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员工的艺术
8933600000004

第4章 管理员工的原则(3)

十、良性竞争:让业绩站出来说话

一名优秀的主管一定要学会引导员工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常常表现得很激烈,甚至有些偏激。员工之间自己左右不了,而管理者已经跳出了这种竞争的圈子,可以居高临下地引导员工的良性竞争。

所谓良性竞争就是:由羡慕别人的长处、成绩,到敦促自己刻苦努力,学到别人的长处并做出超过别人的成绩。倡导良性竞争,可使全体员工在能力、技术上更上一层楼。

良性竞争对于组织是有益处的,它能促进员工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工作气氛,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如何掌握新技能,如何取得更大的成绩……但也有些人却把对他人的羡慕演变成了阴暗的嫉妒心理,他们想着的是如何给别人脚下使绊,如何诬蔑能人,搞臭他们的名声,如何让同事完不成任务……他们的办法,就是通过拖先进者的后腿,来让大家都扯平,以掩饰自己的无能。

这种行为会导致公司内部的恶性竞争,它会使公司内人心惶惶,员工间相互戒备之心强烈,主管也会被如潮涌来的相互揭发、投诉和抱怨缠得喘不过气来,公司的业绩自然会下降。

主管要注意观察员工的心理变化,在公司内部采取措施防止恶性竞争,积极引导良性竞争。

一般说来,以下几种技巧常被用来引导员工的良性竞争:

(1)主管要创造一套正确的业绩评估机制。要多从实际业绩着眼评价员工的能力,不能根据其他员工的意见或者是主管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员工的业绩。总之,评判的标准要尽量客观,少用主观标准。

(2)主管要在公司内部创造出一套公开的沟通体系。要让大家多接触、多沟通,有话摆在明处讲,有意见当面提。

(3)主管不能鼓励员工搞告密、揭发等小动作。主管不能听信个别人的一面之辞。

(4)主管要坚决惩罚那些为谋私利而不惜攻击同事、破坏公司正常工作的员工,要清除那些害群之马,整个公司才会安宁。

总之,主管是公司的核心和模范,他的所作所为对于公司的风气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管必须从制度上和实践上两方面入手,遏制员工的恶性竞争,积极引导员工进行良性竞争,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将公司的工作越做越好。

十一、启发责任:让员工也有面子

精明的企业管理者,对于那些自尊心很强的员工从来不采取直接的批评方式,而是采取间接的暗示方法来启发员工的责任感。

(1)让员工通过某种成功的显示,来明显提高自己的声誉和地位。

(2)在大家最意想不到的领域里,让某员工去从事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

(3)在公开场合表扬某员工尚未得到大家公认的优点,以此方式来弱化或淡化大家对他的偏见。

(4)对于众人严重非议和责难的某个员工,有意挑选若干名素质较高的同事进行调查,通过事实本身来显示员工的优点。

(5)充分考虑多数人的感情承受力和心理承受力,尽量采用比较温和的发掘手段,一点一滴地、不引人注意地显示他的优点。

(6)对于受到委屈和误解的员工,公开肯定他的突出优点和显著成绩。

(7)员工难以施展才能、显示优点时,领导者不妨给他“换换地方”,帮助他摆脱困境。

(8)对于员工的潜在优点,看到它的成长势头,予以热情鼓励和扶植。

十二、因人而异:啥人须得啥对策

管人活动是管人者、管理对象和环境三者交叉作用与交互影响的过程。管人之道除了随环境变化而变外,还要考虑被管对象这一重要因素,也应该随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日本的片方善治指出:“不了解对象,就不可能发挥领导作用”。管人者要学会利用自己的管理经验,适时改进管理方式,使自己随时适应新的被用者和新的用人情况。不同的管理对象其素质、能力以及相关的情况均有不同,这种管理对象的差别性要求管人者的作风及方式具有可变性,随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

对直接管理的员工——指挥。管理者有对直接领导的员工支配的权力,可以具体安排他们完成某项任务。

对间接管理的员工——指导。管理者在非直接管理的员工面前只适宜以指导的方式出现,对他们的行动给予一些参考性的指点和引导。

对左右助理人员——支派。像协助工作的秘书之类的人员,管理者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不拘形式地支使他们去办一些事。对身边参谋人员——商量。在管理者要求参谋人员出主意、想办法时,只能是以商磋的方式予以进行。

灵活管理还应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管理对象的成熟度结合起来考虑。随着管理对象年龄的增长、技术的提高、社会性的成熟,管理行为也应该按照这样的顺序逐渐变化推进:高工作低关系→高工作高关系或高关系低工作→低工作低关系。这就是说,当管理对象成熟度较低时,管理者可以采取高工作低关系的领导方式,直截了当地给管理对象规定任务,要他们干什么,怎么干。当管理对象的成熟度处于中等水平时,管理者适宜采取高关系高工作或者高关系低工作的领导方式,通过说服教育或参与管理来调动管理对象的工作积极性。当管理对象的成熟度达到较高水平时,管理者只宜采取低工作低关系的领导方式,通过充分授权、民主协商的办法,组织管理对象完成任务,实现目标。

另外,即使是同一管理对象,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要求管理者有不同的领导行为。当工作任务模糊不清,管理对象无所适从的时候,他们希望管理者以高工作的领导作风出现,帮助他们对工作做出明确的规定和安排。处于例行工作或者内容已经明确的工作环境中,管理对象则希望管理者能有低关系的领导作风,使他们得到个人需要的满足。如果工作任务已经明确,管理者还在喋喋不休地发布指示,管理对象就会觉得厌烦,认为是对他们不信任。

十三、用人适己:拐杖好使人不倒

初看起来,适合己意似乎是狭隘的用人观念,但是企业领导坚持适合己意的用人观念,并不是自私自利,或以自我为中心盲目用人,而是根据企业的切身利益和特征,寻找和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用人战略,从中精选出适合企业所需的大量人才。请注意,用人适己并不等于用人以私。所谓“私”,往往是企业领导个人意愿的满足。或者说,所谓用人适己,就是使用人才时,以达到自己的心愿和企业的利益为目的。为了理解用人适己,不妨先剖析一下用人以私的十大现象:

(1)明升暗降,从对手手中巧妙地夺取实权。

(2)以邻为壑,向他人转嫁困难和灾祸。

(3)各个击破,分期分批撤换对手的官职。

(4)声东击西,假意威胁某甲的职位,实则夺取某乙的职位。

(5)混水摸鱼,乘混乱时机扩充自己的势力。

(6)以逸待劳,自己养精蓄锐,待对手疲惫不堪、元气大伤时,再整倒对方。

(7)收买人心,用不正当手段骗取大家的信任。

(8)以怨报德,借助恩人的力量发迹,然后再整倒恩人。

(9)以利诱人,用不正当手段拉拢腐蚀仇人,诱骗他为自己效劳。

(10)为所欲为,不择手段地达到自我欲望的满足。与用人以私相反,“用人适己”考虑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