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农村科学养殖常识——貉
8938800000005

第5章 生活习性

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貉的栖居环境、食物特性及生活习性等,以期给读者一个简明而全面的印象。

(第一节)栖居地

貉的野生种,主要生活在中国、俄联邦、蒙古、日本、朝鲜、芬兰、丹麦等国家。即可生活在天寒地冻的地方,也可生活在温暖如春的区域。

一、栖居地的物理环境

貉是一种中小型野生动物,喜穴居,以抵御天敌及防范自然灾害。但是,貉并不喜欢自行打洞,常利用狐狸、獾子、狼及其他穴居动物的弃洞为巢穴,据之栖居繁育。

一般的讲,野生貉常常寻觅那种比较幽静僻远的地方栖居,并需要有一定的遮掩物以躲避天敌,逃脱猎人追捕。所以,它们多栖居在河谷、草原、荒山、荒地、丘陵以及靠近溪流、河、湖等水体的灌丛、丛林之中,特别容易群居在自然的树洞、石缝,以及一些废弃已久的长满杂草灌木的建筑物空洞之内,所以在北方的一些山丛、坟地之中,在南方尤其是石灰岩地区多洞穴的荒山野岭中,野貉分布很多。

由于野生貉喜借洞为穴,所以在以前狐、獾出没的地方,多有貉出没,而且它们还往往和平相处,同居一穴。

假如是考虑人工饲养貉的栖居环境,则主要应保持干燥,因貉不喜欢栖居在低洼潮湿的处所。

二、栖居地的食物条件

野生貉在选择自己的栖居地时,也很注意考虑栖居地周围的食物条件。由于貉食性杂,所以对食物条件要求不十分严格。

首先,最好靠近溪水,这样可以捕捉一些小型鱼类以及别的水生生物,以补充动物营养。

其次,它不会选择那种光秃秃的不毛之地,因为这种地方满足不了它对植物性食物的需求。

第三,野生貉还往往选择离农田较近的僻静山地为栖居地,因为那样就可以方便地偷食农田里的农作物。

总之,野生貉全靠选择先天条件良好的栖居地来保证其食物供应。

三、排除外界干扰

貉在选择栖居地时,最大限度地避开外界干扰。外界干扰包括人为干扰及天敌干扰两方面。

正如前面提到,貉选择栖居地多选择人迹罕至的地方,如荒山、坟地等,为的是躲避人类,免受干扰及被猎取。它们害怕人,一般人们难以接近它们,这无疑给人们驯养貉带来一定的难度。

另一方面,由于貉个头较小,防御天敌能力较差,只能靠躲避来保护自身,所以,它们除了选择有较好遮掩物的地区栖居以外,还常常栖居几个洞穴,并经验性地避开天敌的出没地区。貉的主要天敌是大型猛兽、猛禽,如狼、猞猁、巨雕等,当然虎、豹也是天敌,但往往少见。当食物不足时,貉则往往成为狼的口中食物。

(第二节)采食特性

貉是杂食性动物,食性很杂,它既吃食小型动物,如鱼、鼠、虫等,也吃食植物,如农作物及野生殖物的果实等。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采食特点。

一、食物种类

貉的食物,可以分为小型动物及植物两类。

1.小型动物类食物

由于貉的体型属中等大小,而且并非猛兽,其动物性食物主要是一些小型动物,包括啮齿类、鸟类、鱼类、蛇、昆虫等,还包括其他动物的尸体。

啮齿类主要是老鼠,貉有着堵洞捕鼠的能力,常常收获颇丰。

鱼类动物主要是指貉群栖居地附近的小溪里的鱼、蚌、虾、蟹等,青蛙及其他蛙类也是貉喜食的动物。

其他如鸟类、昆虫及蛇等,也常常是很重要的动物食物来源,但相对于前面几种,其获取要困难一些。

2.植物性食物

貉的植物性食物,主要包括其栖居范围内所能获得的一些植物浆果、籽实以及根、茎、叶、花、果等,一般没有十分严格的物种限制,只要是无毒,即可吃食。

植物浆果是野生貉最喜食的食物之一,它包括很多种,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浆果,主要的有野葡萄、草莓等。

植物籽实主要是栖居地附近的农作物籽实,如玉米、小麦、油菜籽、大豆等。

除了上述两类以外,许多植物的幼嫩的根茎叶花及果实都是较好的食物来源,包括部分甜嫩的树叶、幼枝、植物的块根块茎,以及大部分栽培蔬菜、瓜果等。

对于人工饲养貉而言,其食物来源必然在其食性基础上有所改变,动物性食物往往以鱼、肉、乳、蛋、血及动物内脏为主,而植物性食物则主要是作物籽实、加工副产品以及瓜果、蔬菜。

二、采食特点

貉的野外采食,受时间、季节及食物条件的影响。

首先,貉的采食多在早晚进行。每到拂晓前后及傍晚,貉往往成群结队外出采食,而在白天很少有外出觅食的,除非貉由于某种原因十分饥饿。

其次,貉不像有些动物如麝鼠一样,在冬季到来之前加大采食强度,贮食以过冬。在冬季到来之前,貉仍旧昼伏夜出,早晚采食,并且基本上没有贮食习惯,冬季,往往以半休眠状态度过食物不足的恶劣条件。

第三,貉的采食往往多侧重于获取小型动物作为主要食物,它们早晚在溪旁埋伏等候,瞅准时机下水捕获鱼类及蛙类,并不时吃食小鸟、昆虫,对于植物性食物,则往往作为补充。但是,一般在金秋时节,籽实的农作物以及满山遍野的浆果将成为貉的主要食物。

(第三节)活动习性

貉的活动习性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集群性

野性貉通常成对穴居一处,一公一母自成一体,逐渐繁育自己的家族。也有的两只以上穴居在一起,配群方式往往是一公多母或一母多公,但很少发现有多母多公混居一处的。配对种貉在生出小貉以后,还往往与幼貉同居较长时间,要等到当年入冬以前,幼貉长至5月至6月龄并找到新的洞穴以后,方可分开单住。不同的家族假如彼此为邻,也往往在早晚一起玩耍、嬉戏。家族间还可以不分彼此,代乳幼貉,幼貉成为了貉群的公共财产。貉类这种友好相处的特性,称为集群性。

这种集群特性对于人工饲养大有裨益。人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同一圈舍中饲养较大规律的貉群,尤其是在断乳前后至分窝单居或配对以前,这种大群饲养会带来很多方便。

一般的讲,同一圈中最多可饲养30只左右的幼貉。

二、昼伏夜出特性

昼伏夜出,是貉(指野生貉)的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

貉一般白天在洞穴中休息,睡眠,或者离开洞穴,躲藏在洞穴附近的隐蔽地方休息,并看守洞穴,一遇意外情况,如天敌袭击、人为追捕、恶劣天气,即迅速逃遁,进入洞内躲藏。傍晚和夜间,或者在拂晓之前,貉便趁着夜色出洞大肆活动、采食。

貉比较小心谨慎,趁黑出洞以后,还往往在洞口来回走动、践踏,足迹混乱,迷惑天敌,并也使猎人一时难以准确辨别其出游方向,通过这种方式来减少被跟踪、追捕的可能。

貉的活动范围一般不大,而且它习惯于直线行走,没有太多的曲折、回转路线。貉活动时表现出笨拙、缓慢的特点,它行动愚鲁,动作粗笨,时常弓背行走,能爬树,也能游泳,奔跑起来速度不快,与其相近的物种狐比起来,貉就显得温顺,迟钝很多。

当然,在家养条件下,貉的这种昼伏夜出特点慢慢消失,变成与人类生活同步,昼出夜伏,多在白天活动,而夜间虽然也可活动,但往往是休息、睡眠较多。

三、集粪特性

排泄,是任何动物的最基本新陈代谢活动,有的动物排泄行为很无规律,随时随地都可进行,而有的动物则表现出很明显的特点,本能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排泄。

貉即具有固定排便、自然集粪的特点。貉一般在洞穴附近寻找一安静遮掩的地点,作为固定排便点,常常每个洞穴有一处排粪点,就好似人类一个家庭有一个厕所一样,偶尔也有一穴几个排粪点的情况。这些排粪点往往供同居一穴的一个家族共有,天长日久,貉的粪便累积成堆。

在家养状态下,貉经过驯化以后仍然保留着野生貉的集粪特点,其粪便都固定排泄在圈舍的某一角落里,并堆积起来。

四、半冬眠特性

冬眠是许多动物越冬的方式。貉的越冬不表现出完全意义上的冬眠,它具有一种特殊的半冬眠习性。

每年从11月开始,南北各地开始进入冬天,严冬一直延至次年二三月份。由于气温很低,气候寒冷(北方尤其如此),貉,特别是生长在寒冷的北方地区的北貉,在这段时间中,采取一种低消耗策略,以很低的新陈代谢水平来度过严寒缺食的季节。

在冬季,貉常隐居于洞穴,进行一种半冬眠,消耗入秋以来所蓄积起来的皮下脂肪,维持着不至于丧失生活能力的最低新陈代谢水平,少活动,呈昏睡状态。之所以称为半冬眠,是因为即使在冬眠期间,只要天气转暖,貉又可以暂时结束冬眠,外出觅食,当天气寒冷时,重又回到洞穴进行冬眠。

家养貉的很大的变化是冬眠习性消失,因为良好的饲料供应,较好的御寒措施,已经使冬眠失去意义。但是仔细观察,也会发现有活动减少,食欲减退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