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政治家成长故事
8937700000019

第19章 千古一帝康熙

顺治十一年(1654)三月十八日,爱新觉罗·玄烨生于紫禁城内景仁宫。他的父亲顺治帝,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少年天子。他的母亲佟氏是顺治皇帝的庶妃。顺治帝为缓和民族矛盾,改变在蒙古贵族中选妃的旧俗,开始在汉军中选妃后,佟氏被选入宫。但由于顺治帝独宠妃子董鄂氏,佟氏备受冷落。由此及彼,顺治帝也少与玄烨相处。也就是说,康熙并不是一个很受宠爱的皇子。

但是历史总是让人感到庆幸,玄烨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对玄烨格外的疼爱,一心想将他培养成未来的君主。她派顺治的乳母朴氏为保姆,照顾玄烨起居;派自己的侍女苏麻喇姑,教玄烨读书写字。

她还经常亲自对玄烨进行教诲,从各方面培养他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更值得庆幸的是,康熙的保姆和侍女都做的非常的不错,应该说是非常的称职。

尽管孝庄皇太后对玄烨用心良苦,但顺治却一心要让宠妃董鄂氏所生之子做太子。谁曾想董鄂氏所生之子出生后3个月便因出天花夭折了。从此改变了顺治对玄烨的态度。其实玄烨也出了天花,但他并没有在天花中死去,因祸得福,他成了下一代天子的最佳人选。

康熙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非凡的天子意识。一天,6岁的玄烨和7岁的皇兄福全、3岁的皇弟常宁一起去向父皇请安。看着三位满脸稚气的皇子,22岁的顺治十分高兴,向儿子们发问道:“你们长大以后,各自有何志向?”

常宁太小,不能回答,只是胆怯地望着父皇。少年老成的福全首先说:“我愿做一个贤士。”接着,玄烨则高声说:“效法父皇,励精图治。”6岁幼童竟有此举,折射出培养者十分明确的施教方针。顺治非常清楚这是太后的心意,从此便有了由玄烨继位的想法。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帝因痘疹去世。由于孝庄皇后的极力坚持,顺治帝便在弥留之际遗诏令玄烨继位,并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年仅8岁的玄烨在孝庄皇太后的亲自主持下,正式登基坐殿,并改次年为康熙元年。历史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幼年登基的康熙,虽经从小就经祖母悉心培养,但担负国家的重任还为时过早。好在顺治在遗诏中已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降和鳌拜辅佐朝政,而且还有祖母鼎力相助。四大臣在顺治帝的灵前曾立下誓言:“竭尽忠诚,不谋私利,不结党羽,不受贿赂,忠心仰报皇恩,全力辅佐君主。”

孝庄皇太后在玄烨登基之初,便向王室宗亲、文武大臣发出谕旨:要报答我儿子顺治皇帝的恩情,就要偕四大臣同心协力共辅幼主,这样才能名垂万世。辅政之初,四大臣遇事协商,凡遇奏事,一同晋谒皇帝或太后,待太后决策后,再以皇帝或太后的名义发布谕旨。辅政大臣虽无决策权,但他们可以入值、草拟并代幼帝御批,后来鳌拜专权乱政就是利用了这一权力,也从另一个方面成全了康熙的文治武功。

我们来看一下四大臣的具体情况。鳌拜是镶黄旗人,父辈乃清朝的开国元勋。此人野心勃勃,善于玩弄权术,骄横跋扈,别人大多害怕他。索尼是正黄旗人,四朝元老,德高望重,但这时已年老体弱,力不从心。遏必隆与鳌拜同属一旗,为人怯懦,少有主见,常附鳌拜亦步亦趋。苏克萨哈是正白旗人,虽在四大臣中位仅居索尼之次,且与鳌拜有姻亲关系,但资浅望低,又与索尼有隙,与鳌拜也经常反目,所以常常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样,四大臣共同辅政的局面不久便被打破,大权逐渐旁落到鳌拜手中。他任人唯亲,广置党羽。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都是他安插在宫廷中的亲信。凡遇政事,他们常常私定对策,然后才上奏皇帝,甚至拦截奏章,阻塞玄烨同臣下的联系,以便把持朝政。

孝庄皇太后当然能看出这其中的问题来了。鉴于四大臣的所作所为,特别是鳌拜的专权行径,孝庄皇太后急于让幼孙举行大婚,以作为玄烨亲政的过渡性措施。康熙四年九月初八,年仅12岁的玄烨遵照祖母慈旨,在紫禁城内坤宁宫,与索尼之女赫舍里氏举行大婚典礼。玄烨大婚不久,即开始直接处理政务,其广泛接触满汉大臣的机会进一步增多,这无疑为鳌拜等人的专权,设下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也使康熙得到了锻炼的最好机会。

康熙六年三月,鳌拜内心极不情愿地与索尼等人上奏:世祖章皇帝于14岁亲政,如今主上年龄功德与先皇相同,对天下事务应付裕如,恳请亲政。玄烨往奏太皇太后允准后,遂于同年七月七日在太和殿举行亲政大典。与此同时,玄烨特宣诏天下,意为“政在养民”。

玄烨虽然亲政,但辅臣们“仍行佐理”,权势依旧。这一年六月,索尼去世,七月苏克萨哈被杀,鳌拜终于独掌辅政大权,其种种专权行径,进一步恶性发展,如公然抗旨、拦截奏章;一切政事,先在家中议定;随意呵斥部院大臣,打击不肯依附于自己的官员,以致“文武各官,尽出门下”。玄烨此时几乎被架空了。

对鳌拜种种专权行径,玄烨已忍无可忍。在祖母的支持下,他拟定了清除鳌拜集体的全盘计划,并逐步付诸实施,显示了一个少年皇帝的聪慧才智。

万般举措,舆论为先。针对鳌拜把持下朝政紊乱、吏治腐败现象,玄烨令科道等言官“据实指参”,鼓励朝臣各抒己见。玄烨求言,打破了朝中万马齐喑的局面,使大臣们耳目一新,人心振奋,鳌拜则因此坐立不安。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动荡和不必要的损失,彻底地解决问题,玄烨做出智擒鳌拜的具体部署。

他从各王府中挑选了上百名亲王子弟做自己的侍卫,组成善扑营,由索尼之子索额图统领。接着又将鳌拜的部分党羽,先后如往外地办事,以分散其力量。一切准备就绪后,玄烨才迈出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鳌拜奉召进宫,旋即被善扑营擒拿,其主要党羽,随后也被陆续逮捕归案,鳌拜一党被处。

玄烨公布了鳌拜结党专权的30条罪状。因为鳌拜曾经搭救过清太宗并且有很大的功劳,就赦免了他的死罪。让他在监禁中度完了余生。玄烨还依据罪行轻重惩处了鳌拜党羽,罪大恶极的被处死,其余的则被革职降级。

年轻的玄烨还为遭诬陷的苏纳海等人平反昭雪,让他们的子嗣承袭了他们的爵位或世职。另外,玄烨还将各级官员大规模进行了调换,并下达《圣谕十六条》,意为刷新朝政,彻底清除鳌拜的恶劣影响。仅仅16岁的玄烨在战胜鳌拜集团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成熟冷静,显示出惊人的魄力和才智。从此,他便将朝政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在此后的几十年中开始充分施展自己的政治才能。

玄烨是一个很勤政的帝王,他亲政后,日理万机,其中首要的则是解决三藩的问题。三藩,是指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人。他们在明末清初先后降清,为清朝入关定都北京立下了汗马功劳,分别被清朝封为平西王、平南王和靖南王,并分别拥有云南、广东、福建三个省区。

机会终于来了,康熙十二年春,平南王尚可喜以“年老多病”为由上书,请求回辽东老家养老,早已有撤藩之心的玄烨遂命令撤掉尚藩,将其全部士兵撤回原籍。消息传出,平西王吴三桂和已承袭靖南王封号的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都惊恐不安,他们也上书假意要求撤藩,来试探朝廷的动向。

此时的玄烨内心是非常坚决的,他召集众臣再三议论撤藩之事,其中大部分人持反对意见,只有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坚决主张撤藩。玄烨最后裁决:“从其所请,将三藩全部迁到山海关以外。”理由是:三藩王手中都握有重兵,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吴三桂等人怀有野心,蓄谋已久,如果不及早除掉三藩,势必养痈成患,危害天下。于是,玄烨派侍郎折尔肯和学士傅迈礼赴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赴广东、吏部传郎陈一炳赴福建,催促办理撤藩之事。

没有把年轻的帝王放在眼中的吴三桂接到撤藩令之后,非常的气急败坏。他原以为玄烨接到撤藩的上疏,一定会对他劝慰挽留,世守云南。哪里想得到会弄巧成拙、弄假成真,使自己骑虎难下,他是看轻了年轻的玄烨。

吴三桂事明叛明,降清后又心怀异志,镇守云南后,不断扩充势力,是三藩中力量最为强大的一个。如今玄烨决意撤藩,吴三桂则自恃势力强大,决定起兵谋反。

康熙十二年冬天,吴三桂起兵造反,自封为“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举起“兴明讨虏”的旗帜,公开叛乱。随即杀害了坚决执行撤藩令的巡抚朱国治,又将反对叛乱的官员全部投进监狱。

“吴三桂公开叛乱后,他分布在各地的党羽纷纷响应,其他两藩也步其后尘策兵谋反。各地的告急文书频频传至京城,举朝震惊。有的大臣公开提出要追究撤藩之人;有的鼓吹用招抚妥协的办法,反对出兵讨叛;更有不少汉宫偷偷地把家眷迁回原籍,连西藏的达赖喇嘛也修书玄烨,建议“裂土罢兵”。真可谓形势严峻,时局艰难。年方20岁的玄烨临危不惧,严厉驳斥了各种护藩论调。同时指出:“三藩势焰日炽,撤亦反,不撤亦反,因此决不仿效汉景帝诛晁错以平七国之乱的做法。”随后,玄烨下达了武装平叛的命令。

刚开始平叛的时候,玄烨把吴三桂作为重点打击的对象,他认为:吴三桂是三藩祸首,灭掉吴,其他叛军则会不打自散。他命勒尔锦由湖南进剿叛军,严防叛军东犯湖广;命瓦尔洛进驻四川,断绝叛军入川之路;命经略莫洛兵驻西安阻止叛军进兵。但八旗兵的不堪任使和满洲统帅的怯懦畏战,致使叛军进驻四川、拥有陕西、危及湖广。面对此情此景,玄烨及时调整部署,大胆破格提拔了一批汉将,利用绿营兵为主力,剿灭三藩叛军。其中最成功的便是起用河西三将军张勇、赵良栋、王进宝。也使康熙朝是整个清王朝中名将最多的时期。结果,清军于康熙十五年收复陕西全境。在这同时,康亲王杰书消灭了江西、浙江境内的吴军,迫使耿精忠投降。清军乘胜进军,又于康熙十七年(1678)收复了测阳、平江。

这个时候、曾经嚣张一时的吴三桂见大势已去,急急忙忙地演出了一幕登基的丑剧。康熙十七年即1678年三月二十八日,吴三挂在衡阳以匆匆修建的几间草舍作为皇宫举行登基大典,改国号为周,年号为昭武。正值此时,风雨大作,草舍大殿被刮得东摇西晃,恰似这刚刚建立的吴氏周朝。此时,清军攻势更加锐不可当,年已67岁的吴三桂惶惶不可终日,患中风噎嗝症而死,仅仅做了不到5个月的“皇帝”。吴三桂死后,其孙吴世继承皇位,继续进行抵抗。

这个时候的玄烨又表现出了难得的清醒。为了瓦解叛军,玄烨下令对参与叛乱的协从者宽大处理,如能及早反正,不只将功折罪,还可论功行赏。这样一来,叛军的士气就更加低落了。只有少数顽固分子还主张向北进攻,与清军决一死战。吴世只得率领残兵败将退守云贵,做最后的垂死挣扎,但已成强弩之末了。

康熙十九年,玄烨下令清军分兵三路进军云南,向叛军发起总攻。第一路大军由章泰率领进军贵阳,吴世被迫逃往昆明,清军乘胜收复了贵州全境。第二路大军由赖培率领从广西进兵云南,同第一路大军会合后,分兵攻打昆明,此时的昆明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但吴世仍拼死顽抗,他修书一封要求四川援军和达赖喇嘛的人前来解围。殊不知求援信被刚刚收复了四川的第三路大军的首领赵良栋截获。接着,三路大军齐集昆明城下,猛攻昆明。食尽援绝的南门守敌首先向清军投降,清军攻入城内,吴世被迫服毒自杀。康熙二十年,历时八年、祸及大半个中国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了。

年轻的康熙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自己的脚步,三藩之后,康熙把目光转移到了台湾。

台湾是顺治十八年由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大军,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的。郑成功和他的儿子郑经长期坚持拥明反清,在大陆失败后,便将台湾作为继续反清的根据地。康熙初年,清廷与郑氏之间经常发生一些小的军事冲突,但总的说来,双方处于胶着状态、郑氏方面是因势单力薄,清廷则是因无得力水师可用。在此情况下,清廷意欲用招抚的方式解决。

康熙元年至八年,玄烨先后4次派人与郑经进行谈判。但郑经自恃天险,坚持按照朝鲜事例称臣纳贡,不削发易服,要求自成国家。由于郑经没有回归祖国的诚意,玄烨和平统一台湾的愿望未能实现,但康熙没有把台湾忘记。

平定三藩期间,玄烨又派人与郑经进行了5次谈判。康亲王杰书曾致书郑经,允许郑氏“如朝鲜故事”,不削发易服,保持台湾自主局面,但需对清称臣纳贡。但郑经并不以此为满足,提出:郑氏占据台湾,由福建供应军饷。结果,谈判破裂。

三藩基本平定后,玄烨接受了福建总督姚启圣的建议,决定乘郑经死、郑氏内讧之机用武力统一台湾。

收台湾的功臣姚启圣是浙江会稽人,平叛中曾在康亲王杰书帐中供职,屡建奇功。康亲王对他十分器重,荐举他升任福建总督。姚启圣上任后,与地方官员和各路军队通力合作,将乘藩乱之机一度控制闽省一些州县的郑军赶回台湾。在从军事上打击郑军的同时,姚启圣全力贯彻玄烨招抚郑经军民的谕旨。他广贴告示,宣传保护沿海百姓,欢迎岛上投诚人员。由于姚启圣的积极努力,郑军思降投诚者与日俱增。康熙十八年初,郑军大将廖碘等率部一万余人归降,甚至连台湾来使傅为霖也被姚招抚,暗中为清军传消息作内应。姚启圣的招抚政策,对风雨飘摇中的郑氏集团无疑于釜底抽薪。为表彰姚启圣的杰出贡献,玄烨授予他兵部尚书衔。

三藩的全部平定,使康熙进一步坚定了用武力统一台湾的决心,而最适当的将领施琅出现了。解决了康熙的当务之急。

施琅走马上任后,立即着手调整兵力,训练水师,并据郑氏设防的实情,制定了具体的进剿方案,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康熙二十二年七月,玄烨下达了迅速进剿台湾的命令。施琅率领两万多名官兵,分乘230多艘战船,直指澎湖列岛这一台湾的门户。大战之初,由于潮落风逆,清军陷入重围,施琅身先士卒,拼死指挥突围。突围后,施琅对清军进行了短期的休整,遂又与郑军展开了决战。清军船队以5只船为1个作战单位,时称“五梅花”战术,相互配合默契,以5打1的优势进攻敌船。

战斗进行的很激烈,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傍晚,最后郑军主力丧失殆尽,只有守将刘国轩带部分随从逃回了台湾。而在此时,固守孤岛的郑经的继承人郑克,不得不派人向清军送上降表。收到降表后,康熙谕准郑军投诚,并决定对投诚的官员加恩予以安置。康熙的谕旨打消了郑克的疑虑,遂于八月十三日率属下列队恭迎清军登上台湾岛。至此,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加强对台湾的控制,玄烨决定设置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并向台湾派遣8000名驻兵,向澎湖派遣2000名驻兵。这样就大大加强了东南海防,并且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清朝的巨大版图注定了会是一个战乱纷争的国家。对北方的沙俄,康熙早就注视着了,他只是抽不出手来而已。现在三藩和台湾都得到了根本的解决。康熙考虑到了沙俄。

而东北地区是满族祖先的发祥地。在17世纪,正值明清交替之际,沙俄乘虚而入,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这块肥沃的土地。到17世纪80年代初,也就是康熙十九年至二十四年年间,沙俄进一步加强了对黑龙江地区的侵略活动,建立了以尼布楚城为中心的东进据点,补充兵力,扩大征税区,还组织俄国移民,先后在乌第河至精奇里江等很多地方建立城堡,其中以接近额尔古纳河的雅克萨最为重要。对沙俄的侵略,玄烨一直视为心腹之患。他亲政后,曾于康熙八年、九年先后两次派出使者,到尼布楚与沙俄进行交涉。沙俄也曾派人到北京,与清廷交涉。但均无任何效果。康熙十四年,沙俄派出了以尼果赖为团长的使团来华,玄烨在大和殿接见了他们,指出:沙俄应停止边界侵扰,归还通逃。而尼果赖除大谈两国自由通商,要求中国释放俘虏外,对玄烨提出的要求,一概不予理睬。不久,从黑龙江传来了沙俄无故烧死20余名中国猎人的消息。对此,玄烨感到十分震惊,决心严饬守备,不惜采取武装手段驱逐沙俄侵略者,保卫边疆安宁。康熙有所行动了,在康熙二十一年四月,玄烨以三藩平定,借祭告祖先的名义出关巡行,在吉林乌喇检阅水师,接见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萨布素等。巴海曾长期戍守边疆,熟悉边情,还曾率兵与俄国军队交过手。萨布素世居吉林,了解东北边疆的山山水水。玄烨多方面询问他们情况,目的在于为武装抗俄进行相应的部署,在战争之前有一个充足的准备。

康熙二十二年,玄烨设了黑龙江将军,加强东北地区的统治,并任命萨布素为首任将军,从宁古塔调兵1500名,从盛京调兵600名驻戍,在吉林乌喇遣船舰100余艘建立水师营。接着萨布素又在黑龙江处建额苏里城和呼玛儿城,以加强攻守。为了保持黑龙江与吉林、盛京及京师的联系,玄烨发三藩降为站,设置驿站,开辟驿道;派人勘察黑龙江、松花江和辽河水道,沟通东北三大水系的水运。为了解决军粮问题,调遣兵了进行屯垦,教导索伦、达斡尔人屯田耕种。玄烨所采取的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稳定了东北边疆各族人民的民心,为以后的战争作了很有用处的工作。

玄烨一面扎扎实实地进行各项基本部署,同时又遣人侦察俄罗斯方面的动静。郎谈等奉命后,依计而行,一直到达雅克萨城下,然后再由黑龙江顺流而回。根据郎谈的报告,玄烨大体了解了雅克萨及周围地区的俄军情况。自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间,清军在当地各族人民的配合下,先后荡平了除雅克萨以外黑龙江地区的俄军各军事据地。攻打雅克萨的时机已经到来,康熙这时候的目光是坚定的。

根据俄方的建议,谈判原定于贝加尔湖东南的楚库柏兴(色楞格斯克)举行。康熙二十七年三月,玄烨派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都统公佟国纲及尚书阿喇尼等前往参加谈判。行前玄烨谕旨:“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以及通此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一要求照此“划定疆界,准其通使贸易”。六月,由于噶尔丹叛乱,索额图一行赴楚库柏兴受阻。后清廷于俄方商定于次年元月在尼布楚举行谈判。此次,玄烨又密谕索额图:“彼使者若恳求尼布潮(楚),即可以额尔古纳(河)为界”,在领土问题上较前有很大松动。正是由于玄烨的这一切实的让步,才使谈判最终取得成功。

清廷与俄方经过紧张激烈的谈判,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七日正式签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尼布楚条约》。条约中明确规定,以外兴安岭至海、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为中俄两国国界,确认了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将尼布楚割让给俄国。条约还就两国贸易、边民等事宜做出明确规定。条约的内容曾用满、汉、蒙、俄、拉丁五种文字刻成界碑,高高矗立在中俄边界上。它带来了中俄东部边境100多年的和平,成为玄烨抵抗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历史记录,也是康熙在其位时的有名的功绩之一。

西北方的领地也并不太平,康熙十年,噶尔丹夺取了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后,便用武力吞并了厄鲁特蒙古的其他各部。当时,我国蒙古族除了漠西厄鲁特蒙古外,还有漠南蒙古和漠北喀尔喀蒙古。漠南、漠北蒙古分别居住在内蒙和外蒙,早就归顺了清朝。为了吞并喀尔喀蒙古,噶尔丹与沙俄相互勾结。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在沙俄军队的配合下,发动了对喀尔喀蒙古的战争。一时间,喀尔喀蒙古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这时沙俄乘机胁迫喀尔喀蒙古的上层人物叛国投俄,遭到了宗教首领哲布尊巴丹等人的坚决抵制。在哲布尊巴丹率领下喀尔喀蒙古又一次归附了清朝,被玄烨谕旨安排在科尔沁草原。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以追击喀尔喀为名,率2万叛军杀进了内蒙古地区,其前锋一直打到了距北京900里的乌珠穆沁。

噶尔丹的叛乱,玄烨在规劝的同时,积极准备了平叛的举措。当时朝野上下对平定噶尔丹叛乱意见不一,玄烨认为噶尔丹一日不除,西北边垂就一日不宁,遂决定率军亲征。

康熙二十九年元月,玄烨亲临塞北,指挥大军迎战噶尔丹,由裕亲王福全和皇长子率左翼军从古北口出击,由大将军常宁率右翼军从喜峰口出击。右翼军出师不利,玄烨遂决定改由康亲王杰书率领,驻守归化,截住叛军退路。八月,清军在乌兰布通与叛军展开了一场血战,大败噶尔丹。噶尔丹左右拼杀,好不容易才突出重围。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他派人假意向清军乞和。噶尔丹的乞和正中了怯懦无能的福全等人的下怀,他擅自同意同叛军讲和,结果使噶尔丹得以东山再起。鉴于叛军已经远逃,玄烨又身患重病,清军遂班师回京。

噶尔丹逃回老巢后,表面上对清廷恭顺,实际上在养精蓄锐,意欲卷土重来。果然,康熙三十四年,噶尔丹又率3万大军在沙俄的支持下,在克鲁伦河畔发动叛乱。康熙三十五年,玄烨决定第二次亲征噶尔丹。

他依旧分三路进兵,命令萨布素、费扬古分别率领东西两路大军,自己统帅中路军,约定三路大军在翰海之地会师,夹击叛军。由于路途遥远,中路军失去与其他两路大军的联系,玄烨临危不惧,率军继续向克鲁伦方向进发,结果与噶尔丹相遇。慑于玄烨的威严,噶尔丹未敢交锋。即率军加速逃遁。

很幸运的是,在昭莫多附近,叛军遇到了先期到达的清西路军。西路军以逸待劳,将叛军团团包围,致使叛军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噶尔丹只率几十名残兵逃走。昭莫多一战,清军给叛军以沉重打击,噶尔丹从此一蹶不振。

但被打得溃不成军的噶尔丹,并没有因此而悔改,他首先欲投沙俄,遭拒绝后又对玄烨的招抚置若罔闻。

康熙三十五年,玄烨进行了第三次亲征,依旧是三路大军。此时的噶尔丹仍负隅顽抗,他派使者面见玄烨,表示愿意投降,但为了征得部属的同意,希望玄烨将投奔清军的噶尔丹部众发还。玄烨当即识破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决定对叛军穷追不舍,噶尔丹在绝望中急病而死,其部从纷纷向清军投降。

经过三次亲征,延续10年的噶尔丹叛乱终被平息,粉碎了沙俄分裂中国的阴谋,使西北边疆得以巩固。后来,噶尔丹的侄子妄阿拉布坦又在沙俄的支持下在西藏发动叛乱,玄烨遂派皇十四子前往平叛,结果一举取胜。为此,玄烨亲自撰写碑文,在西藏立碑纪念。

几次成规模的战争,充分显示了康熙的雄才智慧。他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有很成功的措施。

玄烨深知,“民生安危视吏治”,贪官污吏的勒索和压榨是激起民变的直接原因,因此他十分重视整饬吏治,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第一,玄烨非常的注重充实对官吏的各种考核制度,清入关定都北京之初,沿用明例对文职官员实行“京察”、“大计”。京察就是考察在京官员及三品以上的地方官;大计则是针对地方州县至府、道、两司官员的考核。但由于种种原因,考核有名无实,致使吏治敝败不堪。鉴于此,玄烨决心严申考核,并整顿“京察”、“大计”制度。

第二,玄烨注重惩治贪官污吏。他认为,对那些被纠劾出来的贪官污吏,必须严惩。

第三,玄烨重视选拔官员,其中对大员,更是慎而又慎。他认为:督抚清廉,下面的属员就会交相效法,皆为良吏。为了考察各地官员的实际政绩,玄烨还常常通过派遣到外地去的钦差大臣,或借外官升迁调动、来京朝觐等机会,向他们打听各地督抚等官的表现。

第四,玄烨注重奖掖廉洁、表彰清官。认为,为官之人“德胜于才,始称可贵”。这种“德胜于才”的官即为清官。玄烨在位时,他曾多次训谕臣下,要向朝廷多荐举清官。因此,一大批清官得以施展才华。玄烨不仅要臣下荐举清官,自己也亲自表彰清官。据粗略统计,经他亲口称赞的清官就有230人之多。如他称赞于成龙为“今时清官第一”;彭鹏“居官清正,不爱民钱”;称道陈宾“从古清臣亦未有如伊者”。

玄烨整饬吏治,构成了他整个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很多具体作法上,并没有超出传统的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范围,他所处的地位又使他不能看得更深更远。但是,玄烨整饬吏治所收到的效果则是明显的。从康熙二十年至四十年中,贪风有所抑制,官场也比较清明,达到了一个盛世就局面。

玄烨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而清朝的制度也使他这一时期的治理非常的困难,几乎所有的汉族文人都不愿做清朝的官员。他亲政后,否定了辅政四大臣独崇满洲、贬抑汉臣等错误作法,目的在于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消除对清王朝的潜在威胁。他认为,士为四民之首,要争取民心,扭转汉族人民的反清情绪,关键在于笼络汉族知识分子。因此,他采取了种种措施争取和使用知识分子。

玄烨南巡时,曾多次拜谒明太祖的陵墓,并亲笔书就“治隆唐宋”的匾额,悬挂在祭殿之上。他还曾提出要查访明室后人,授予官职,让予官职,让其看守陵墓。后来由于没有查到,便改派清朝官员按时致祭。他还亲自到孔庙祭孔,对孔子的后代广施恩宠,从感情上对汉族士大夫进行笼络,这种做法从后来看出,是非常的可取的。

玄烨还于康熙十七年特设“博学鸿词科”,千方百计吸引明代的遗老和各种人才。玄烨要求各级官员将品学兼优之士荐举给朝廷;以便他亲自考察录用。但应试的这些人也只是当时汉族学者中的二三流人物,如顾炎武、黄宗羲、李颐等人始终拒绝参加应试。康熙对他们也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关中大儒李颐托病拒绝应试,被人强行抬到西安,李颐便连续六天汤米不进,以示抗议。清朝官员无可奈何,只好又派人将他送回家乡。后来,玄烨巡幸西安,点名要见李颐,李颐托病推辞。康熙不仅没有降罪,还亲题了“志操高尚”的匾额赐给他的儿子,以示褒扬。

玄烨对汉族知识分子的怀柔政策是有前提的,这便是要有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一旦汉族士大夫的言行被认定危及了清王朝的利益,就会遭到残酷镇压。

康熙一朝发生10多次的文字狱,其中最典型的则是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二年的戴名世一案。戴名世,晚年身居故里,整理了记载南明诸王史事的《南山集》一书,不料被人告发为诽谤清廷之书。结果,戴名世被处死,戴氏家族中16岁以上的男子全部被处斩,女子及15岁以下的男子被没为家奴,平时与戴有交往的几百人受到牵连。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玄烨确实为清王朝笼络了一批人才,而他对汉人的防范也是缜密的。

康熙初年,广大农村满目疮痍,农民不得温饱,国家财政收入入不敷出。于是,康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玄烨曾先后三次明令禁止圈地,并要求将圈占的土地还给农民,使农民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居乐业。

减免了地钱粮,是玄烨为了恢复生产采取的又一项重要措施。康熙二十六年,玄烨第一次下令免去江宁等7府及陕西全省600多万两白银的钱粮,后来又先后减免过其他各省的钱粮,且数额在不断增多。尽管得到减免政策实惠最多的是钱多地广的富户,贫苦农民相比之下获利甚微,但是不能否认,减免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得到了农民的肯定。

清初的赋役制度沿袭明制,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已经不能适应实际情况。康熙五十一年,玄烨对赋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国丁银数为标准,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后来,玄烨又在广东试行了“摊了入亩”的征税方法,即把全省丁税全部归入田赋。“地了银”的实行和“摊丁入亩”的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赋役不均的现象,使四处流浪的农民,重新回到了土地上来。

治河和漕运都是玄烨十分重视的大事,而漕运的恢复又在于治河的成功,因此,玄烨在兴修水利上倾注了许多心血。玄烨在位期间治理的河流主要是黄河、淮河和运河,尤其注重治理黄河。为根治黄河水患,他任命水利专家靳辅为河道总督,全权负责治河工程。靳辅沿用明人“以堤束水,借水攻沙”的方法,又采用开中河、修堤坡等方法作辅助。一年之后,饱受水患之苦的7个州县的土地便得以重新耕种。后又经过十几年努力。水归故道,漕运畅通。

由于玄烨采取了一系列重农贵粟的措施,因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至康熙末年,耕地面积和人口大幅度增长,国库收入十分充裕,国库存粮达几千万石。

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在商业和手工业方面,玄烨提出了“恤商”和“利商便民”的口号。他禁止关津渡口对商人征收名目繁多的杂税,反对官吏克扣勒索商人。他将“不亏行户”定为整饬吏治的标准之一,严厉查处了一批违令的官吏,从而使商业开始恢复和发展起来。

康熙二十三年,玄烨一改清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废止了禁海令。清政府在广东澳门、福建漳州、浙江宁波、江苏云台山四处开设海关,管理往来商船,征收关税。开放海禁30余年,南洋的药材、香料、棉花,西欧的呢绒、自鸣钟、玻璃、仪器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而中国的茶叶、生丝、绸缎、陶瓷也大量输入世界各地。海外贸易的发展,使清政府获得了相当可观的财政收入,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手工业的发展,涌现出来一批如南京、广州、佛山、厦门等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使资本主义的萌芽在这些地区得以发展。

当封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玄烨认为开海、开矿在政治上的危害远远大于经济利益时,他又做出了禁矿、禁海的决定。康熙五十四年,玄烨以矿产采尽、矿工难以遣散及矿工造反为由,禁止任何人再兴开矿。这样,刚刚发展起来的矿业重新衰落下去,云南的钢产量下降到每年100万斤。康熙五十五年,玄烨又以防止海盗骚扰为由,一概禁止商船前往南洋各地,只允许去东洋贸易。这样,曾经开启的古老帝国的大门,最终又关闭起来,玄烨的功过是非是很明显的。

玄烨爱好读书,一生好学不倦。他所读之书涉猎的范围极广,从中国的四书五经、词章、历算等传统文化到西方的天文、地理、医学、几何等自然科学知识,无不进行研读,尤其注重研究儒家的经典子集。

除了系统研究儒家学说,玄烨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其他方面也有相当造诣。他能诗善文,写得一手好字,历史知识也很丰富。他的舅父佟国纲出征噶尔丹时战死,撰写祭文的翰林院学士用典不当,而负责审查的翰林院掌院学士也未发现。但玄烨却发现了这一失误,结果两学士受到了重罚。类似的例子在玄烨的一生中比比皆是。

对于自明末始传入中国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玄烨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对于只要不犯法度而又精通科技的西洋人,都积极加以信用。他任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作为自己学习天文和数学的启蒙教师。南怀仁专门为玄烨编写了教材,玄烨从中学到了天文历算的基础知识,了解了当时天文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还学会了使用天文仪器。玄烨还曾向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学习过几何、代数三角等课程,进步极快。后来,玄烨组织数学家编写《律历渊源》和《数理精蕴》,为传播西方科学技术做出了贡献。

对西医学玄烨也注意留意学习。他曾令传教士们在皇宫内试制了一些西药,并谕旨将这些药装在用白银制成的旅行药壶里,时常作为御药供自己或赐给臣下使用。有一次,玄烨得了疟病,御医们都束手无策,幸亏服用了传教士研制的奎宁才转危为安。从此,玄烨对西药更加信服了。他素来信任的曹寅得了疟病,康熙即派人星夜赶送奎宁。

玄烨对音乐、美术也很感兴趣。根据法国传教士白晋回忆,玄烨曾经学习过西洋乐理,能演奏西洋乐器。他仿效法国科学院,在宫中建立了有画家、雕刻家、制造钟表和天文仪器的工匠等人参加的科学院,还举办过西方美术作品展览。他兴趣高雅,善于识别绘画的不同风格,玄烨博览群书,学而不倦,在封建帝王中可谓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佼佼者。遗憾的是,他对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仅仅是停留在个人的爱好阶段,并没有影响到他治理国家的政策,没有对中国的封建史作出什么大的调整。

玄烨自8岁即位至69岁去世,在位长达61年之久。在这60余年的岁月里,玄烨殚精竭虑、勤勉为政,在封建帝王中是非常突出的。他有奏必签,即使深夜得到急报,也要披衣起身批复。因此,玄烨曾经自豪地说:“各处奏折所批朱笔渝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

有感于明代奢侈亡国的教训,玄烨很注意节约俭省。据史书记载,玄烨在生活上要求极为俭朴,龙袍上必须有补丁,圣履上也要打着包头。满朝文武为了迎合他的心意,纷纷穿起了旧袍旧靴。一时间,京城里出现了不少专卖旧官袍带履的商店来,买卖十分兴隆,旧的价钱比新的要贵几倍。玄烨时宫廷费用与明代相比大大减少。据玄烨自己讲:明代一日之费,可抵今一年之用。这话显然相当夸张,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玄烨节约俭省的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玄烨为政极重实效,一贯反对浮夸虚饰。他所提出“满招损,谦受益”的名言,是他反对浮夸虚饰的最好写照。在玄烨60多年的皇帝生涯中,他的臣下曾先后多次请为他上尊号,结果都被他一一拒绝。他曾对臣下说:“无视无听,视乎民生,后人自有公论。若夸耀功德,取一时虚名,大非朕意,不必敷陈。”他还一再拒收朝臣晋献的生日贺礼,他婉言道:我的诞辰,你们这样晋献,各省督抚也一定会仿效,所以我决定不能接受。在他去世前不久,他最后一次拒绝了群臣为他第二年举行“万寿七旬”贺礼的请求。玄烨作为一个封建皇帝,能够在内政外交都取得重大胜利后保持清醒头脑,拒绝臣属的颂扬,使虚饰浮夸之风无以自立,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玄烨皇帝虽然大半世雄才大略、勤勉为政,但晚年则保守宽怂,对官吏的贪污行为也不像以前那样严加追究。他曾说:“所谓廉吏者,亦非一文不取之谓。若纤毫无所资给,则居官日用及家人胥吏何以为生。”由于玄烨晚年的放纵,因而就使清朝的吏治一日不如一日,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反抗。

玄烨晚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日趋尖锐,其中尤以建储一事表现最为突出。玄烨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拥有众多嫔妃。众多的嫔妃又给他生养了众多的子女,仅皇子就有35个之多。众多的子女本来是皇族兴旺的一大标志,但却成了玄烨为之心力交瘁的一大难题。

康熙十四年,21岁的玄烨一改满洲统治者不立储嗣的习惯,采用了汉族统治者的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册立嫡子胤礽为太子。十二月,举行了隆重的立储大典,并颁诏天下。当时胤礽只有1岁多,因他是中宫孝诚仁皇后所生,所以玄烨舍长立幼。随着胤礽年龄的增长,玄烨便派太子师傅开始对他精心培养,既系统给他讲述儒家学说,又教他骑射武功。同时,玄烨还经常带他外出巡行,也曾让他处理过一些政务。玄烨的心愿就是将胤礽培养成一个理想的君主。胤礽勤学上进,能文能武,只是从小养成了骄纵任性的性格,特别是他的不忠不孝不仁常常使玄烨大为恼火。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玄烨在去木兰围场秋猎途中,便突然当众宣布废掉时已33岁的太子胤礽。当时诸皇子都已渐渐年长,各自招揽门客,结交权贵,觊觎皇位。早在康熙四十二年,亲附胤礽的元老重臣索额图就因“结党妄行”的罪名被幽禁。玄烨认定胤礽辜负了自己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教,品行不端,与索额图朋比为奸,不废掉他,自己难免不知今日被毒死,还是明天遭杀害,很可能重演隋文帝的故事。想到这里,玄烨老泪纵横,悲愤欲绝。胤礽被废后,玄烨仍然愤懑不已,连续六昼夜不能安睡。

太子胤礽废掉后,并没有使其他的皇子平静下来,相反,诸皇子争当太子的欲望更加强烈起来,活动相对也加剧了。这时,皇八子胤祀积极活动,授意大臣们推举他为太子,受到玄烨斥责。胤礽急不可耐,唯恐玄烨回心转意,复立胤礽为太子,便设法谋害胤礽。事情败露后,玄烨极为震怒,拔出佩刀想杀死胤祀,幸亏皇五子胤祺在旁边抱住玄烨哀求,这场父子相残的悲剧总算没有发生。随后,胤祀被革去了贝勒的封号。皇长子胤礽是则以巫术诅咒胤礽,结果也被玄烨革去王爵,终身监禁。另有其他几位皇子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这场争斗,结果都受到了惩处。面对这样一种错综复杂的局面,素称圣明的玄烨也难以决断。他痛心地对皇子们说:“等我百年之后,你们必定把我丢在乾清宫内,只顾自己束甲相争去了。”

遍读史书的玄烨对历史上残酷的皇位之争自然洞若观火,他的十几个儿子都很出色,究竟谁堪担当大任,康熙一筹莫展,迟迟拿不出主意。

康熙四十九年三月,玄烨一方面觉得胤礽有了悔过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想断了诸子争立的念头,复立时已35岁的胤礽为太子。事前,玄烨曾当着群臣的面,泪流满面地对胤礽提出忠告、鼓励和殷切希望。胤礽则当众表示要纠正错误,痛改前非,不记仇,不报复。

胤礽复立为太子,未能真正解决皇储矛盾,形势反而愈加严峻。胤礽复立后,为保住自己储君的地位,进一步收罗党羽,扩充实力,使皇储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这一切迫使玄烨不得不再度考虑对胤礽的去留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康熙五十一年九月,玄烨以皇太子“行为乖戾”、“大失人心”为由,再次宣布废黜皇太子胤礽,并且宣布将其永远禁锢在咸安宫内。六十多岁的玄烨是不比从前了,按理应对立储之事早做安排。但是上书要求立储的事屡遭训斥,有的差点被砍了头。最后他不得不表示:准备在临终前留下传位遗诏,暗立继位人。他晚年最中意的皇子是十四子,他特地任命十四子为抚边大将军,派往西北边垂扭转关系重大的西北战局,以让他建立功绩,提高威望,为继承皇位创造条件。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玄烨病逝,享年69岁,庙号圣祖,安葬于遵化马兰峪,名景陵。

玄烨8岁即位,16岁亲政。他北巡51次,六下江南,一生之中不断东巡西察,大部分时间在马上、民间度过,他勤勉为政,外御侵略,内平叛乱,重农贵粟,整饬吏治,虽非开国皇帝,但却用他的文韬武略亲手勾画了清帝国辽阔的版图,实为帝国繁荣局面的开创者,实在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也实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