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现代健康生活书——现代人生活宜忌全书
8946200000021

第21章 饮食营养(18)

鱼肉中含蛋白质很多,占15%~20%,而且鱼肉蛋白质的质量很高,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其比值和人体大致相仿,且易于消化吸收。大多数鱼含脂肪少,通常只有1%~3%,而且含不饱和脂肪酸多,通常呈液态,比畜肉的脂肪容易消化,消化吸收率为95%左右。鱼肉中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钾、铜等无机盐。海鱼中含有碘、钴和氟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此外,鱼肉中含有较丰富的维生素,如尼克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A和维生素D等。

鱼肉含有丰富的营养,不但可以强身,而且可以防病健体。可作为很多疾病的辅助治疗食品。比如,鱼汤或原汁清蒸鱼可以对低酸性胃炎、贫血有治疗作用。鱼中所含碘可防止脂质在动脉内壁沉积,可防治心血管疾病。鱼含有铜,可调节心搏,预防冠心病。所以,日常饮食中要多吃鱼。

不能吃生鱼

肝吸虫分布于我国不少地区。多在犬猫等动物或人的胆管内寄生,人体感染以儿童为多见,多为吃生鱼或半生不熟的小鱼引起。

肝吸虫的病变和临床症状轻重与感染的虫数、寄生时间的长短有关。若虫体数量不多时症状通常不明显,如果虫体数量多或多次感染时,由于虫体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导致的化学刺激和虫体活动时的机械刺激,可引起胆管上皮细胞脱落、增生以及管壁增厚,甚至引起肝实质的病变。其临床主要表现是早期倦怠无力、食欲减退、肝区隐痛和肝肿大,大量寄生则可产生胆管炎,以致使胆汁淤滞,引起阻塞性黄疸,甚至肝细胞坏死,最后形成肝硬化。

肝吸虫卵先是在河水、塘水的螺蛳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遇到鱼就会钻入鱼体内寄生下来。它们特别喜欢在草鱼、鲤鱼、大头鱼等淡水鱼体内生长。人如果吃生鱼,鱼体中的肝吸虫尾蚴就会钻入人体肝脏的毛细管里,发育成为成虫,使人得病。因此,鱼不能生吃,一定要烧熟煮透才能吃。

鱼肚内黑膜不能吃

有的人喜欢吃鱼的肚腩(或鱼尾),因为其口感甜滑宜人;而有的人则喜欢吃鱼头,这是因为鱼头内胶冻样的肉质实在可口之故。这些都没什么奇怪。问题在于吃鱼腩时,应刮去鱼肚内的那层黑色腹膜。据资料介绍,鱼腹腔的那层腹膜,在生理上对腹内脏器,如肝胆、肠道等,起着一种缓冲的保护作用,即可减轻腹内脏器运动时与腹壁的摩擦;但另一方面,鱼腹中这层黑膜沉积有水中的一些污染物质,不利于人体健康。另外,这层黑膜腥味极大,一些敏感的人进食后可能会引起恶心或呕吐。由此可见,吃鱼时应将这层黑膜刮去为好。

鲢鱼不宜吃得太多

据测定,每100克鲢鱼中,约含蛋白质186克,脂肪46克,热量494千焦,维生素B1004毫克,维生素B2021毫克,尼克酸21毫克,钙28毫克,磷167毫克,铁12毫克,胆固醇102毫克(大鱼较多,小鱼较少)。其中最为肥美的部分在腹部,鱼越肥大味越鲜美。

鲢鱼有温中、益气、健脾、利水、通乳、化湿之功效,常食可润泽皮肤,解郁舒肝,暖胃利肺。适宜于腹痛、缺乳、咳嗽、痈肿、痛经、肾炎、肝炎、水肿、小便不利以及营养不良和身体虚弱者食用。

但鲢鱼不宜在一个时期内或一次食得太多,否则令人热中发渴或生疮疥,痘疹、目疾、疔疮及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忌食。

鲢鱼的食用方法很多,可红烧、清蒸、熏炸及制成鱼肉丸子等,但以炖汤为最佳,如鲢鱼火锅和鲢鱼头火锅等。腌制后的鲢鱼食味较佳,腥味减少,存放时间可延长。即使是鲜食,稍加腌制后味道也更加鲜美。用鲢鱼做汤,加豆腐为配料,食之更可口。

不能吃烧焦的鱼

烧焦了的鱼肉,它的脂肪呈不完全燃烧状态,这样能产生一种较强烈的致癌物,其毒性超过黄曲霉素等致癌物。另外,鱼肉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如果烧焦,其中的高分子蛋白质就会裂变为低分子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再经过组合,常常形成引起人“致癌突变”的化学物质。人吃了这种烧焦的鱼肉对身体十分有害。

不宜多吃干鱼片

鱼片的奇香,可以引起食欲,但在享受奇香的乐趣中,会不知不觉地带来可怕的后患。据测定,每吃一包鱼片,咀嚼次数达上百次,若每次食10包以上,其咀嚼的次数可随之而递增。咀嚼不仅可以粉碎食物,重要的是由反射引起唾液、胃液、肠液、胰液分泌,给食物的消化吸收准备有利条件。但是,异常增多的咀嚼不仅浪费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唾液,且因咽下大量的唾液,稀释了胃液,还损害正常胃功能,影响食物的消化。食物在胃里发生腐败和发酵,产生气体的积聚,使人发生呃逆、疼痛、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在饭后干嚼鱼片,能使胃蠕动加强,加速胃内容物排出。食物在胃内停留的时间短,必然给十二指肠、小肠、大肠带来巨大的负担,容易造成后段肠管的功能紊乱。儿童则表现为腹泻、粪便过多,其中有未消化的蛋白质。

此外,异常多的咀嚼,大量唾液内的酸碱变化,又会影响儿童牙齿的发育,可使牙齿腐损过度,牙齿表面的珐琅质损坏。

更值得注意的是,渔民把鱼从海中捞出后,加盐腌制7天后,再晒干,制成鱼片,科学家已经从中分离出亚硝胺物质。这种物质为强致癌物质。因此,干鱼片不宜多吃。

忌滥食鱼胆

用鱼胆作“清凉品”服用,是很危险的!因为鱼胆汁中的胆汁毒素既耐热,又不会被酒精所破坏,不论生吞鱼胆还是熟食,还是用酒送服,都可能发生中毒。鱼胆中毒的主要表现为恶心、腹痛、呕吐、肝区疼痛、腹胀、厌食厌油,严重者可出现昏迷、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出血,甚至死亡。因此,忌滥食鱼胆。

忌生吃龙虾

龙虾是一种叫螯虾的大头虾。螯虾是肺吸虫的中间宿主,肺吸虫的幼虫——尾蚴能够在鳌虾体内形成囊蚴。如果食用生的或半生不熟的螯虾,囊蚴会在人体内变成幼虫,如果最后在肺脏中发育成成虫,便使人患上类似肺结核病的肺吸虫病。当虫体进入脑部便成为脑型肺吸虫病。

忌食半熟的虾

现在,人们在吃的方面,讲究是越来越高了,甚至有的人喜欢吃未烹调熟的虾,认为这样的虾肉嫩味美,其实,这对人体很有危害。

因为,虾生存环境比较复杂,许多在污水、小河沟中生长的虾,体内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寄生虫,如食用半熟的虾可能会引起肝吸虫病。肝吸虫病患者,轻的会有乏力、食欲减退、腹疼、腹泻和肝脏肿大等症状。严重的可出现浮肿、腹水、脾大、贫血及营养不良等症状。少数患者一次大量受到感染时,可出现寒颤、高热、肝区疼痛及轻度黄疸。若小儿久病不治,还会导致个头矮小。因此,吃不熟的虾后果严重,有这种饮食习惯的人应尽快改掉。

不宜多食凤尾鱼

凤尾鱼有大小之分,综合起来每100克鲜鱼肉中约含水分745克,热量为4522千焦,蛋白质143克,脂肪4克,维生素B20毫克,尼克酸22毫克,钙1100毫克,磷608毫克,铁205毫克,胆固醇74毫克,另含有其他矿物质。凤尾鱼的营养特点是钙、磷、铁以及锌、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特别高,有利于儿童身体和智力的发育。

由于凤尾鱼的营养成分与一般鱼类不同,富含矿物质特别是微量元素,近年来专家们在对此鱼进行广泛研究后,发现凤尾鱼有促进人体抗感染的能力,有益于提高人体对化疗的耐受力。因此,专家们特别提倡,患有癌症并进行化疗的病人,应多食一些凤尾鱼。祖国医学认为,凤尾鱼入脾、胃经,具有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活血健脾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消化功能紊乱、病后体弱以及疖疮、痔瘘等症。

因凤尾鱼性温助火,因此多食易引发热疮。

煎鱼忌早下姜

煎鱼放生姜是为了除去鱼的腥味,但姜同鱼一起下锅,就起不了除腥作用。因此,煎鱼时,忌早下姜,应该先把鱼加热一会,待鱼的蛋白质凝固后再加入生姜。

烹饪鳝鱼忌不清洗

市场上卖的鳝鱼多是从农田中捕捉,体外沾有大量污水和细菌,盛鳝鱼的盆、水也较脏,剐过的鳝鱼血很快会变质。烹饪中时间和温度掌握不适,细菌就不能全部杀死,吃了以后容易生病。所以,剐过的鳝鱼要洗干净了再烹饪。

吃黄鳝忌爆炒

人们爱吃脆嫩的鳝鱼片,烹调时,不烧煮熟透,只是在锅中爆炒几下就出锅。这样烹调的鳝鱼,味道虽美,但对人体的健康不利。因为黄鳝体内有一种叫颌口线虫的囊蚴寄生虫,鳝鱼片爆炒,如果没有熟透,就不会杀死这种寄生虫。它进入人体半个月后,会使人体温突然升高,并出现厌食,同时在须颌部、腋下及腹部皮下会出现疙瘩,这就是发生了颌口线虫感染。因此,黄鳝最好煮熟烧透了吃,以防引起感染。

忌吃死蟹、死甲鱼

每100克甲鱼肉中约含水分80克,能量3182千焦,蛋白质165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16克,钙107毫克,磷135毫克,铁14毫克,维生素B1高达062毫克,维生素B2高达037毫克,尼克酸37毫克。另含动物胶、角蛋白、维生素D和磺等特殊成分。每100克中华鳖肉中胆固醇含量为95毫克。

甲鱼性平凉,味甘咸,入肝、脾、肺三经,有滋阴、除热、散结、消痞、益肾、健骨等功效。能散淤血,通月经,消脾肿,除痨热。适用于阴虚、骨蒸、久疟、久痢、脱肛、子宫下垂、崩漏带下、月经闭止、肝脾肿大及肝炎合并贫血和血清球蛋白缺失等病人食用。

甲鱼的甲板是一种胶质药,能消除体表硬块,镇静神经,通血脉,破淤滞,对肝脾肿大、月经闭止有疗效,且能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和提高血浆蛋白的功用。

甲鱼血则主要用于退热滋阴,适用于肺结核有低热的患者。

甲鱼头可治小儿脱肛和妇女子宫脱垂等症。

因甲鱼的主要功能是滋阴,所以久病体虚、阳虚怕冷、胃肠功能虚弱、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者应慎吃。另外,非肝脾肿大及肝炎合并性贫血的肝病患者,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亦不宜吃甲鱼,以免引起肝昏迷。

据古书记载,吃甲鱼时要忌与鸡蛋、兔、猪、鸡、鸭肉以及苋菜同吃,否则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吃甲鱼还要活宰放血,不能吃已死去的甲鱼,否则易引起组胺中毒。

螃蟹和甲鱼,喜食动物尸体等腐烂食物,它们的胃肠里也常有致病菌和有毒杂物。一旦死后,这些病菌便大量繁殖。另外,螃蟹和甲鱼体内,还含有较多的组胺酸。组氨酸在胺氧化酶的作用下,极易分解成组胺,特别是螃蟹、甲鱼死后,组氨酸分解更为迅速。它们死的时间越长,体内积累的组胺越多。组胺是一种有毒物质,当它在人体内积蓄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食物中毒。所以,不能吃死蟹和死甲鱼。

忌食死黄鳝

每100克鳝鱼鲜品中含水分约80克,热量3475千焦,蛋白质18克,脂肪08克,维生素B202(北京)~2(上海)毫克,尼克酸38毫克,维生素E153毫克,钙11(河南郑州)~283(安徽合肥)毫克,磷203毫克,铁22毫克,另外还含有其他矿物质和卵磷脂、鳝鱼素等营养成分。所含丰富的卵磷脂是构成人体各器官组织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而且是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所含特种物质“鳝鱼素”,能降低血糖和调解血糖,对糖尿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加之所含脂肪极少,因而是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食品。

黄鳝鱼作为一种食物比一般鱼类味美、营养价值高,但只能食用活黄鳝,特别是以现宰、现烹调最佳。

若吃死黄鳝鱼有害无益,甚至使毒性大作。因为鳝鱼死后,体内所含维氨酸很快就会变质,在脱羟酶和细菌作用下分解生成有毒的物质维氨。食用维氨90~110毫克即可中毒。

日常宜多吃虾皮

虾皮是很好的营养食品。每100克虾皮含蛋白质393克,脂肪3克,糖9克,钙2000毫克,磷1005毫克,铁55毫克,并含有多种维生素。虾皮中蛋白质容易消化,营养胜过多数植物蛋白,其含量比禽、肉、蛋都胜一筹。500克虾皮所含的蛋白质相当于1千克牛肉、115千克猪肉、850克鸡肉、12千克鸭肉、15千克鸭蛋、635千克牛奶。虾皮每100克含钙2克,是任何食品都无法比拟的。虾皮还含有一般食品所缺乏的碘、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等,维生素含量也比一般海产鱼虾丰富。

虾皮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容易消化吸收。虾皮含钙丰富,可为人体尤其是小孩和老年人补钙,可促进生长发育和防止骨质疏松。

虾皮味道鲜美,放入菜里或汤里别有风味,人们喜吃,增加食欲,有利身体健康。虾皮可以与很多食物配菜,也可作汤料,而且价格便宜。

忌直接食用鲜海蜇

因为海蜇系属腔肠动物门的水母生物。其含水量达96%,此外还含有五羟色胺、组织胺等各种毒胺及毒肽蛋白。人如果直接食用鲜海蜇,会产生呕吐、腹痛等中毒症状。因此,鲜海蜇不宜直接食用。必须经盐、白矾反复浸渍处理,使之脱水和去除毒性蛋白后方可食用。

螃蟹的胃、心、肠、鳃忌食用

人们在煮熟螃蟹后,会感到味道鲜美,十分诱人。但食用不当会引起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要知道蟹鳃俗称“棉絮”,生长在蟹体两侧,形状如眉毛,是螃蟹的呼吸器官,含有大量病菌的污物;蟹胃在蟹壳前半部,与蟹嘴紧紧相连,与蟹黄混在一起,内含大量污物;蟹心在蟹黄蟹油中间,有一种怪味;蟹肠位于蟹脐中间,呈条状,内含有大量的黑色污物。因此,蟹鳃、胃、心、肠忌食用。

吃螃蟹不要用水煮

用水煮螃蟹,其美味和营养会大量溶于汤内,使鲜味走失,营养成分大减。科学的做法是,将整只螃蟹腹朝上,摆入蒸屉内蒸熟。蒸煮的温度高,熟得快,能缩短烹调时间,可杀灭蟹体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同时,还可以减少蟹体内胃肠等对肌肉有污染机会,确保肉质洁净味美。蒸螃蟹还可保持蟹体完整,含水分少,卫生,色泽红润明亮。

忌食河豚鱼

河豚鱼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能引起神经障碍,从而导致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麻痹。河豚鱼毒素相当稳定,盐腌、日晒和一般烧煮都不能将其破坏。河豚鱼的肝脏、卵巢和鱼子的毒性最强。发生河豚鱼中毒者,一般会出现手指、唇和舌有刺痛,并出现呕吐、恶心、四肢无力、腹泻、身体摇摆,甚至全身瘫痪、麻痹,渐至死亡。

河豚鱼中毒没有特效解救方法,死亡率非常高,因此要特别注意预防,也忌吃河豚鱼。

忌吃长时间浸泡的海带

海带中含有丰富的碘、钾和纤维素。

从商店买回的干海带,人们在食用前都要浸泡清洗。但如果用水浸泡时间过长,或过分地敲打、抖动,会使海带失去应有的营养价值。因为海带是含碘量较高的食品,另外还含有贵重的营养品——甘露醇。碘和甘露醇都附在海带的表面,极易溶于水而造成损失。

海带忌长时间浸泡。泡海带的水,待污物沉淀后,清液仍可放入菜汤中食用。

温开水煮的饭不能吃

一些集体伙食单位,每当饭后,总是习惯性的往锅内加些凉水,使其自然温热,认为这样既节约能源,下次煮饭又方便。殊不知,有时用温开水做饭,人吃了以后也会发生中毒。症状为皮肤青紫、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呕吐腹泻,严重的可致使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