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历史博览3
8949100000125

第125章 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亲眼目睹了战争的灾难与荒谬的法国青年,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道德、理想和文化产生了怀疑。他们为寻求新的理想,首先从文学领域开始了新的探索。战争期间曾在精神病医院服役的法国诗人、医生勃勒东,于1919年与阿拉贡、苏波等人组成小组,创办《文学》杂志,并同查拉的达达运动汇合。他们经常在咖啡馆交换各自探索弗洛伊德潜意识的经验,进行集体创作,开展对资本主义文明代表巴雷斯的批判。勃勒东与苏波合作,以“自动写作法”创作了诗集《磁场》(1920),代斯诺斯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中吟诵了诗句。1923年,勃勒东小组因与达达运动缺乏明确统一的目标,终于导致分裂。1924年11月,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第一篇),正式亮出了超现实主义流派的旗帜,系统地阐释了这个流派的宗旨,从此超现实主义运动进入兴盛时期。超现实主义者追求“纯精神的自动反应”,为此强调潜意识、强调梦幻,提倡写“事物的巧合”。他们认为,清醒的、理智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已受到资本主义文明的毒化,成为不纯的精神,只有潜意识、睡眠状态或偶合情况下的思维活动才是纯精神。为寻求、搜集人的思维的原始状态,超现实主义者经常出入电影院、酒馆等公共场所,进行“现场原始记录”。1928年勃勒东创作的小说《娜佳》,集中体现了超现实主义者这一阶段的活动以及作者对“事物的巧合”的运用。随着运动的发展,超现实主义者围绕着“精神解放可以单独进行,还是必须首先消灭资产阶级物质生活条件”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因意见不一导致运动分化。1930年勃勒东发表的《超现实主义宣言》(第二篇),进一步加剧了内部分裂。从1931年起,超现实主义10年的兴盛时期基本结束。随着30年代法西斯力量的抬头和阶级斗争的日益尖锐化,超现实主义内部原有的裂痕更加扩大。一些重要领导人脱离超现实主义运动,有的加入法国共产党,有的去西班牙参加战斗,也有的自杀。开创时期的骨干仅剩勃勒东一人,运动进入低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勃勒东赴美国宣传超现实主义,1946年他返回法国后,曾多次举办国际超现实主义作品展览,并重建过新的超现实主义团体。超现实主义后期活动虽没有20年代那样的声势,但其影响波及欧美其他国家。它的内容不限于文学,几乎遍及各个艺术领域。超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流派,作为一种美学观点,至今仍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