有沟或中间空心。毒牙又分管牙和沟牙两种,管牙似羊角状,一对,能活动,内有管道。如蝮蛇、类吻蝮、竹叶青蛇。沟牙一般较小,呈圆锥状,2~4枚,不能活动,不易看清,在牙的前面有流通毒液的纵沟。沟牙的着生位置不同。若着生于颌骨前端,又称前沟牙类,如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若着生于上颌骨后端,称后沟牙类,如泥蛇、水泡蛇等。毒牙的上端与毒腺相接,下端与外界相通。毒腺由唾液腺衍变而成,位于头部两侧,口角上方,其形状大小因蛇种而异。毒腺外面包一层强韧的白色结缔组织,前端有一组长管道与毒牙基部相通。由于毒腺表面肌肉的收缩,毒液便可以从毒腺中挤出,经过毒牙的管、沟注入捕获物。蛇类依其有无毒牙和毒腺,可分为无毒蛇与有毒蛇两大类。目前人工养殖的多为有毒蛇。

二、 生活习性

蛇类喜欢栖息在温度适宜,距水源较近、食物丰富,捕食方便、易于隐身的环境中生存。多在坟丘、石缝、老鼠或田鼠遗弃的洞穴中栖息。对周围环境温度极为敏感,温度在20~30℃条件下,蛇活动极为频繁;13℃以下寻找温暖处冬眠;30℃以上常到阴凉处栖息或到水中洗澡。若环境温度在-5℃以下或45℃以上,蛇类1小时之内就会死亡,此外,蛇类还怕风怕雨,大风天或下大雨天蛇几乎不出洞。

三、 食性

蛇为肉食性动物。主要捕获“活食”,如蚌类、鼠类、泥鳅、黄鳝、鸟类、蚯蚓、昆虫等。蛇食量很大,一次性可吞食自身重两倍的食物,一次饱餐后可以10天乃至半个月以上不进食,7~9月是蛇捕食频繁期,5月与10月是旺食期,这与进入繁殖期与体内蓄积营养越冬有关。

毒蛇头部多呈三角形,椭圆形少。毒牙多为1对,毒腺也多为1 对(有的3~4对毒牙)。精短,体态不匀称鲜艳者多,突然变细短而钝,或侧扁,爬行慢,安稳不惊,凶猛。无毒蛇头部呈椭圆形者多三角形者少,无毒牙,仅有锯齿形小牙,体态匀称,不鲜艳者多,逐渐变细长而尖细,多不卷屈,爬行快,易惊恐;不凶猛。口张大至130度,能蚕食比自己头大几倍的食物,如鼠类、水禽蛋等。蛇的消化能力与耐饥能力很强,被其吞食的鼠类,鸟类等除毛外,连骨头都能消化掉。在有水无食情况下,几个月甚至半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但无水无食时耐饥时间大大缩短。

四、活动规律

蛇的活动规律因其种类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有的喜欢白天活动觅食,如眼镜蛇、眼镜王蛇等,称为昼行性蛇类;有的昼伏夜出,如金环蛇、银环蛇,白天怕强光,喜欢夜间出来活动觅食,为夜行性蛇类;尖吻蝮、蝮蛇喜欢在弱光下活动,常在早晚和阴天出来觅食,称晨昏性蛇类。

蛇类活动又随季节变化而有差异。每年3月中旬(惊蛰至清明),由冬眠转为复苏,反应迟钝,动作缓慢,是捕蛇的好季节。4~5月(清明至小满),活动增强,四处觅食,是蜕皮交配的季节。此期爬行速度较慢,也是捕蛇的好季节。6月份(小满至夏至之前),活动频繁,经常外出觅食、饮水或洗澡。7~8月(小暑至处暑前),是气温最高的月份,多数早晚和夜间出来活动觅食。9~10月(白露至霜降前),又是活动较频繁的季节,通过大量捕食来增加体内营养的贮备,为冬季御寒或冬眠打下基础。11月(霜降)以后,当气温下降至13℃以下时,蛇类陆续进洞冬眠。

五、冬眠

由于各地气温不同,进入冬眠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性别、年龄不同,进入冬眠早晚也有差异。同一品种蛇,雌性较雄性先进入冬眠,成年蛇较幼蛇先冬眠。蛇类的冬眠场所,一般都在冻土层以下干燥无水的洞穴或岩石缝中。有独自冬眠的,也有雌、雄同穴的,还有三五条或数十条群居的。群居有利于保温和维持蛇体湿润,对提高成活与繁殖均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