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通史(第七卷)
8926600000033

第33章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28年8月28日,他出生在俄罗斯图拉城附近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里,他的家庭很富有。可是托尔斯泰两岁时母亲就去世了,9岁时他又失去了父亲。16岁进入喀山大学,三年后又转到彼得堡大学,不久退学回到波良纳。

托尔斯泰从小就鄙视家族的财产,厌恶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同情庄园里整日劳累的农奴,深感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他把一切愤懑和不满都发泄到文学的创作活动之中,先后写出了《童年》、《少年》和《青年》的自传性三部曲及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宣扬洗涤自身灵魂、追求“人生的真谛”、主张“博爱”等思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托尔斯泰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了对社会和现实的不满情绪,接二连三地奋笔写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传遍世界的不朽名著。

1869年完成的《战争与和平》共分4卷,约120万字。它以1812年的俄法战争为中心,以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4个豪门贵族的家庭生活为情节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之中,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俄国的许多重大社会历史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生活的许多画面。书中描绘了559个人物,反映了各阶级和各阶层的思想情绪,提出了许多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同时也歌颂了卫国战争中俄罗斯人民的英雄品质和伟大力量。因此说,这又是一部歌颂人民战争的光辉史诗。托尔斯泰用整整6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法国作家福楼拜在读了这部书后曾热情洋溢地赞美托尔斯泰说:“这是莎士比亚!这是莎士比亚!”

在巨著《战争与和平》之后,托尔斯泰从1873年开始用5年时间又创作完成了描写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作品主要是描写两个家庭的发展变化:一个是贵族青年列文与吉蒂小姐的恋爱结婚;另一个是贵族小姐安娜由姑母包办嫁给了官僚卡列宁,但没有爱情,而她又追求爱情幸福,邂逅情人渥伦斯基,后又遭抛弃,最终因悲观失望而卧轨自杀。托尔斯泰通过列文的生活感受和安娜的不幸遭遇,反映了70年代俄国动荡不安的社会面貌。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从政治、经济、宗教、家庭、妇女等各方面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并进行深入地探索。作品还广泛地描写了农奴制改革后的地主、农民、新兴资产者和商人阶层。这部书中的安娜,是一个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人物,她不愿过互相欺骗、没有爱情的家庭生活,为了自己的道德所不容。安娜的悲剧既是对封建贵族社会的暴露和抗议,也反映了俄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作者通过这一悲剧无情地撕破了上层贵族道貌岸然的假面具。这部小说的问世,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又树立了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成为反映那一时代俄罗斯现实生活的一本生动教材。

精力充沛的托尔斯泰在1899年他71岁高龄的时候,又创作出标志着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高成就的伟大作品《复活》。这部书他整整写了11年。

《复活》描写的是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在姑母家过暑假的时候,爱上了女仆卡秋莎·玛丝洛娃。几年后,他又来到姑母家,可是这时他已染上上流社会的恶习,把卡秋莎看成玩物,并占有了她。从此卡秋莎开始了悲惨的遭遇,最后沦为妓女。一次,旅店仆役谋财害命后,嫁罪于卡秋莎,她因而被判处流放。在审判中,担当法官的聂赫留朵夫认出了卡秋莎,良心受到极大的谴责。他决定娶卡秋莎以补救自己的过失,但遭到了拒绝。后来卡秋莎嫁给了一个政治犯,精神上得到“复活”。聂赫留朵夫也走上了另一条道路:把土地分给农民,断绝与上流社会的联系并皈依了基督教。他也同样得到了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托尔斯泰通过卡秋莎的不幸遭遇生动地说明了人民是无辜的,犯罪的是那些贵族老爷,迫害她的是万恶的社会。《复活》对现代一切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都作了最猛烈的批判。

从《战争与和平》的热情颂扬、《安娜·卡列尼娜》的痛苦探索到《复活》的愤怒揭露和猛烈抨击,这3种不同思想风格的作品标志着托尔斯泰世界观演变过程中的3个不同阶段。这3部不朽巨著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俄国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描绘了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图景,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基本矛盾,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力量和弱点。

晚年时,托尔斯泰的思想发生了更大的变化。他不再出席贵族们举办的社交晚会,甚至不愿在家里接待高贵的客人。他的装束完全像个普通农民,并且自命为“1亿农民的律师”。他主张必须消灭土地私有制,但又反对用暴力方法把土地从地主手里剥夺过来。他认为只有要农民们拒绝到地主土地上去劳作,地主就会放弃自己的土地,因为他们无利可图。但是,他的主张得不到任何人的响应,这使他思想上的痛苦越来越深。

托尔斯泰与他妻子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她坚决反对丈夫的观点,不同意他放弃1881年后写的一切作品的版权,也反对他和农民生活在一起。这一切,使托尔斯泰失去了继续在波良纳庄园生活下去的信心。

在他82岁那年10月的一天拂晓前,托尔斯泰乘上一辆四轮轻便马车,离开了自己的庄园。接着,他来到火车站,登上一节拥挤的三等车厢,同车上的工人、农民促膝而谈,询问他们的生活和饥苦。一天后,他到达一个修道院,和他妹妹相处了两天,又不辞而别。谁也不知道他究竟要到哪里去。

秋天的阴霾天气和激动的心情,严重影响了这位83岁老人衰弱的身体。在到达阿斯塔波沃车站的时候,他终于病倒了。车站站长赶紧把他安置在自己家里。医生诊断他患了肺炎。

托尔斯泰是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俄国伟大作家。他突然离家出走和途中患病的消息,一下子传遍了全世界。这个小小的车站,顿时成了俄国和全世界进步人士注目的中心。他的病情越来越恶化了。1910年11月7日,也就是他离家的第11天,这位举世闻名的文学家溘然长逝。

托尔斯泰以毕生的心血书写了俄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极其辉煌灿烂的篇章,为人类创造了丰富而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