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探索故事
8927400000035

第35章 动物杀婴之谜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再凶残的动物似乎也不应该去伤害同类幼体。但事实上,偏偏有不少动物却喜欢扼杀同类幼崽。

近几十年来,野外工作取得的资料表明,动物杀婴的死亡率远远高于人类。因此围绕动物杀婴的原因,人类学家、动物学家、社会生物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以美国人类学家多希诺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动物杀婴是因为动物繁殖过多,为了减少对食物的竞争,才出现这种杀婴行为。

支持这种说法的证据有:在种群密度很高的猴子中容易出现杀婴现象;黑鹰会啄死第二只孵出的雏鸟;姬鼠会咬死企图吃奶的病弱幼体。

纽约动物学会的汤姆·斯特鲁萨克等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他们曾在乌干达的基倍勒森林中亲眼观察到三种猴子在未受受惊并目并不拥挤的情况下杀婴。

日本京都大学的动物学家杉山、美国生物人类学家联合会的一些科学家等提出一种生殖优性假说,即优胜劣汰说。

杉山曾长期研究灰长尾叶猴的野外生活。他发现,当一只年轻的雄猴登上首领宝座时,就会杀死几乎所有未断奶的幼猴。

由此,他们认为,这个新首领杀死所有未断奶的幼猴,是为了更快地得到自己的子孙。

因为一般哺乳动物在哺乳期不发情,要想更早地得到自己的后代,只有结束母猴的哺乳期,唯一的办法便是将所有未断奶的幼猴杀死。

这种传递自身基因的本能也是动物在自然选择过程中保留下来的。

通常这种杀婴行为都是由雄性动物在短期内进行的,比如雄鼠与母鼠交配15天后就停止杀婴,大概是为了防止误杀自己的后代。

但这种说法也有其不合理的地方,有些动物如兔、黄麂等,产后即可发情,它们为什么也要杀死幼婴呢?对于雌性动物杀婴以及鸟类、鱼类中的杀婴,生殖优性原则更无法解释。

看来,对动物杀婴现象要想做出圆满解释,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