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对管理要求很严的关键时刻。母貉的顺利产仔、应该是一件大好事。
母貉受孕以后,经60天左右妊娠即可产仔。产仔有明显征兆,应在征兆出现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辅助产仔。
母貉在临产前一周即出现明显的反应。首先表现为乳头外露。平时母貉乳房并不膨大、乳头为被毛覆盖。此时,母貉乳房迅速膨大,且用嘴拔去乳房处的被毛,露出乳头。其次,出现尿频、多便反应,因为此时仔貉已剧烈压迫膀胱等部位,刺激排便。而且,临产前,母貉都迫不及待地叼草做窝,十分忙碌,并紧张不安。但是此时行动迟缓,并时常鸣叫。当母貉突然拒食时,产仔即迫在眉睫。
貉产仔大多在凌晨或安静的夜晚,管理人员应注意进行护理,对产仔情况进行监测,发现有产仔不顺利的情况,应立即采取特殊措施,进行紧急处理。只有确认仔貉已顺利产出,并且母貉及仔貉均很安全,才能认为产仔成功。
确认母貉是否产仔,必须靠看、检、听来判断。由于产仔箱不易观察,而且常夜晚产仔,所以确认产仔也并非是多此一举。只有在产箱外听到仔貉叫声,并发现母貉到外面频繁饮水才能确认仔貉已经产出。
2.难产的处理及其防止
母貉难产也经常发生,如何处理及避免难产,值得引起重视,也是此期管理的一个方面。
(1)难产的发生:母貉已经超过预产期数日,仍不见产仔,则发生难产的可能性较大。
难产发生时,有的母貉子宫颈口已经张开,只是迟迟不见仔貉娩出,有羊水流出。有时可见仔貉被卡住,一半在外,一半在里。难产的母貉,表现极度痛苦不安,在笼内往复奔走,惊恐不安。
(2)难产的处理:难产发生后,应立即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紧急处理,进行人工助产。
人工助产往往包括三个方面,也是三种层次上的助产。
对一般的难产(不是因母貉骨盆发育问题)的母貉,首先注射催产素(肌注2毫升)或脑垂体后叶激素(肌注2毫升),也可用麦角注射液1毫升进行肌肉注射,帮助分娩无力的产貉。假如注射以后,2小时以内仍不见娩出,则采取人为拉出胎儿的办法,先用消毒水擦拭阴部,并用甘油润滑阴道,用手或专用工具将子宫内仔貉拉出。对于卡住的胎儿,也可采取此种方法,小心将其拉出。假如这两种助产方法均告无效,则一般要求进行剖腹取胎,以保全母貉,也能产下仔貉。
对于难产的母貉取出胎儿以后,应给予更多的照顾,因为它比一般产貉消耗更大,往往更难恢复。
(3)难产的防止:母貉难产的原因很复杂,但归结起来,主要可分为产前原因和产中原因。
产前原因主要指在妊娠期的不合理饲喂管理种下难产的祸根。其一,高蛋白饲料过多,胎儿发育过大过肥;其二,妊娠母貉体况不佳,甚至带病妊娠;其三,母貉发育不良,骨盆腔狭小;其四,母貉缺乏运动,机能减退,没有生命活力;其五,妊娠期意外惊悸,引起胎儿移位,等等。
产中原因主要是指由于产仔过程中的一些意外情况导致难产。一般情况下,在产前由于阵痛难以忍受,狂躁不安,心绪不宁,引起过分紧张,造成难产。或者在分娩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的突然刺激,母貉惊悸,狂动,造成胎儿异位,分娩困难等。
针对这些主要原因,防止难产要从妊娠期开始。
首先,要搞好母貉的妊娠前身体机能的培养准备,不让体能差,有疾病的母貉做种繁育。同时,保持母貉的营养的合理性,不一味增加妊娠营养。
其次,加强妊娠期管理,保证妊娠母貉一定的运动量,以保证其生理机能充满活力。
第三,加强产仔护理。注意为产前、产中的母貉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防止外界干扰,尤其杜绝剧烈的震动及巨大的响声惊扰母貉。
第四,对难产母貉及时处理。
3.泌乳母貉的护理
(1)注意防治产后患病:母貉母性较强,产仔后两三天之内往往不离小室,伴随在仔貉周围,仅以吃食胎盘为生。此时,也是产貉易患病的时期,假如产后食欲迟迟不能恢复,且乳头色淡、干瘪,活动出现异常,则可能患病,应及时诊断治疗,不能延误。
(2)注意饲料和饮水供应:产后母貉一般食欲恢复很快,需加强饲喂管理,多投喂新鲜可口饲料。与此同时,应保证供水充足的饮水。因为产后仔貉体内生理水分失散太多,需大量补充,都有强烈的饮欲,应及时供应干净饮水。否则,母貉很容易在口渴的驱使下去吃食仔貉。
(3)弱体质产貉的照顾:有些体质较差的母貉产仔以后,更需要加强护理,特别关照。而对一些高产母貉要特别加以保护,以保证来年继续作种。因为高产母貉一窝产仔数量大,泌乳强度大,发生乳房炎可能性大,所以需要注意防治,同时应采取仔貉代养、提早分窝等措施,减轻其负担。
(4)母貉的催奶:产后母貉有的少奶、甚至无奶,给哺乳仔貉带来很大的困难。
无奶或奶不足的母貉乳头干瘪,无心哺乳,仔貉明显瘦弱,母仔关系疏远,影响仔貉正常发育。此时,除人工喂养仔貉以外,更重要的是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人工催奶,使母貉逐渐具备哺乳能力。
催奶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对于刚产仔的母貉,采取连续注射催产素的方法催奶。
每日早晚各注射1次,每次剂量为2毫升左右。
分娩几天以后,催产素作用减小,此时可采用催奶片催奶。每日早中晚各1次,每次服用4~5片。
另外,采用食物催奶的方法也很奏效。每天在饲料中加入牛奶、羊奶或奶粉,以及猪蹄汤或肉汤等,都能起到催奶的作用。
(第六节)幼貉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幼貉是指断乳后的仔貉。幼貉育成期从断乳分窝后算起,到长成后结束。
一、育成期特点
仔貉长到45~50天,即可以独立取食、断乳分窝,进入育成期。
1.环境特征
进入育成期,气候已经是夏天,气温高、湿度大,饲料容易取得,却也容易腐败。而且病菌容易繁殖蔓延,引起貉群感病。
幼貉断奶后,与母貉分离,有一种失落感,开始时对周围环境不太适应。
2.幼貉生长发育特点
幼貉育成期,幼貉生长发育特别快。在90~120日龄期间,幼貉体重及体长迅速增加,体重由60日龄的1 400克左右提高到3 000~4 000克。而到了120~150日龄时,这种生长速度尽管有所降低,仍然在进行个体生长,到了5月至6月龄时,这种生长才基本成熟。与此同时,幼貉的生殖生长也趋于成熟。
3.幼貉行为发育特点
在幼貉育成期,幼貉取食量逐渐加大,同时对食物的多样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活动而言,幼貉十分活跃,常在笼舍里积极活动,很少像有的成貉那样能静下来。
在育成期,幼貉的行为趋向成熟,首先慢慢形成在固定地位排便的习惯。其次,形成正常饮食的习惯,并表现出一定的出室活动的规律。第三,由于分窝后往往多只共养,所以慢慢形成一种群集的特征。
二、育成期的饲养
1.育成期的营养需求
育成期营养生长、生殖生长都很迅速,貉体骨骼、肌肉生长都迅猛异常,对营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及维生素的供给是很重要的。
育成前期与后期相比,生长更快,因此往往要求更多的营养供应,并且要求蛋白质充足、营养全价。这样才能保证幼貉长成大骨架,为形成大张幅毛皮打好基础。而后期对蛋白质的需求可稍微降低。
由于幼貉在育成前期消化系统尚不健全,所以必须适当喂食助消化药物,如酵母、胃蛋白酶等,并要求饲料配制得稍稀一些。
2.日粮配给及饲喂
(1)配给日粮:育成期的日粮量是变化的,尤其前、后期之间相差很大。一般要求育成前期每天日粮供应保持在500克左右,后期保持在600克左右。随着日龄增加,日粮量也增加。就饲料结构而言,前期蛋白质至少应维持50克/日的水平,后期可适当降低,但也不能低于30克/日。谷物、蔬菜类尽量保持多样性。
(2)饲喂:幼貉采食量大,采食频繁,投食次数应比其他饲养期多。而且夏天饲料不能堆放,所以往往采取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保证供应,减少浪费,防止腐烂。
所以,正规养貉场一般要求日喂三次,早中晚各投食一次,晚上占主要的,中午是最少的。为了保证充分吃饱,以利发育,此期一般日粮并不严格限量,以吃饱不剩为原则,投喂三次即可。
饲喂时,注意避免选用腐败饲料,同时要针对不同对象认真分配,多投喂给公貉、大貉,以满足其消耗。
三、育成期的管理
育成期的管理除了抓好断奶分离,选种分群以外,主要应围绕防暑降温和预防疾病。
1.幼貉断奶分窝
当幼貉能够自己取食,具有独立生活能力时,必须结束母貉抚养,实行断奶分窝。
(1)断奶分窝的前期准备:在育成期开始前后,包括在哺乳期最后一段时间,应加紧进行分窝准备工作,具体包括幼貉吃食训练,分窝笼舍准备以及同窝幼貉的大致分类等。
当仔貉开始吃食糊状食物时,人为补饲高营养食物,假如有的不会吃,则采取喂食——将嘴接触饲料,让其主动吃食入嘴。经过一段时间后,即学会吃食。
育成期开始时,要准备供幼貉几只合养的圈、笼舍。
圈、笼舍要求消毒干净,尤其是先前养过动物的,更应如此。另外,还要在小室之内铺垫足够干草,供其卧躺。
另外,在分窝前,还应该对每窝幼貉尤其是大窝幼貉进行检查、分类,以便分窝时进行分别对待。如发育不良的幼貉往往要再留窝一段时间,由尚具一定泌乳能力的母貉进行进一步的母貉哺养。一般,断乳分窝越早,越有利于促进幼貉生长。
最后,还需要建立血缘关系卡片,以便为以后的选种等准备比较完善的种源档案。
(2)断乳分窝的具体实施:断乳分窝的具体做法是:采用专门捕貉的工具或自制的工具,或者干脆采用徒手(戴上手套)进行捕捉。先把母貉赶入小室关起来,把留在外面的幼貉先捕出分别投入准备好的笼舍,然后再将小室打开,放出母貉及随之进入小室的幼貉,再强行分窝。
幼貉分窝后,可2只合养(一般笼养)或在圈舍中合养多只,随圈舍大小而异。
2.选种分群
这主要是指在断乳分窝的同时,进行幼貉选种,并进行专门的分群饲养。
选种主要是补充种貉群的不断淘汰老龄种貉后留下的空缺。但为了保证种貉群体保持最佳繁年龄段(2~3岁),所以每年补充的数量不宜太高,最好占种貉群体的25%~30%。
当育成后期,幼貉长成时,应再进行第二次选种。第二次选种在第一次选种基础上进行,即在已分出的种貉备选群中再次选择。
选种标准还是强调个体的种性,一般出生早、个头大、毛色好,母亲泌乳力强(遗传性好)、乳头多的母貉等,就比较适宜留种。要求外观发育匀称,体魄健壮。
经过选种,剩下的就是皮貉,种、皮貉分群饲养。前者围绕着增强繁殖性能,后者则围绕着提高肥度、增加毛绒光泽进行饲喂管理。
3.一般管理
不管对于皮用貉还是种用貉,育成期最常规的管理包括防暑降温和防病治病。
夏季防暑主要注意笼舍的遮阳和通风,并保证充足饮水,预防中暑。
在卫生防疫方面更应注意,以防止疾病蔓延,主要包括卫生安全和疾病防治。
首先,要经常保持干净卫生。夏季温度高、湿度大,剩食残水及粪便极易腐败,要随时清洗和打扫。并经常注意消毒防疫,把疾病消灭于萌芽之中。
其次,夏季病菌滋生蔓延很快,活性很强,所以往往容易使幼貉患病。因此应该认真注意对幼貉进行观察,防病治病,并经常在饲养场准备一些必用药,如消毒水、青霉素、复方新诺明等。
4.种用幼貉与皮用幼貉的管理上的差异
除了一般性管理以外,种、皮幼貉在管理上尚有一些特殊的要求。
种用幼貉:事实上,在育成后期,种用幼貉应该进入准备配种期的管理。那么此期,就不能像皮貉那样可以一味提高肥度,应注意保持体形,主要加强营养,但适当限制食量。其管理措施与前面谈到的准备配种期相同。
皮用幼貉:它的管理主要是要加强皮毛生长管理。首先注意保持皮毛卫生干净,如固定好食盆,以免打翻污染毛皮,并要及时清扫粪便,搞好卫生,保持针毛根根爽直,不发生被毛缠结。其次,多在小室内铺上柔软干燥的垫草,以便幼貉在上面梳毛、清理皮被。另外,其饲料投喂量可比种貉为多,保证长成大体型,以利取得大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