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再苦也要笑一笑全集
8953500000263

第263章 有期盼才有幸福生活

因为有了期盼,我们就可以多一些勇气,可以在艰苦的日子里努力地支撑着。因为有了期盼,艰苦的日子会变成一种磨炼,一种积垫。因为有了期盼,不管明天是晴空万里还是风雨凄迷,我们平实的脚步声,依旧会执著地响彻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

在岁月的长河中,在历史的篇章中,有许多人被视为伟人。他们崇高的人格,伟大的功绩,使人类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深邃的目光,深刻而崇高的思想与风范气质,超越常人,达到众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人类的社会中,他们如同夜空中灿烂的群星,在黑暗中闪烁着神圣、耀眼的光芒。在美国,就有这样一个被无数人景仰,并且载入史册的伟人,他就是乔治·华盛顿。

在孩提时代,华盛顿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生来就正直诚实,办事极为公道,这与他受到修养极好的父亲智力上和道德上的熏陶有关。他渴望着成为一名驰骋疆尝威风凛凛的勇敢军人,报效国家和人民。在他的同学中,他总是领导者。

1748年,英法两国为了争夺在北美的领地和利益而发生冲突,双方都开始备战。由此也为华盛顿提供了一个走人军界的机会。那一年,他19岁。

在数年的战争中,华盛顿处事谨慎,富于进取精神,有忍耐力,更有魄力。在每次战斗中,他都骑着自己的白马冲锋陷阵。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身边人的崇拜和信任。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以后,人们希望有一个独揽大权的人物来接管政府。在人们眼里:华盛顿就是这样一个人。军中也有这样的思想,甚至有军官上书要求他做皇帝。但是华盛顿并不想当皇帝,他从不对名利动心,他追求的是得到广大人民的尊敬,他是一个视荣誉重于生命本身的人,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因此他在向大陆会议索要独立自主的权力时,多次重申,一旦战争结束,他将解甲归田,化剑为犁。他不愿为了一顶金灿灿的皇冠、为了个人的野心而使美国在刚刚摆脱英国的殖民地统治后又重新陷入内战之中。

和平终于来临了,1783年3月下旬,英美签署和平协议。4月19日,历时8年的北美独立战争结束。华盛顿时年51岁,他辞去军职,向部队告别。面对昔日生死与共的战友,他激动不已,与他们斟酒告别。人们热泪盈眶,纷纷与他拥抱,最后为了不使自己过于激动,他一句话也没有说,泪流满面地径直离去。在费城,他与财政部的审计人员一起核查了他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的开支,账目清楚,准确,他甚至还补贴了许多自己的钱。

辞职的他回到了家,回到了自己的农场,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华盛顿的辞职树立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先例,让人主动放弃权利是不可思议的,对于一个能随其心愿担任任何职务的人而言,这就更令人称奇。

浮生一世,短短几十年,总有一天连生命都不得不放弃,还有什么看不开的呢?懂得放弃的人往往要比一味追求的人得到的更多些,也更放松些和快乐些。人生的路很宽,为官为民,有钱没钱,一样可以活得有滋有味,只不过各有各的活法而已。民有民的乐,官有官的忧;穷有穷的喜,富有富的悲,此皆随个人与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处心积虑地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当然,平常心并不是寻常人具有的,它是经历磨难、挫折后的一种心灵上的感悟,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忧不惧、不喜不悲呢?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穷尽一生追名逐利,更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只有做到了“宠辱不惊、去留无意”方能心态平和,恬然自得,方能达观进取,笑看人生。

“世人都说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人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终其一生也潇洒不了,轻松不了,快乐不了。他们被什么东西拖住了,缠住了,压住了,这东西就是功名利禄。功名利禄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愈美妙滋润。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无法自在与逍遥。没有功名利禄,于是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品尝得到人生的甘美清纯滋味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世间的事物都像流水一样流动着,没有静止不变的,得失既是永恒的,也是易变的。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付出越多,回报越大,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人处,即是为己处”,说的都是这道理。希求不劳而获,像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中的叫声“芝麻开门”就可得到无尽财富一样,那不过是存于人们的幻想之中的“天方夜谭”而已。

在名利问题上,得失的对立似乎特别明显。然而究其实,两者总是相互转化的,得到反而意味着失去,失去反而意味着得到,甚至得失的不仅是名利,还有身家性命。在形式上放弃它,反而能够永久地保存。当刘备将死时,此时三分天下之势已确立,他看到诸葛亮确实是人杰,就劝他如果儿子阿斗可以辅助就加以辅助,如果实在上不了台面就自己做君称王罢了。而诸葛亮未必不是做君主的料,他甘做人臣,这似乎没有得到人主之高位与尊荣,但千载之后,他的英名却比任何一位皇帝都高。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他与历史与汉文字永久性地联在一起。如果他废阿斗自立,那他前半生的一切英名,都将被篡权者的恶名所掩盖。这正是最大的得到。

“真正之名誉,在虚荣之外。”“名誉像一条河,轻漂而虚肿地浮在上面,沉重而坚实的东西沉到底下。”(培根语)如同稻田里的稗子一样,与名誉孪生的是虚荣。“虚荣心在人们的心中如此稳固,因此每一个人都希望受人羡慕;即使写这句话的我和念这句话的你都不例外。”(美国,巴斯卡语)这只是指一般人的正常心态,但虚荣心过强会给人带来无穷的烦烦。踏上虚荣的高台阶,必定迈进自私的低门槛。

其实呢,名誉不过是过眼烟云,美的也好,丑的也罢,都不必太在意。俗话说:“退一步阳光大道,进一步死路一条。”追求虚名是人类的一大弱点,是害别人也是害自己的祸患。应谈笑看虚名,追求事业,不为名利牵累。

人生感悟

功名心对于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可能是一种刺激,但多半是一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