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跨一步,就成功
8936100000009

第9章 谈用时间(2)

这个道理我三十多年前就体会了,所以在《萤窗小语》上写了《四个三十不等于一百二》的文章。

那是因为我发觉,如果准时进办公室,不断有干扰,两个钟头办不了什么事。反不如偶尔早两个小时到,一个人安安静静处理事情。

被打散成四个三十分钟的两小时,绝不等于连续两小时的效用。

一直到今天,我家都如此。

每天女儿放学回来,只要看见我关着书房门,就会轻手轻脚地活动;有话跟妈妈讲,也必定躲到楼下。

因为她知道我在写作,不能被打扰。

但是晚餐之后,虽然我还在书房工作,她却没什么顾忌,甚至经常进来找我讲话。

因为她知道我可能在跟台北办公室联络、发电子邮件、传真或给读者回信。这些事就算四周有点声音,也无妨;被打断,也影响不大。

问题是,她虽了解我用时间的方法,自己却不懂得掌握。

我发觉她下午回到家,正好我在写作,全家都安安静静,她却常用来东翻翻、西翻翻,上网聊聊天。又在吃完晚餐,家里两台电视都开着的时候,做数学和物理这些极需安静的功课。

她大概没计算过,下午两点半放学,到七点多吃晚饭,有将近五个小时安静而完整的时段。吃完晚餐,因为一肚子食物,不宜用脑,等到开始工作,距子夜已经不到三小时了。加上这时候,亚洲是白天,有许多越洋电话找我。她忙一天,又累了,不适合用来做费脑筋、要安静的功课。

这不只是我女儿的毛病,也是一般人的通病——

不懂得考量主观和客观的条件。

主观上,每个人要知道自己精神状态最好的是什么时候。譬如有些人清晨特别清醒,可以早早起来读书;又有些“夜猫子”恰恰相反,早上糊涂晚上精明,只好多利用灯下苦读。

客观上,要看周遭的情况。譬如以前台湾的作家都爱夜间写作,可是现在许多人改在白天写,夜里出去扯淡。那是因为以前台湾的生活环境差,房子小、隔音不良,作家都要等夜阑人静的时候“笔耕”;现在进步了,连汽车都极少按喇叭,安静的条件容易达到,他们的创作习惯自然改了。

同样道理,学生平常可以根据人的作息习惯,掌握最佳的学习时间;如果来了客人,白天吵,则要调整读书的时段;至于有一天,住到宿舍,或在外旅行,又得根据情况作调适。

他永远要心里有数——

什么是安静时段、什么是喧哗时段,什么是最佳思考时段、什么是脑袋最不灵光的时间。

“别人学习的时候你学习,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上网”,远比“别人学习的时候你上网,别人看电视的时候你学习”来得好哇!

大与小

如果只剩七天生命

许多人在用时间上,

都犯了“杀鸡用牛刀”的毛病。

等到杀牛的时候,

却发现只剩杀鸡的小刀。

说个故事给你听——

很多很多年前,纽约市非常穷,碰上冬天特别冷的时候,公立学校会突然宣布放假一个礼拜,号称“省油假”,目的是那个礼拜可以把学校的暖气温度调低,省下不少买柴油的钱。

有一个十五六岁的男生,回家告诉他爸爸,放省油假了。

“一个礼拜的假,加上前后的星期六、星期天,足足有九天,你有什么计划吗?”男生的爸爸问。

“我就知道你会问我这问题。”男生得意地说,“我早想好了。第一,我要准备功课,因为放完假第二天就要考试。第二,我要去图书馆借几本世界名著。第三,我要找同学聊天,看场电影。”

“好极了!”他爸爸点点头,还赏了男生二十块美金。

转眼六天过去了。男生突然要他妈妈开车送他去图书馆。

被他爸爸听到了,问:“才借来的书,就要还了吗?”

“不是还书,是要借新的书。”男生喊,“我要写参加‘西屋科学奖’评选的报告,要借好多参考书呢!”

妈妈赶快带他去图书馆。只是绕一圈,没借两本,因为重要的书都被别人先借走了。他们只好去书店买,花了一百多美金。

男生利用剩下的两天假日,不眠不休地又读又写,总算在星期一清晨写完一份报告,打个小盹,就赶去学校交了。

当天放学,听到男生进门,爸爸、妈妈和奶奶都急着叫他赶快吃点东西去睡觉。

却见男生一皱眉说:“不能睡啊!我得准备明天的考试。”

他爸爸跳起来问:“你不是一放假就准备了吗?”

“是啊!”男生哭丧着脸说,“可是,经过一个礼拜,都忘得差不多了。”

故事说完了,好笑不好笑?你猜那小男生是谁?

是我儿子!

你说他那样计划九天的假期,聪明不聪明?

不聪明!

为什么?

因为他没有分事情的缓急轻重,没有把时间分成“大时间”与“小时间”。

想想,如果他能一放假就去图书馆借书,一次把写报告的参考书和消遣的小说都借来。先看参考书,用六七天去写报告,中间找同学聊天、看场电影,翻翻小说散心,再利用最靠近考试的两天准备考试,不是好得多吗?

他的错在于用大而完整的时间,做了细碎的小事;却等“事到临头”,才用有限的两天,赶大的报告。这样赶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得奖?不眠不休好几天,再准备考试,效果又怎么会好?

再举个例子——

有一年我带妻子到丹麦旅行,中午抵达哥本哈根,导游说下午自由活动,又指出美术馆和游乐园的位置,要大家自己决定去什么地方。

我们午餐后立刻赶到美术馆,出来已经黄昏了,便去游乐园,并在里面晚餐。

晚餐时碰上几个同团的朋友,他们问我去了什么地方,我说去美术馆,还拿资料给他看。就见他们传来传去,露出十分羡慕的样子,又议论明天早上是否还有时间。问题是第二天十点美术馆才开门,旅行团九点半就要去挪威了。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下午在旅馆四周的艺品店逛来逛去,误掉了去美术馆的时间。

而我,晚餐后再逛商店,居然还给太太买到一串带小虫的琥珀,给女儿买了个“益智积木”,没比“那些人”少看到什么。

第二天,当游览车从美术馆前开过,只见那几个人摇头叹气。

你说,他们为什么错过机会?

因为他们没能把握“大时间”逛美术馆,而在“大时间”做了“小时间”(逛商店)的事。

再作个有意思的假设吧——

假使上帝说“你还有七十年的寿命”,你要怎么过?

你当然可以作长远的计划,积极地、稳健地向前走。

但是如果他改了,对你说:“你还有七年时间。”

你就可能把握机会,多读一些书、多看看这个世界、多做些有意义的事。

又假使更可怜,上帝说你只有七个月了。

你要怎么做?

说不定你会安排旅行、环游世界,去你梦想造访的国度。

可是,如果他说你只剩下七天了。

你当然是跟最亲爱的人相聚,交代身后事。

又如果那是最后的七分钟,怎么办?

你则可能拉紧你最爱的人,平静自己的心,面对人生的终了。

请问,你能在剩下七年寿命时,用七天的计划,又在只剩七天的时候,想去环游世界吗?

当然不行!

中国有句俗话——“杀鸡焉用牛刀”。只是许多人在用时间上,都犯了“杀鸡用牛刀”的毛病。等到杀牛的时候,却发现只剩杀鸡的小刀。

所以当你有一段假期,别急着办小事。

静下心想想,有多少需要“大时间”完成的大事。

先把那些大事完成吧!

先与后

照亮你自己

那非但是看到你要做的事,

而且呈现了你已完成的事、你的成绩

和对未来的计划。

所以,那也是一面镜子,照亮你自己。

我在外面演讲的时候,谈到用时间的方法,常会考大家一个问题。

题目是这样的:

我家住在长岛,距曼哈顿相当远,可是当我拍了幻灯片,都得送到曼哈顿的专业店冲洗(大约要四小时冲好)。每次我进城,除了冲洗,一定顺便逛逛美术馆和书店。这三个地方的距离不远,请问我应该采取下面哪一条路线?

一、先把幻灯片送去冲,而后去买书,再去美术馆,再回去拿冲好的幻灯片。

二、先去美术馆,再去买书,最后去冲洗幻灯片。

三、先把幻灯片送去冲,接着到美术馆,而后去买书,再拿冲好的幻灯片。

四、先去买书,再去冲洗幻灯片,接着去逛美术馆,最后回去拿幻灯片。

答案是什么?

当然是三。因为冲洗幻灯片需要最少四小时,我不能选二,站在那儿苦等;选一也不妥,因为买了书,再去逛美术馆,很不方便,搞不好买的是本大厚书,一路提下来,把手都勒紫了。至于四,非但书重,而且很可能逛完美术馆,幻灯片还没冲好,得等半天。

比较起来,当然是先把幻灯片拿去冲洗,轻轻松松逛美术馆,再去书店买书,最后回到冲洗的地方比较聪明。到时候幻灯片冲好了,如果只有几张,连盒子都不用,往书里一夹,打道回府,不是好极了吗?

当你有许多事要做,又一样也不能省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安排顺序。你会发现顺序不同,能造成极大的差异。

记得我以前在电视公司新闻部工作的时候,每天早上黑板上都写着一条条新闻。譬如九点钟有重要会议和某运动会开幕;十点钟有外宾来访和重要展览揭幕;十一点有抗议游行和重大刑事案件的记者会;十二点有某团体午餐会议和某广场民俗表演……

因为在同一时间常有一堆新闻得采访,所以必须由长官安排路线。

妙的是,当不同长官安排时,常产生很大的差异。聪明的长官可能用三组人,就能应付一天的新闻,而且每组都游刃有余,一点也不赶。

碰上不怎么灵光的长官就不同了,他可能用五组人,连工友小弟都派去“打灯光”,还搞得手忙脚乱。

为什么有这样大的不同?

因为调配的先后——技术高明的长官,能把位置和交通看好,再计算每则新闻要花的时间和堵车的可能性;甚至把播新闻时可能放在前面播还是后面播都考虑进去。据我观察,那特别会安排的长官,总是先花时间一点点算好,再分派工作。至于那个不上路的,则“耍帅”,慌慌张张、毛毛躁躁,没想清楚就下令。

我也记得英国撒切尔夫人做首相时,有人问她日理万机,甚至还常下厨,是怎么办到的。

撒切尔夫人答得很简单:

“我只是准备个小本子,把要做的事写在上面,每完成一件,就划掉一项。

我当时很不以为然,但是后来用同样的方法,却愈来愈觉得有道理——

第一,当每样事都清清楚楚列在眼前的时候,可以像安排新闻路线那样,依照轻重缓急排列。

第二,记忆再好的人也会疏忽,这样一条条列下来,不容易遗漏。

第三,好像入伍服役的人,在床头挂个日历,过一天画一格。当你每完成一件事就删去一条,会有成就感,能鼓舞士气。

第四,那成为一个清楚的工作日志,以后可以随时回头检视。

如今,我更进一步,在记事本上以不同颜色的笔来写——

红色,记文学、绘画的创作。

蓝色,记下创作送去发表的地方。

绿色,表示出版的本数和书名。

黑色,记录日常事务。

当我这样的时候,由于一清二楚,首先不致”一稿两投“闹笑话。其次有个好处,是我可以由那三种色彩的距离,随时检讨自己是不是在某些时段太少创作,又在某些时间太少发表。还有,当红笔和绿笔注记太多的时候,我又得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成为工作狂,应该放慢脚步,出去充电了。

希望你也能准备这么一个记事本。不必开电脑、不必用鼠标,只要伸手就能翻阅,一目了然地看到自己。

对!那非但是看到你要做的事,而且呈现了你已完成的事、你的成绩和对未来的计划。

所以,那也是一面镜子,照亮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