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家户村属于发达的引黄自流灌溉区域。汉延渠从村东由南而北穿过,形成沟渠纵横、四通八达的灌排系统。村内现有三条大渠,即土渠、大双渠、郭子渠,一条斗渠——宋子渠,支干渠167条,排水系中干沟。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解决了干旱少雨的困扰,使全村百分之百的土地成为旱涝保收田。
一、水资源
水系纳家户水资源以黄河水为主,属汉延渠流域的渠系,还有鹤泉湖的湖水。全村的干渠、支毛渠、支毛沟,纵横整个农田四面八方,这些中小型支渠灌流着本村4100余亩耕地。
降水汛期6月~9月份,降水占全年降水的75%,最大年降水量176.8毫米(2003年),最小年降水量48毫米(1981年)。
地下水全村地下水储存量4169.3万立方米,可利用的地下水32.4万立方米,总补给量1041.5万立方米。
水质全村污染工业项目很少,一般水质都适用灌溉和生活用水,pH值一般在7.1~8.2之间,偏弱碱性,从矿化度和总硬度方面均符合国家二级水标准。
二、灌溉
渠道纳家户村灌溉水源来自黄河,境内干渠有汉延渠,从汉延渠开口3处灌溉着纳家户耕地4100亩,基本形成渠、沟相结合的灌溉形式,以自流灌溉为主与提水灌溉、科学灌溉体系,浇灌着境内0.57万亩的农、林、牧、渔地。
汉延渠。又名汉渠,是宁夏河西灌区最古老的干渠之一。开修于秦代,汉代整修延长,故名汉延渠。汉延渠整治始建于元代,董文用、郭守敬曾修复过此渠,因旧谋新,更立闸堰。明隆庆年间,河西道汪文辉于距渠口6公里之旱坝堡(今青铜峡市小坝镇)建石正闸1座(4孔)。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巡抚黄图安奏请重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水利同知王全臣重修暗洞,并砌以石。雍正九年(1731年)宁夏道钮廷彩,水利同知石礼图领帑大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和民国3年(1914年)曾两次改移渠口,民国17年(1928年)春,水利专员崔桐选,严督修浚,始将多年淤浅之渠道疏浚畅通。民国27年(1938年),宁夏建设厅长李翰园采纳众议,将渠口由陈俊堡之九道沟上移于西河口,到1946年该渠输水量仅42立方米/秒。1960年,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截流后,由河西总干渠唐徕渠头闸分水,从此结束了无坝引水的历史。汉延渠是一条弯道较多的干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裁弯扩整工程,至1985年,境内27处弯段均被裁顺。干渠原长53.5公里,裁顺后缩短15公里。该渠由果子渠口入境,流经原李俊、仁存、望洪、增岗、杨和、胜利、通桥七乡(镇),至长湖村北头号渠出境,境内长38.5公里,过境流量60立方米/秒。汉延渠境内有桥13座、渡槽4座。
渠道砌护。纳家户村的支渠在20世纪70年代前多采用草土,牛毛草筏子木桩作码头、护提,耐久性差。1982年后采用石头、水泥板砌护,90年代后开始采用“U”型3断面砌护,经久耐用,同时实行断面比降,使水流速度快,灌溉时间短,灌溉效果显著。
排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提出了“以排为主,排灌并举”的水利工作指导方针。1968年,全村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开始大搞园田化,对沟、渠、路、林、条田整修,同时兴建排水工程,到1985年先后对辖区的支沟进行全部整治,特别是1998年以来,春秋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主要干沟进行了综合配套治理,建立了长效管理运行机制,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实现机耕条田,沟、渠、路、林地综合配套整治工程,每4条农田中有一条排水农沟,并利用春、秋两季组织劳动力进行清淤,使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彻底改变了沟道淤积严重、地下水位明显回升的局面。
水费征收1981年前,集体经营,按照《水费征收管理办法》实行统收统支,并规定凡是用渠水灌溉地亩,有收益者不分地等级、不分稻旱作物,亩征水利用工1个,每个工日计1.50元,每亩水地(稻地)征收水费0.70元,旱地每亩征收水费0.50元。1983年,遵照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文件规定,河西各干渠实行计量收费,以支渠口测算引水量,在计划内用水每立方米收费1厘,超计划用水加价收费,超出10%~40%的每立方米收水费1.2厘~1.8厘。
1983年以后,农业用水水费进行多次改革,而且逐年上涨。2000年以来,宁夏引黄灌区的农业用水价格进行五次较大的价格调整,纳家户村根据自治区物价局、自治区水利厅的水费上调价格,每亩水量按照旱地供水850立方米和水地(稻地)2200立方米的水量,价格为20元、30元、40元、50元、60元、70元不等。
200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又调整为农业用水计划内每立方米为0.12分,加价为每立方米0.05分。
200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执行和建立农民用水缴费“一卡制”,宁夏物价局、水利厅《关于自流灌区农业供水价格改革与水费计收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水价为每立方米1.95分调整为干渠直开口为1.5分,干渠以下为0.45分。
200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在支渠直开口的水价每立方米为2.2分,干渠为1.7分,干渠以下为0.5分,超定额用水每立方米加价1.2分。
2007年,对农业用水价格调整为每立方米上调到2.45分,其中干渠2.0分,干渠以上0.45分,超额用水每立方米加价1.7分。
生态环境治理先后治理一些湖坑洼地。1967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指引下,进行农田机耕条田化治理,农村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又开发灌区,渠系配套,增加有效灌溉面积0.34万亩。村西八、九两个队原是一个常年缺水的低产队,自1975年,这两个队扩大水浇地700亩。1970年以前,全村平均小麦亩产250公斤,1987年亩产357公斤,1989年后,纳家户村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兴建支斗渠砌护,对沟、渠、路、林进行综合整治,开展大规模的田园风光、植树造林,提高了植树的覆盖率,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灌区渠系配套,灌溉面积增多,粮食产量逐年增长,1984年粮食总产236.6万公斤,1995年增加到303.8万公斤。据1995年调查资料分析,灌溉效益每立方米增值1.95元,纳家户村1995年灌溉用水750万立方米,灌溉效益1426.5万元。
1990年,纳家户村贯彻了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方针,水利工作开始转移到管理上来,在饮水问题上,采取打井改善农民吃水条件。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实现以小流域为小畦灌溉的水、林、田、路综合治理,1984年以来每年建设小农水工程8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0亩,全村林木覆盖率提高39%,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流域内群众人均收入翻一番。
在经营管理中,水利工程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责、权、利相结合,制定承包合同,实行以水养水,征收水费和水资源综合经营。
三、水政
1978年前,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灌溉管理制度》。1985年后,乡人民政府制发《灌溉管理条例》,2001年,纳家户村制定了《关于加强灌溉管理的制度》,要求群众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同时成立村农民用水协会,建立农民用水责任制和责任制考核办法。协会实行以亩定量,配水到口,自上而下,昼夜轮灌,提倡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坚持反对漫灌和洪水淹没路面。保护水利设施,严禁在支渠堤上取土,在沟内打坝,拦网捕鱼,严禁在水渠堤坝砍伐树木,偷挖农田水利管道等,这些措施对保护水利设施和灌溉管理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纳家户村的水利工程管理是从1987年开始起步的,以村建立施工工程队,主要负责渠系质量问题。其具体措施:施工单位本着百年大计,技师第一的原则,严把工程质量关,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质量标准、施工细则、验收规程、安全卫生等规定进行施工。作好工程记录,档案资料管理,总结施工经验。讲究施工方法,防止偷工减料。做好组织管理和安全管理。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写出竣工报告,报请上级组织验收,办理验收交接手续。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措施是“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一规划”,先安排投资小、效益快的工程,实行承包合同制,由国家资助转向乡(镇)村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资助为辅。1990年前,部分工程建设项目由农户集资和生产提留款,实行义务工商品化,不出工交款的办法。
1995年以后,村农田水利小型工程由乡镇水管站技术人员和村、组工程招标,签订工程协议书进行施工,工程竣工后,由乡镇组织相关站所进行实地验收。主要是丈量施工面积、土方量和工程质量,再填写决算工程表。1998年至2009年,共建筑桥、槽、涵、闸、斗口尾水等小农水工程69处,工程资金达31.23万元。
2003年,纳家户村成立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协会为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群众性团体组织。协会设主任1人,常务主任1人,委员12人。经济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协会运行8年来改变了水利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端,扩展了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收费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