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新编科技知识全书:科学发现与传奇故事
8947700000041

第41章 弗莱明难舍青霉素

“3万5千,第一遍;3万5千,第二遍;3万5千,第三遍,成交!”

这是1996年3月8日发生在伦敦索斯比拍卖行上的一笔交易。是什么物件竟如此值钱——3.5万美元约合30万元人民币!

1928年9月的一个早晨,一个身材修长的中年人迎着浓雾跨进伦敦圣玛利医院大楼,同往常一样,打开了实验室的大门,来到细菌培养室忙开了。他就是在1922年发现一种能杀死细菌的物质——溶菌酶而轰动科学界的“怪人”、细菌学教授弗莱明(1881~1955)。现在,他正在寻找一种能杀死病原菌的药物。他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个培养细菌的器皿,当取出第5个时,突然叫起来:“糟了,长霉菌了!”

几天前,他从病人的脓中提取了葡萄球菌,放在盛有果子冻的玻璃器皿中培养,繁殖起来的葡萄球菌密密麻麻地出现在果子冻上,一片金黄色,弗莱明称它为“金妖精”。这妖精使人生疖、长痈、患骨髓炎,引起食物中毒,很难对付。弗莱明培养它,就是为了找到征服它的方法。现在,他看到玻璃器皿里有一个地方沾上绿色的霉,开始向器皿四周蔓延,所以吃惊地叫喊起来。

空气中总是飘浮着各种霉菌孢子,因此在培养细菌时应注意不让它混进器皿。尽管如此,只要稍不小心,霉就会混进来夺走细菌的营养而繁殖起来。这样,培养细菌的实验就得从头做起。今天,他要看一看是何种霉菌在捣乱。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惊奇地偶然发现,绿色霉菌的周围原来生长着的“金妖精”都消失了,只留下一个空着的圆圈。

为了证实这种绿霉的确能杀死“金妖精”,弗莱明从培养器皿上刮下一点,放在一个盛有营养汤的培养器皿中。几天后,绿霉大量繁殖起来。把它滴入长满葡萄球菌即“金妖精”的器皿中,几小时后,“金妖精”全军覆没。他再将绿霉培养液稀释,1/2、1/4……直至1/800,仍能杀灭“金妖精”。他还用类似的实验证实,绿霉还能杀灭白喉菌、炭疽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从此,绿霉具有高效而广泛的杀菌作用被证实了,弗莱明决定给这种在绿霉菌中产生的、谁也不知道的物质取名“青霉素”。并于1929年6月将相关论文发表在世界著名的英国《实验病理学》杂志上。

接着,弗莱明制取了一些青霉素结晶,兴冲冲地来到圣玛利学院附属医院,请医生临床试用于人体,但遭到拒绝。他又跑了一家医院,仍然如此。

他不愿再去第三家医院了。青霉素被打入冷宫。

当然,青霉素被打入冷宫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绿霉菌中提取青霉素太困难了。治疗皮肤上一个小伤口,就需用几千毫升培养液,才能从中提取一丁点儿青霉素。于是弗莱明想到用化学合成法。但化学不是他的专业,就只好求助于化学家了。使他遗憾的是,直到1931年3名英国生化学家——克拉特巴克(Clutterbuck)、洛威尔(Lovell)、雷斯特芮克(Raistrick)的提取都失败了。

在这种既不能销也不能产的情况下,青霉素从此销声匿迹。

10年以后的1939年,传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隆隆的炮声。牛津大学两位学者镇定自若地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他们和其他科学家一样,期待着制造出比磺胺类药更好的药物。

原来,自从发现百浪多息之后,又产生了多种磺胺类药,它们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救治伤员的主角。但它们对一些病菌,会产生抗药性而无能为力——人们呼唤着更好的抗菌药问世。这两位学者就是在此背景下寻找新药的。

这两位学者分别是牛津大学的著名病理学家弗洛里——他认识弗莱明和他年轻的助手钱恩,后者是位德国化学家,希特勒上台后,迫使他背井离乡。

突然,钱恩大叫起来:“教授,您看!这一篇。”弗洛里迅速转身一看,原来是前面所提到的弗莱明的论文《青霉素——它的实际应用》。这一偶然的发现使二人大为振奋。弗洛里立即找到了弗莱明,向他索取青毒素的菌株……

那么,弗莱明的菌株“现在还好吗?”

虽然当年青霉素既不能销也不能产,但弗莱明却没有放弃——他颇为执著地把它在培养基上定期“传宗接代”——一传就是10年!所以他毫无困难地把它交给了弗洛里。

1939—1941年,英国科学家马丁(1910一)和赛恩其(1914一),发明了“分配色层分析法”(简称“纸层分析”)——一项把复杂化学物质分开的技术。于是,青霉素最终完成了“再发现”,并以“盘尼西林”(Penicillin)的大名,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神药”。二人也因此荣获195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可能有人会说,这个10年的“传宗接代”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这10年的坚持不但需要远见——坚信它会成为“有用之才”;也需要信念——坚信它能够“东山再起”;更需要痴迷和执著——3 000多天也许是没有尽头的“黑暗”,无数次简单重复的劳动很可能是做“无用功”啊!

可不是吗?有人就没有这样的远见、信心和痴迷:1911年,里查德·威斯特林(RichardWestling)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答辩的博士论文中,就早于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产生菌,可他的发现却永远地淹没在历史的长卷之中!

在194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授奖仪式上,弗莱明、弗洛里、钱恩因对青霉素的贡献得奖。弗莱明在做获奖演说的时候,拿出了一个玻璃培养皿的照片来。他说,他“把那个长有霉菌并含有病态葡萄球菌菌落的小平皿,当作纪念物保留了起来”。

到此,我们已经知道了那个拍卖3.5万美元的物件是什么了。它就是弗莱明在大约68年以前的、直径5厘米的玻璃细菌培养皿,只不过在它上面刻了一行小小的但却金光闪耀的字:“盘尼西林的产床。亚历山大·弗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