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跨一步,就成功
8936100000007

第7章 谈写作(3)

这下子我又得到个结论——你常常没办法让人一眼就见出文章的功力,如同有些书法家的字,卓然成家,但是如果你只见他几个字,却会觉得很不怎么样。连李白的传世之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若非出自诗仙之手,只怕拿去给一般诗社评选,反而要被列入“打油诗”,被剔出来。

同样的道理,要知道,当你参加中学生作文比赛,或考试写作文时,评分老师在心态上,是以“学生”来对待你。卷子经过弥封,他不知你是何方神圣,于是只能凭那几百个字来给你打成绩。这时候,那些会“掉书袋”、词汇丰富的,当然容易占上风。

举个我最近见到的例子——在台湾,有个女生参加“全民英检”中级的鉴定考试,作文题目是《电影》。

考完,我问她是怎么写的,她说她写“电影有喜剧片、悲剧片、恐怖片……”我就打断她的话问“喜剧、悲剧和恐怖片,英文怎么写”。

那初中生一笑说:“喜剧是comedy,悲剧是tragedy,恐怖片是thriller。”

我一听就说:“我看你一定能过关。”

成绩出来,她果然高分通过。

你猜我为什么那样肯定。答案很简单——因为她最起码表现了“英文生字”的功力。

同样的道理,当老舍那样的大作家,写铺天盖地的白雪,固然可以用“一大块白被单”去形容,给人“直观”和“直指人心”的力量。但是换作你这个中学生写,恐怕就必用些“白皑皑”、“晶莹剔透”、“雨雪霏霏”、“冰封雪冻”的形容,才能讨好。如果你也学老舍,用“白被单”形容,除非碰上“慧眼”,是不可能拿高分的。

做学问很妙,当你初学书画的时候,老师会严格训练你拿笔要“指实掌虚”,而且写错了不能涂改;但是你真去看看,哪位名画家那么拿笔?又有几位书家绝不“回笔”修正?

连打球都如此,记得我初学乒乓球的时候,教练搬出一堆术语和口诀,又常骂我手指太伸进拍子,容易碰到球。可是有一天,我看他借给我的世界大赛光碟,发现里面的高手手指伸得比我长多了,问教练:“为什么他可以,我不可以?”

教练却一笑,说:“有一天,你打得像他这么好,当然可以。”

不知你有没有读过郑板桥的名句“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还有中国画论中说的“大拙便是巧处,大巧更是拙处”。表面看来,“糊涂”和“拙”都是较高的境界,问题是你千万别忘了,那糊涂是由聪明出来的,那拙朴是巧妙之后达到的。

同样的道理,学写作也要由聪明和巧妙开始,你要尽量先充实词汇、多读书、多背古人的佳句,达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含英咀华、文采粲然,再进一步追求返璞归真、妙造自然的境界。

记住!备而不用,毕竟不等于“根本没有”啊!

循序法

写文章与拍电影

而且因为它描写得那么自然、

流利、平顺,

使读的人像看电影,

“一路”被吸引进去。

从小到大,你一定写过不少游记和参观报告吧?

你有没有觉得难写?

你可能觉得难,甚至觉得比一般作文还难。原因是你游完一个风景名胜,参加完一个博物馆或工厂之后,心里留下太多记忆。于是你的心乱了,不知那千头万绪应该从何理起。

如果真这样,我教你个方法,就会简单多了。

写这类文章,首先你要决定观看的角度。

你可以假设自己是神,从天上俯瞰众生,因为你无所不知,所以能很整体地介绍。譬如你写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可以这么说:

闻名世界的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位在曼哈顿中央公园旁边,第五大道和八十二街的位置。在这个一八七○年筹建,而今总面积达十三万平方米的博物馆中,收藏了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远东、近东、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绘画、雕塑、摄影、服饰、家具、乐器等,从远古到近代的艺术品三百多万件……

你好像无所不知,把大都会美术馆从过去到现在,从占地到收藏,一五一十地写出来,让人一看,就对那里有了整体的认识。

只是这种把自己当做神,好像由天上俯瞰的写法比较难。因为你要无所不知,也就是在写之前先得搜集许多资料,先把它们消化了,再很技巧地编织在一块儿。

如果你今天走马观花能观完大都会美术馆,手上什么资料都没有,老师立刻要你写,你怎可能写得好呢?

所以今天我为你介绍的是另一种写法——

你不是“无所不知”的神,你变回平凡人,由“从空中俯瞰”变成由“地上走进去”,那不正是你参观时的情况吗?

你既然走马观花,只是逛了一圈,现在就回想一遍,再走马观花一次吧!于是你可以写:

经过中央公园一片浓郁的树林和草地,远远看到大都会美术馆,还以为那是个白色的宫殿。走上几十级宽广的石阶,进入高大的正厅,看到的是各国的游客、四面的石雕与一大瓶一大瓶的鲜花。我们跟着导游进入埃及部门,看到神秘的木乃伊、石棺和上面千奇百怪的文字。还进入一个有透明屋顶的大厅,在一圈水池的围绕下,中间有个高大的古埃及神殿。我和同学都丢硬币到水池中,许了愿,希望以后还能到此一游……

多轻松!你什么资料也不必有,不是就能写出一篇生动的游记了吗?而且因为你顺着“真实的回忆”写,娓娓道来,有条不紊,哪里还会不知如何下笔呢?

请不要说这样写像记“流水账”,不高明。你要知道,自古以来多少伟大的作家,都是用这样一路走、一路游、一路写的方式,完成不朽的作品。

不信,举两个例子——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你读过了吧!

让我们看看其中第二段(翻成白话):

船轻轻地摇动前进,风飘飘地吹动衣衫。我向行人问路,真恨晨光不够亮。终于看见我家的大门和屋角,我兴奋地往前奔跑。童仆出来欢迎,小孩在门口等候。院子里的小径长了野草,所幸松菊依然茂盛。我牵着孩子进屋,已经有酒盈樽。我一边斟酒小酌,一面高兴地看园中的老树。靠着南窗觉得十分快意,就算地方小倒也安然自足。园中太阳下的树影不断移动,十分有趣;门关着,虽少访客,却别有一种悠然。接着我拿手杖走进园子散步,不时抬头远望。只见云自在地浮出山谷,小鸟飞累了一一回家。夕阳渐渐暗暗沉落,我还抚摸着孤松舍不得进屋……

回头细细想一遍,你是不是几乎可以画个连环图,把那些画面串起来?

太容易了!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呈直线发展——先坐船,再于晨光中赶路、问路,见家门、进门、喝酒,坐下来休息,东看看西看看。而后走进院子遛遛,看天空、白云、飞鸟,接着天暗了……

这段文章不是正好写了陶渊明回家的那一天吗?他没形容路有多远、家在哪里,也没写他家有多大、多少人,甚至写了童仆、稚子,却没写他太太,但是读起来却多么生动啊!

我们再看同样是陶渊明的不朽之作《桃花源记》。

他也用了同样“一路下去”的“单线”写法——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你说,当你一路读来,是不是有个画面,由那渔人往前划船,看到一大片桃花林,见到鲜绿的草地、缤纷的落花。渔人继续往前划,一直到桃花林没了,水也到头了,见到一座山,山脚有个小洞,里头隐隐约约透着光,就下船,从那小洞走了进去。

如果你带了摄像机,甚至能一路拍,都不必停,也不必回去剪辑,就成了。

而且因为它描写得那么自然、流利、平顺,使读的人像看电影,“一路”被吸引进去。

看了这许多,你下次写游记和参观报告,不是也能照样从容落笔、循序渐进,一路娓娓道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