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探索故事
8927400000010

第10章 海底“浓烟”

1979年3月,美国海洋学家巴勒组织了一些科学家,对墨西哥西面北纬21°的太平洋进行了一次水下考察活动。

当科学家们乘坐的深水潜艇“阿尔文”号慢慢靠近海底时,透过潜艇的舷窗,科学家们看到了好多根六七米高的石柱,其顶口喷发出滚滚浓烟,那情形恰似一根根烟囱。

科学家的好奇心让巴勒及其他人员决定去探个究竟。

“阿尔文”号潜艇向“浓烟”靠近,并将温度探测器伸进了“浓烟”中。一看测试结果,众科学家瞠目结舌——石柱上头的温度竟高达上千摄氏度!

怪异的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经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原来“浓烟”是一种金属热液“喷泉”。当“喷泉”与海水发生反应时,生成铜、铁、锌等硫化物,并沉淀在“烟囱”四周,堆成小丘。

他们还发现,在这些喷口周围,竞生活着许多贝类、蠕虫类和其他动物群落。

巴勒等人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浓厚兴趣。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奥温在研究了从东太平洋海底获取的沉积物和岩样以后,发现在2000~50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铁的含量为现在的5~10倍,钙的含量则为现在的3倍。

为什么沉积物中钙、铁等的含量如此高?

奥温认为这可能与海底喷泉活动的增强有关,当海底喷泉活动增强时,所喷出的物质与海水中的硫酸氢钙发生反应,析出二氧化碳。

已知现在的海底喷泉提供给大气的二氧化碳,占大气中二氧化碳自然来源的14%~22%。

因此,当钙的析出量为现在的3倍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必将大大增加,估计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倍左右。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将会产生明显的温室效应,从而使全球的气温普遍升高,以至极地也出现温暖的气候。

除了科学家在海底“浓烟”中发现的物质外,在海底“浓烟”中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呢?期待着科学家能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