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泄系统的生理功能是排除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如尿素),假若废物不能排除,机体就会内中毒。排泄系统还具有维持机体渗透压平衡和调节体内水分的功能。
(第三节 )我国各品种林蛙的主要特征
我国地域广阔,地理结构和气候南北差异很大,就是在同一地区也有不同的地理构造,气候有明显的差别,这就造就了蛙类动物有不同的品种和亚种。
现就已开发的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东北粗皮。
一、中国林蛙
雄蛙体长约45厘米,雌蛙体长约48厘米。
头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钝圆,吻棱显著,颊部不甚倾斜。皮肤较光滑,有分散小疣,有的在肩上方有“八”字形疣粒,背侧褶在颞部形成曲折状。后肢长,胫跗关节前达眼前或吻鼻之间;趾蹼缺刻深,第5趾内侧蹼之凹陷位于第5趾中部。体背面为土黄色或灰褐色,在疣周围常常散有深色斑点;鼓膜部位有黑色三角斑;两眼间有一黑色横纹。雄性第1趾婚垫为肉团,由4块组成,基部两团大,分界清楚;有1对咽侧下内声囊,有雄性线。卵径15~18毫米,动物极棕黑色,植物极乳白色。蝌蚪全长35毫米,头长15毫米左右,体背面呈黑褐色,尾部散有深色斑点,尾端钝尖。中国林蛙多栖息于海拔600~2 000米的山地、森林植被较好的静水塘或山沟附近。
二、黑龙江林蛙
雄蛙体长约59厘米,雌蛙体长62厘米。头长与头宽几乎相等,吻端钝圆或略尖,颊部向外倾斜,有一浅凹陷。皮肤较粗糙,体和后肢背面及后腹部密布圆形大疣。前肢短而粗壮;后肢较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或鼓膜,胫长不到体长一半。生活时体色变化较大,雄性棕色、褐灰色、棕黑色;雌性棕红色或棕黄色,背中央有一浅色较宽的脊线,体后部、体侧、股后方疣粒为朱红色,前后肢有褐黑色斑。颞部有三角形黑色斑;咽、胸及腹部有朱红色与深灰色花斑。雄性第1趾上有灰色婚垫,基部大,仅腹面略小;无声囊,有雄性线。卵径15~18毫米,动物极黑褐色。蝌蚪全长32毫米,头体长13毫米,体背侧深褐色,散有灰白或棕色细点,尾部有深色麻点,尾肌弱,末端钝尖。黑龙江林蛙多栖息于山林、沼泽水塘、水坑和水沟等静水域或其附近。
三、东北粗皮蛙
雄蛙体长约43厘米,雌蛙体长约54厘米。
吻端钝圆,鼓膜明显。皮肤甚粗糙,几乎全身布满大小、形状不一的疣粒,头顶部疣粒小,背部多断续排列成纵行的长疣,其间有小疣,体背后端及体侧疣粒近圆形。指、趾末端钝圆,指基部下瘤小而不明显,胫跗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体背面青灰色并杂以黑斑,体侧疣粒浅黄色,四肢背面有黑横纹,腹面除腹部为灰色外,其余部位黄色,趾蹼有黑斑。雄性个体较小,第1趾具灰色婚垫,有1对咽侧内声囊,背侧有雄性线。卵径15~18毫米,动物极灰褐色。蝌蚪全长61毫米,头体长23毫米左右,体背面黄褐色杂有黑色大斑点,尾末端钝尖。东北粗皮蛙多生活在海拔200~300米的丘陵地区,多栖息在水流缓慢的河流、流溪及沟渠边,白天常隐伏于石下、石缝内及水下,夜晚多在岸边、稻田内觅食。
四、棘胸蛙
雄蛙体长约8厘米,雌蛙体长约82厘米,体形甚肥硕,是一种大型肉类蛙。头宽大于头长,吻棱不明显,鼓膜隐约可见。皮肤较粗糙,长短疣断续排列成行,其间有小圆疣,疣上一般有黑刺,眼后方有横肤沟。指、趾端球状,后肢较长,胫跗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全蹼,跗褶清晰,第5趾外侧缘膜达蹠基部。体背面黑棕色,两眼间有深色横纹,上、下唇缘均有浅色纵纹,四肢有黑褐色横纹,腹面浅黄色,无斑或仅咽喉部有浅色云斑。雄蛙前臂极粗壮,内侧3趾有婚刺。胸部疣上有刺1枚,且小而密,有单咽下内声囊,有雄性线。卵径4~55毫米,动物极黑灰色。
棘胸蛙多生活于海拔600~1 500米林木繁茂的山溪内,白天多隐藏于石缝或石洞中,夜间蹲在岩石上或石头上。
(第四节 )成蛙阶段的行为习性
成蛙阶段行为习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征,一年一个周期,其行为习性与季节和气温密切相关,可分为冬眠、出河、配对、产卵、生殖休眠、上山、森林生活、下山8个阶段。
一、冬眠
当气温10℃以下、水温平均在10℃时成蛙开始冬眠,若气温高于15℃、水温高于14℃时,已入河的成蛙还会上岸,不能冬眠,温度回落后又入水冬眠。
由于我国南方和北方气温和水温相差20~30℃,所以冬眠可相差1~2个月,北方9月中旬成蛙开始冬眠,南方11月初开始冬眠。以下的行为习性的季节亦要按气温和水温而确定。
1入河期
北方从9月中旬开始,到10月为止。成蛙入河一般要历经半个月左右陆续从陆地进入水中过冬,但有的年份在1~2个晚上的时间内有85%左右的成蛙陆续入河,傍晚气候急骤变化,气温下降,19~22点为入河高峰期。
2散居冬眠期
北方在11月份的1个月时间内,成蛙分散于河流各处水中栖息,以在流溪、小河的浅水中为多,它们潜伏在石块之下、树根里、砂砾中,或钻进河边水草间。在这时期内,成蛙隐蔽的地方经常变动,且多是成蛙单独冬眠,所以叫散居冬眠期。
3群居冬眠期
从12月至来年3月下旬,北方河流已结冰,成蛙几十只甚至几百只挤在一起冬眠,形成堆。这种成堆的群居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新陈代谢,从而减少体内物质的消耗。群居冬眠的成蛙四肢卷屈,头部下垂。
群居冬眠期也有少数成蛙散居冬眠,幼蛙没有群集冬眠习性,也没有下述的冬眠活动期。
4冬眠活动期
从3月末至4月上旬,冬眠群体开始分散,但不上岸,只在河里做短距离的游动。
5地下冬眠
有少数成蛙在地下冬眠,地下冬眠发生在河水水位下降或河床干涸时。地下冬眠的发生也可因寒流突然袭击,降雪和冰冻提前,致使一部分成蛙来不及下山而使它们留在山林,在地下冬眠而越冬。所以地下冬眠是一种适应恶劣环境的表现。
二、出河
春季温度升高,成蛙结束冬眠,从隐蔽处爬出,上岸并进入产卵的地方。出河时间多从下午4时开始,一直持续到午夜。出河适宜气温是5℃,水温在3℃以上。
三、配对
雄蛙首先进入产卵地鸣叫,雌蛙听到求偶叫声,寻声进入产卵地,雌雄相逢,雄蛙边鸣叫边追逐雌蛙,雄蛙爬到雌蛙背部,用前肢拥抱雌蛙前肢腋部,配对时头浮出水面,雄蛙腹部不停地收缩。
配对以后雄蛙停止鸣叫。通常是一雌一雄配对,偶见两雄抱一雌。交配时间在24小时左右,配对最佳水温为8℃以上,低于5℃就无配对欲望。
四、产卵
成蛙对产卵地有所要求,要求静水、浅水、水面积小的场地。成蛙产卵时间也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异,最适宜的温度是8~11℃,但5℃以上就能产卵。产卵时间一般要3~5分钟,卵从两侧子宫中全部排出,每只雌蛙只产1个卵团,3年龄成蛙所产的卵团有1 500~2 000粒卵,而2年龄成蛙只有1 000粒卵。卵团被卵胶膜包着,呈椭圆形或球形,直径4~5厘米卵胶膜能使卵子免受外界机械性损伤,失去卵胶膜的卵子多为不受精卵。卵产到水中,卵胶膜吸水膨胀,经3个小时膨胀卵团直径增长到15厘米左右,漂浮于水面上。
五、生殖休眠
雄蛙射精、雌蛙排卵后,成蛙进入生殖休眠,休眠场地多选择在潮湿、松软的土壤中或落叶枯枝下面或树根洞穴里或石下缝隙中,潜入土中深35~5厘米,也有的成蛙转入大水面中休眠,其形态与冬眠形态相似,以养生休息。生殖休眠多单独进行,偶尔能发现两只在同一土穴里。休眠时间为10~15天。
六、上山
成蛙休眠结束之后,北方5月中下旬,2年龄蛙从冬眠场地出来后,经短暂休眠与成蛙一道上山。1年龄(不足1年龄)幼蛙于6月中旬变态以后半个月后上山。它们都喜欢沿着小沟溪附近的潮湿地带上山,缺少这种地带时,也可以沿农田上山,但大片农田对它们上山不利,特别是干旱的天气,多因通过干燥的农田时而死亡。
七、森林生活
在北方,林蛙从5月中下旬到9月下旬为森林生活时期,它们分散在林下,是最为活跃的时期,成蛙大量摄食,生长发育迅速。在气温较高的10~15
时,林蛙多数在树阴下、草丛中休息。
八、下山
当气温下降到15℃以下时,成蛙开始向山下转移。经10天左右大部分成蛙已到山下沟谷、河流和小溪或附近农田中活动、摄食,转移通常在夜间进行。当气温降到10℃以下时,成蛙就潜入水中冬眠。
林蛙的习性有其特点:多数品种在夏季喜陆栖生活,一般不进入河流和水塘中,但棘胸蛙陆栖时间少于水栖时间。
林蛙对森林类型有选择性,它们不喜欢在针叶林里生活,针、阔叶混合林是它们主要的生活地域之一。森林中的南坡在盛夏时因温度高、湿度低,林蛙多转向阴坡,然而在春秋季节它们喜欢在阳坡生活。中国林蛙、黑龙江林蛙等品种不喜欢在沟谷水边和岗顶生活,棘胸蛙喜欢在沟谷水边附近生活。
林蛙活动有一定范围,其活动范围在500~1 000米之间,也就是在冬眠地及产卵地的四周,只有这样,到了深秋气候变冷时,它们才能准时回到冬眠地,到了清明前后,大地开始回暖时,它们才能找到产卵地,并能回到四周的山林中,这是林蛙自然选择和进化的结果。
(第五节 )林蛙的食物
林蛙的食物种类繁多,而且因不同季节、不同地域而不断改变。
成蛙属广食性动物,但主要食物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中的昆虫(如黄粉虫),其次是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如蜈蚣)、甲壳纲(如天牛、金龟子)、蜘蛛纲(如蜘蛛)以及环节动物门寡毛纲(如蚯蚓、水蛭)、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如蛞蝓、田螺、蜗牛)中的动物。幼蛙与成蛙在摄食种类上无太大差别,主要区别是幼蛙摄食小的动物,而成蛙可以摄食较大的蝗虫、蚯蚓、大甲虫。
林蛙无饮水的习惯,水是靠体表渗透和摄入的食物来补充的。
林蛙在冬眠、生殖休眠和夏眠时不采食,就是出蛰以后也不马上进食,一直到昆虫大量孳生时才出来觅食。6~9月份林蛙的摄取量最大,生长发育迅速,9月下旬后取食量渐渐减少,北方10月份以后就停止取食。林蛙在摄食旺盛季节,每天能捕食100多只昆虫,多的达300只。
蝌蚪是杂食性的,主要摄取水中的浮游生物、低等藻类(硅藻、绿藻)和植物碎屑等。用口器进行取食,借助上下唇上的唇乳突将生物吸入口内,再进入消化道,而上下唇着生的唇齿可以啃食植物叶片及刮食水下泥沙以及石上、树枝上附着的藻类。蝌蚪早晚吃食较多,每只蝌蚪每天最多能吃100多只孑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