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以古丝绸之路为文化象征,以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为主要合作平台,以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纽带,以沿线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支点,以跨国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为动力,以区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为基础,以货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友好往来为保障,以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和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为目标的带状经济合作区。
“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整个亚欧大陆,对于促进亚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广义范畴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始于经济繁荣的东亚经济圈,西边直达经济发达的欧盟经济圈,中间是以中亚为中心的泛中亚经济圈,在如此广袤的地域范围内,交通运输网络承担着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纽带作用。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既要建设以航空、高压电网、信息传输为重点的“空中丝绸之路”,又要建设以客运铁路专线、货运铁路专线、高等级公路为重点的“地面丝绸之路”,还要建设以原油管道、天然气管道、成品油管道为重点的“地下丝绸之路”。通过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丝绸之路经济带”把沿线城市群及中心城市连为一体,亚欧国家共同制定战略规划,加强贸易投资合作,促进货币自由兑换和人民友好往来,可以构成世界上距离最长、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最广的经济一体化大走廊。
54.“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古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
古丝绸之路是汉武帝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连接中亚、欧洲的一条重要通道。古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外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与传播建立了桥梁。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即为中国与西亚各国之间形成一个经济合作区域,大致在古丝绸之路的范围上,涵盖交通、物流、能源、文化、农牧等方面的交流。“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原有的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建立的,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厚的资源也将会成为造福欧亚各国的大事业。
古丝绸之路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不仅仅是一次社会转型,也是中国发展的战略转型。“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古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深入发展,不但以实现中国经济长久增长为目标,也为实现中国强国梦打下重要的基础。
55.“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集向西开放与西部开发为一体的政策综合版。中亚拥有丰富的能源等自然资源,历来是连接欧亚大陆的战略走廊,是我国向西开放的必由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连着充满活力的亚太地区,中间串着资源丰富的中亚地区,西边通往欧洲发达经济体,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强,互利共赢的合作潜力巨大。东南亚是我国战略意义上的南大门,我国与东盟国家文化相通,血脉相亲,是天然的合作伙伴。
2004年9月,国际道路联盟(简称国际路联)高级代表威姆·威斯特惠斯表示,通过各国间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重建“丝绸之路”不仅使古老的东西方联系的纽带焕发生机,而且对促进各国间贸易与文化交流发挥积极作用。在国际路联出台重建“丝绸之路”计划后,不仅得到包括中国、中亚和欧盟一些国家的支持和关注,而且各国大企业、银行等也表现出极高的兴趣。
2007年11月,“2007欧亚经济论坛”以“加强务实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为主题,推动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将打造“新丝绸之路”的计划提上日程。
2011年9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提出了“绕开中国,建立一个由大中东和大中亚经阿富汗、巴基斯坦到印度的‘新丝绸之路’战略”。该“新丝绸之路”是一个以阿富汗作为核心、连接中亚和南亚的国际经济与交通网络。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并于9月7日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郑重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
56.“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包括哪些?
“丝绸之路经济带”横穿整个亚欧大陆,其空间范围可分为核心区、扩展区、辐射区三个层次,按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开展建设工作。
(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是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主要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地域面积3069.92万平方公里。
(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扩展区是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国及观察员国,包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蒙古、白俄罗斯、亚美尼亚、乌克兰、摩尔多瓦等9个国家,这些国家地域面积892.20万平方公里。
(3)“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辐射区包括西亚、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可连通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这些国家(地区)地域面积945.26万平方公里。
57.狭义和广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分别指什么?
基于合作基础和地缘政治等因素,“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核心区和扩展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体和建设重点。狭义丝绸之路经济带所涉及的国家均为上海合作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成员国(或观察员国),各国之间经济互补性强,并且大都属于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发展潜力。在相关国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这两个组织加强合作,可以较为顺利地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广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核心区、扩展区和辐射区,这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目标和理想状态。广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无与伦比的市场规模和发展空间。如果广义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建成,将实现亚欧大陆经济一体化,促进整个世界繁荣发展。
58.“丝绸之路经济带”分为哪三部分,分别包含哪些国家?
一是中亚经济带,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
二是环中亚经济带,涵盖中亚、俄罗斯、南亚和西亚,包括俄罗斯、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土耳其、沙特、伊拉克等以及上述中亚地区。
三是亚欧经济带,涵盖环中亚地区、欧洲和北非,包括欧洲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乌克兰等地区,北非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地区,以及上述环中亚地区。
59.“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哪些战略特征?
“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以下战略特征:
第一,从消极性战略防御到主动性战略进取。自古以来,中国对中亚的政策主要是安全防御,即使汉唐强盛时期,对中亚主动军事出击,其主要目的仍然是战略性防御,即稳疆固边。这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存在巨大差异。“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中国政府主动提出、大力提倡,意在加强与丝绸之路相关国家,尤其是中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强化对非传统安全的防御。
第二,从单一性边疆安全到多维度全面合作。客观上形成古代丝绸之路,主要目的也是出于军事安全和边疆稳定,即以内地安全为核心目标。“丝绸之路经济带”则以经贸发展为主轴,促进投资、贸易、农业、科技以及安全等全方位的交流合作,深化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的合作关系,服务于国家安全总体战略布局。
第三,从内政外交相分离到内政外交一体化。以往中国西北地区发展与中亚政策几乎分离,即中亚政策是外交政策,西部发展是内政问题。即便建国后,区域均衡发展时期工业内迁、西部大开发,也都是出于区域经济均衡、资源能源开发和国防备战安全考虑,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将西部开发与向西开放整合起来,通过向西开放促进西部发展,通过西部开发促进向西开放。
60.“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具有哪三大特征?
“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国际性、综合性三大特征。
第一,从历史性特征来看,古丝绸之路为亚欧国家开展全方位合作提供了历史纽带和文化象征,这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传承历史、关照现在、开启未来,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
第二,从国际性特征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地跨亚欧两大洲,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辐射带动功能显著。
第三,从综合性特征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经济合作为基础,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政治互信、军事交流、文化往来、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合作,具有广泛的包容性。
61.“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现实依据是什么?
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当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和关键是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对处于经济繁荣的欧洲经济圈和亚太经济圈之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中亚和中国西部地区这一“经济凹陷带”而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第一,具有一定的组织化合作基础。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共同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尽管不是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要目标的组织,但在推动成员国之间经济合作方面也发挥着卓有成效的作用,它强调了丝绸之路核心地区共同的利益和安全诉求,促进了成员国合作共识与机制的不断增多和完善,有助于夯实及拓展“丝绸之路”的合作基础。
第二,具有一定的产业合作基础。尽管“中亚—中国西北”这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GDP远远落后于欧洲和东亚发达经济体,但这一带却蕴含着世界上最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古丝绸之路沿线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壮丽自然风光和多民族文化构成的宝贵旅游资源,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第三,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基础。近年来,在联合国“丝绸之路复兴”计划等多种国际计划的引导下,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大了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力度。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经由中亚地区的欧亚大陆桥将不断显示其比欧亚海洋运输成本低、时间短、风险低的优势,并有力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62.“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长远目标有哪些?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长远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最终成为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战略平台。在一定意义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成为“亚欧非经济一体化”概念的代名词。同时,随着美洲经济一体化、跨太平洋经济合作及跨大西洋经济合作的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在东西两个方向加速与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的经济融合,成为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战略平台。
二是成为高度开放型经济合作网络。这种高度开放特征有利于其与包括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在内的世界性经济组织进行有效的协调与对接,并吸引更多的国家融入其经济合作网络。
三是成为多个组织交织、多种合作形式并举的灵活务实的经济合作安排。“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既可在双边层面展开,也可通过多边合作进行,同时不排除美国等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内开展合作的可能性,进而实现同区内外多个合作组织及多种合作形式的融合,形成灵活务实的经济合作安排。
四是成为惠及世界各国的和谐世界建设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尊重区内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主张通过加强政治沟通和战略互信,营造超越传统国际关系模式、文明属性、制度差异、发展差距的新型国家关系,使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国家成为共同发展、共同安全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
五是形成被各国普遍接受的经济高度自由化和便利化的统一制度体系。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合作的不断推进,区内各国将通过制度合作逐步取消阻碍经济交往有效进行的各种人为因素,形成各国普遍接受的、保证生产要素在区内高度自由流动与便利化配置的统一制度体系。
63.“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实现步骤是什么?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以实现中国——中亚——俄罗斯经济一体化、搭建欧亚经济一体化基本框架和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平台为三个阶段性目标,分起步阶段、扩展阶段和完善阶段三大阶段有序推进。
(1)起步阶段:中国——中亚——俄罗斯经济一体化。中亚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中心。同时,中国、中亚五国与俄罗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且具备较为成熟的合作基础。因此,实现中国——中亚——俄罗斯经济一体化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也是确保“丝绸之路经济带”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夯实基础的阶段。
(2)扩展阶段:欧亚经济一体化基本框架。中国——中亚——俄罗斯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将使东亚经济与西亚、南亚及欧盟经济对接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自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进入扩展阶段,目标是实现欧亚经济一体化。这一阶段是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
(3)完善阶段:全球经济一体化战略平台。欧亚经济一体化基本框架的确立,将使全球经济联系的紧密度得到极大提高。自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进入完善阶段,目标是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平台。这一阶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全面实现阶段。
64.“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重点地区有哪些?
(1)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这是与中国西部边界山水相连、陆路相通、民族跨界而居的地区,也是目前与中国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地区,是中国的重要能源和资源供应地,也是中国商品的主要销售市场和投资密集区之一。
(2)西亚的伊朗、伊拉克、约旦、叙利亚、沙特等国。这些国家以能源生产和出口为主,能源经济相对发达,但现在面临如何改变单一经济结构的问题,它们期待通过与中国合作发展其它产业及农业等,这一地区也是中国产品销售的潜在市场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
(3)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以及东欧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等国。这些国家处在欧亚地理交汇地带,经济相对发达也较单一,其国家外交方向选择上更多倾向与欧盟逐渐实现经济一体化,与东亚和西亚的合作现在属于次要和辅助地位,未来有望适当提升东向外交与合作地位,以保障从东西两个方向都能获利。
(4)俄罗斯。俄罗斯作为丝绸之路的局部路经国家,也是这一经济带的组成部分,但俄本身就是独立的地区中心,且与中亚、高加索和西亚有着密切关系,并对其有着特殊影响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必须考虑到俄罗斯因素,应与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和中亚、西亚战略形成自然衔接。
(5)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三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心区域——中亚地区的关系及未来发展,主要取决于阿富汗问题的解决,如果阿富汗保持和平进程,则三国与中亚的经济合作也将提速,相反则可能长期陷入松散甚至若即若离状态,难以深入参与该经济带建设。
(6)从中国国内来看,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使西部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在整个开放格局中,西部地区经过数十年的开发,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及自我发展能力的显著增强,扩大向西开放不仅成为可能,而且也是我国实现全面开放战略的现实选择,必将成为新时期我国整个开放战略的重中之重。
65.“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新时代对古老丝绸之路的复兴计划,契合了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发展诉求,符合区域内各国发展需求和欧亚区域合作的大势。重新激活这条古老的贸易通道,对于沿途国家的经济发展、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扩大对外开放、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乃至世界经济的平衡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最新举措,标志着我国区域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已经走向成熟和平衡。
第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中国与中亚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第三,“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拓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空间,推动西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
第五,“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维护地区稳定。
第六,“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降低国际金融风险。
66.“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
(1)“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全球油气资源探明储量最富集地区,中东是世界石油宝库,俄罗斯、中亚和北非油气资源丰富。
(2)“丝绸之路经济带”油气主产区与全球主要消费区空间不匹配,经济带内油气资源合作潜力大。中东、俄罗斯、北非、中亚是主要油气产区,但自身消费能力有限,油气资源下游深加工技术能力较差,而欧洲、中国、南亚、东南亚为主要消费区,自有产量无法满足本地区要求,但油气资源深加工能力较强,油气资源主产区和消费区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大。
(3)“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全球最重要的煤炭开采和消费区,经济带内贸易需求空间广阔。
(4)“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全球有色金属矿产主产区和消费区,铁矿、铜矿、铝土矿主产区和消费区空间不匹配,经济带内国家之间金属矿产贸易互补性强。
67.“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环境现状如何?
(1)“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然环境现状。“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然环境复杂多变。海拔200米以下的海岸地带占比为31.30%,1000米以下占比77.33%,适合资源和经济的梯度开发与发展;土壤比较贫瘠,沙漠戈壁和荒漠所占比重较大;东西部植被覆盖面积广,经济发达,中间地带土地贫瘠,经济不发达;降水偏少,沿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荒漠化和沙漠化问题非常严重。
(2)“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气环境现状。“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流层中上层大气环流完全受西风带控制;春季沙尘天气非常频繁,北非、欧洲、西亚和中亚的沙尘和污染物春季主要向东亚地区传输;北非是沙尘最重要的源地;东亚、西欧地区是全球硫、氮主要排放源地和沉降区,磷的主要排放源地和沉降区是北非和中东;“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污染物和沙尘跨界传输和复合污染的特征。
68.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的模式和途径是什么?
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首先要重视生态文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模式是:以保护生态空间为基本前提,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重要支撑,以繁荣的生态经济为发展动力,以先进的生态文化为思想指引,以完善的生态制度为重要保障,以高品质的生态人居为直接表现,建设六位一体的丝绸之路生态文明体系。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包括:一是以自然保护区的形式保育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生态空间;二是构建循环经济支撑的丝绸之路生态经济带;三是建立丝绸之路生态环境联合监测预警与应急机制;四是弘扬丝路文化,倡导生态文化核心价值观;五是建设丝绸之路生态文明制度公约;六是建设宜居丝路生态家园。
69.“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面临哪些生态环境约束?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承载能力有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较难把握平衡,一旦出现失衡,很难再生,或者需要花费相对比其他地区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因生态环境变化而废弃的古城在丝绸之路沿线处处可见,众多位于河流下游地段,沙漠腹地,如著名的楼兰古国一夜间消失就是明显的例证。
究其原因,除了自然生态变迁外,更主要的是人为改造自然,引起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形和地貌特征复杂,气候和生态环境多样,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两个方面的权衡:一方面是丝路沿线自然生态的脆弱性限制着区域建设与发展,如一些地区必须保有适度的荒地才能保持生态平衡,水资源缺乏、不适合人居的地方不宜开发等;另一方面是人类的开发活动和抛荒等因素易于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过程。丝绸之路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欧亚大陆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这种区域性功能促进了该地区历史上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兴盛。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开发建设中,对人地关系的相关分析非常重要,需要正确对待人类活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途径。
70.“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实现“五通”面临哪些困难?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它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经贸合作的硬件设施建设,二是人文交流的软环境建设。
目前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就是将不同的次区域运输通道以及不同的运输方式(海、陆、空运输)结合起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区域的无缝连接,防止“通而不畅”,以实现要素、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与此同时,不断降低的交通、通讯成本与技术进步相结合,将使各个国家面临着改变比较优势的风险。也就是说,中国的比较优势必须要结合地区优势,加强国内地区连接程度,发展各省区的特色经济,用高质量的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重塑现代“丝绸”形象,否则国家优势就很可能会被抹杀。
从人文交流软环境建设上来看任务也很艰巨,一是需要加强政府层面交流,克服那些引起贸易成本上升、破坏地区竞争力和区域合作的金融、税收和法律等政策障碍。二是需要民间往来加强民心相通。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离不开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需要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尊重各国传统文化,建立长久友谊。
71.“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受到哪些域外力量的干扰?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必然受到域外力量的影响。在欧洲经济体和亚太经济体之间的狭长过渡地带,一直是地缘政治争夺的焦点地区,也是世界各大力量角逐的热点舞台。
中亚五国历史上是俄国的传统领地,1917年“十月革命”后加盟苏联,成为苏维埃联盟的加盟共和国,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而成为独立的国家。俄罗斯对于这里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中亚各国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政治与安全利益。基于此,俄罗斯对中亚地区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防范着其他国家和各种势力的进入。
作为南亚国家,印度一直以大国姿态出现,试图联合俄罗斯和伊朗,修建一条从南亚途经中亚、高加索、俄罗斯到达欧洲的货运通道(即“南北通道”),该计划2000年提出后一直进展缓慢,2011年后印度趋于积极,表态愿意承担在伊朗境内的铁路与公路建设资金。但是,该计划因要经过巴基斯坦,使建设前景不甚明朗。
对于日本来说,中亚地区一直是其外交的相对盲点。近年来,日本加大了对中亚国家援助的力度。在“日本——中亚计划”中,日本重点援助中亚各国的经济市场化以及铁路、公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许诺帮助中亚各国解决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的问题;同时,日本还利用其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提供贷款,协助阿富汗修建环形公路,帮助巴基斯坦建设高速公路,计划最终建设从中亚地区向南经过阿富汗直至印度洋的交通和能源运输线。
“9·11事件”后,美国高调进入中亚,先后在中亚国家领土上开辟了8个“转运中心”(后勤补给基地)。2011年,美国提出了“新丝绸之路计划”,旨在通过援助中亚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以阿富汗为中间枢纽,以印度为南线关键,通过“能源南下”与“商品北上”,实现中亚、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跨地区贸易。“新丝绸之路计划”的战略定位非常明显,就是通过加强中亚——阿富汗——南亚的经济合作,防止安全形势恶化;加强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希望借印度的力量对伊斯兰世界加以制衡;防止俄罗斯、中国垄断中亚事务。
由此可见,大国之间的角逐和各国基于自身经济和政治及国家安全的考量,是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最大障碍。
72.我国应如何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我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由近及远,政治外交并进,大力强化经贸合作。总的来说,应以区域经济合作为基本路径,在中亚、南亚、西亚和中东欧四大区域推进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贸易、投资、金融合作及贸易投资便利化进程,形成投资与贸易互动发展,逐渐向优惠贸易安排过渡,由次区域经济合作向区域合作的整合发展。在国内应将内陆沿边开放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互为依托,全面推进开放进程。其需要遵循的大体思路是:一是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平台,加强并深化我国与成员国和观察员国的全方位合作。突出投资的引领作用,推动经贸合作全方位发展。二是提升中巴自由贸易安排水平并启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合作机制,使其辐射至南亚地区,推动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贸合作。三是加强与海合会成员国的合作,尽早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全面拓展我国与海合会成员国的经贸合作关系,提升我国与西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水平。四是积极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带动我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全面经贸合作。
73.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的新思路是什么?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涉及多个国家、多个领域和层面的复杂革新、建设、互动、调整过程。作为倡导者,中国需要承担大量的规划、宣传、说服、组织、协调、投资、管理与促进改革与创新的工作。
第一,做好战略研究规划,增进合作共识。理论研究为增强共识奠定基础,规划则是理论与战略付诸实施的抓手,规划先行有助于重大项目实施稳步前进。
第二,制定合理可行的实施策略。应根据丝绸之路沿路地区和国家的实际条件和需求,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提出可以共同接受和参与的具体项目。
第三,借助欧亚联盟、上合组织等集体机制协同推进丝绸之路建设。要注意处理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上合组织等的互动关系。
第四,探索合理可行、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开发投资机制。对丝绸之路涉及的路、港、管、网、关、市场等硬件建设投入,必须坚持有理有利有节、互利共赢的方针,不能意识形态至上,要按照市场规则办事。
第五,共同协商完善各项软件建设,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条不紊推进。要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推动做好软件体系建设,通过与沿路带国家协商调整相关法律、规范、标准、海关、结算、劳务、仲裁、出入境等制度,消除“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各种软障碍和约束。
74.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具体有哪些措施?
第一,政策沟通是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与中亚国家以及周边国家的安全事务对话与合作,有利于营造安全稳定的氛围,也有利于促进中亚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战略互信,改善并提升与中国的关系。
第二,自由贸易区、金融特区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媒体合作是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必要环节。文化是沟通交流的桥梁,媒体作为文化的传播者,积极加强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媒体间形成合作共赢,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倡导网络金融,有利于共同促进沿途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传递正能量,树立中国对外友好合作形象。
第四,建设全方位交通体系是加快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必然之举。这意味着以航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商贸产业、现代物流产业等为代表的临空经济集群化产业发展格局的形成将成为可能。
75.为什么说包容性是开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出发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基本出发点是包容性,是因为推进战略实施的整个过程都处处体现着包容性。
倡议目的突出包容性。“丝绸之路经济带”旨在实现包容性发展,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既让国内沿线民众共享公平参与的机会,又使沿线国家和地区共享发展成果。中方欢迎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主张共享机遇,共享繁荣,实现合作共赢。互联互通有助于防止某一个国家在发展中“掉队”。
总体思路彰显包容性。首先,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注重与各国发展战略和区域合作规划的相互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并非要单方面把中国的战略和国力辐射和投送出去,强行让其他国家和地区适应中国的发展需要,而是要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对接,与其发展愿望契合。其次,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秉持共商、共建和共享原则。
实施方案强调包容性。其一,合作机制上,注重与现有双边和地区合作机制相辅相成,而不是要挑战或替代现有双边和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中方主张,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同时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其二,合作重点上,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本身就体现了包容性。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的潜力和空间需要依靠强化包容性来释放。其三,合作方式上,看重多样化,没有规定严格统一的参与规则,不刻意追求一致性,可高度灵活,富有弹性,是多元开放的合作进程。确定具体合作项目时注意能够照顾双多边利益,强调各方认可,条件成熟一个抓紧启动实施一个。
参与主体体现包容性。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摒弃以意识形态划界的“冷战思维”,不搞国家亲疏远近的“圈子文化”。不同制度、宗教、文明的国家均可共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符合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体现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战略,是中国提倡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伟大实践。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特别是欧亚大陆历来被视为一个地缘战略大棋盘,“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之初,难免会有一些质疑声音。但中国坚持合作共赢战略和包容性外交的态度是真诚的,不寻求排他性利益和势力范围,不会主动挑起冲突。
76.“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型合作模式指的是什么?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传统模式是输出廉价消费品,获取能源矿产资源。这种合作模式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不受对象国的欢迎。如果“丝绸之路经济带”仍以这种思维为指导,那它难有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以新模式取代旧模式不是指停止输出消费品和放弃开发海外矿产资源。中国的消费品仍要输出,能源矿产仍需获得。旧模式改变的途径不是通过减除这一部分内容,而是通过增加新的内容,以新内容的增加来改变合作模式的形式和内涵。
第一,新型合作模式应以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的经济现代化为要义。这是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共同利益的真正契合点。输出廉价商品和获取矿产资源虽在经济上有互补之效,双方都能得到经济上的好处,但在对象国看来,这种模式的实质是把他们作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基地,从根本上说不利于他们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合作。他们真正希望的是改变这种结构,而不是使其深化。而经济现代化为这些国家所愿,这是他们的战略目标,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对这一诉求并作出回应,才会为这些国家真正接受。
第二,新型合作模式特别要求增加科学技术和工业合作的分量。这包括科技合作、向科技领域的投资、提高各产业领域的科技水平、建设新工业项目、改造老工业项目,等等。科技合作不仅符合对象国的利益和需求,它对中国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也都是有利的。从经济上说,它将提升中国经济存在的形式,使中国的存在形式从以商品存在为主进入到实体经济;从政治上说,它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形象,提高中国的政治地位。
77.构筑“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面临怎样的民族、宗教问题?
中国西部地区有12个省、市、自治区,人口近3.8亿,辖区面积约680万平方公里,接壤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等10余个国家,全国1亿多少数民族人口大部分居住在该地区,这里还有20余个跨国居住的少数民族,民族关系纷繁复杂。中国西部各民族大都有宗教信仰,主要有藏传佛教、小乘佛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一些少数民族还有原始宗教信仰。在该地区的民族是“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使得少数民族与信仰宗教的结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错综复杂的态势。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往往紧密地交织在一起产生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包括有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主义等。
一般而言,西部民族宗教地区的变化,都是由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是第一性问题,而民族宗教问题是第二性问题。所以说,西部民族宗教问题不能看成是政治问题,而应归结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社会经济发展使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多种民族宗教建立、共存和部分融合是现代化时期不可避免现象,因为传统农耕时代的特征是统一,而现代化的特征就是分化。那么,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要研究的关键是人的流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改变了宗教活动的时间和形式的单一,西部民族宗教地区的人口如何走进来,又如何走出去,并都能定居下来,成为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另外,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等宗教的共同目标是公平、尊严、普度众生和幸福天堂,而这些都需要以物质文明为基础来实现。因此,大力发展物质文明是解决西部贫穷问题和民族宗教问题的不二选择。
78.上海合作组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框架中有怎样的地位?
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规划。在战略框架上,应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主、多机制并举。在中亚区域内存在多个次区域合作组织,例如独联体、中亚合作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中亚组织区域经济合作机制、欧亚经济共同体、欧亚运输走廊、突厥语国家首脑会议、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等等。上海合作组织是目前中国与中亚地区多边协调机制的唯一平台,经历14年发展,在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已经成为颇具影响力和威望的国际组织。因此,上海合作组织既可以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倚重的平台,又可以为其提供10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所以,在以上海合作组织为最高层次和主体框架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经济一体化促“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
79.“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作用。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道路互联互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已基本形成集公路、铁路、航空、管道为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铁路运输以其运力大、运时短、辐射面广等特点在交通运输中举足轻重。近年来,国内各地积极推动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铁路运输领域的合作。第二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江苏连云港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港,是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国际化铁路交通干线,通过海陆联运方式,加强了东北亚、东南亚与中亚以及欧洲的货物流通。尽管中国与中亚国家在道路互联互通方面已初具规模,但仍然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经贸和人文交流的需要。边境口岸基础设施薄弱,财政投入不足以及中国与中亚国家在道路建设制度方面的不统一,都极大地制约了跨境交通网建设。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着眼于构筑更加完善的交通网络,这条古老的道路才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80.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本载体是什么?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以双边及大小多边合作项目为基本载体。“经济带”不是“经济区”,不是“紧密型一体化合作组织”,而更多的是一种理念、方向,一种务实灵活的经济合作安排。21世纪头10年,中国与丝路经济带范围内的主要国家贸易总额年均增速高达24%。未来如果能在多边合作上取得更多突破,丝绸之路焕发的新春不仅能让中亚国家更快地走向富裕,更会对中国全方位多领域的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形成强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