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谈到夜阑才散,所有花生食品虽然没有了,然而父亲底话现在还印在我心版上。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3—1941),福建龙溪人,作家、学者。著有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集《缀网劳蛛》、学术论著《中国道教史》等。
8月19日
人生的乐趣
林语堂
我们只有知道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乐趣,才会真正了解这个国家,正如我们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歇下他手头不得不干的事情,开始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情时,他的个性才会显露出来。只有当社会与公务的压力消失,金钱、名誉和野心的刺激离去,精神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荡之时,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内在的人,看到他真正的自我。生活是艰苦的,政治是肮脏的,商业是卑鄙的,因而,通过一个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去判断一个人,通常是不公平的。我发现我们有不少政治上的恶棍在其他方面却是十分可爱的人,许许多多无能而又夸夸其谈的大学校长在家里却是绝顶的好人。同理,我认为玩耍时的中国人要比干正经事情时的中国人可爱得多。中国人在政治上是荒谬的,在社会上是幼稚的,但他们在闲暇时却是最聪明最理智的。他们有着如此之多的闲暇和悠闲的乐趣,这有关他们生活的一章,就是为愿意接近他们并与之共同生活的读者而作的。这里,中国人才是真正的自己,并且发挥得最好,因为只有在生活上他们才会显示出自己最佳的性格——亲切、友好与温和。
既然有了足够的闲暇,中国人有什么不能做呢?他们食蟹、品茗、尝泉、唱戏、放风筝、踢毽子、比草的长势、糊纸盒、猜谜、搓麻将、赌博、典当衣物、煨人参、看斗鸡、逗小孩、浇花、种菜、嫁接果树、下棋、沐浴、闲聊、养鸟、午睡、大吃二喝、猜拳、看手相、谈狐狸精、看戏、敲锣打鼓、吹笛、练书法、嚼鸭肫、腌萝卜、捏胡桃、放鹰、喂鸽子、与裁缝吵架、去朝圣、拜访寺庙、登山、看赛舟、斗牛、服春药、抽鸦片、闲荡街头、看飞机、骂日本人、围观白人、感到纳闷儿、批评政治家、念佛、练深呼吸、举行佛教聚会、请教算命先生、捉蟋蟀、嗑瓜子、赌月饼、办灯会、焚净香、吃面条、射文虎、养瓶花、送礼祝寿、互相磕头、生孩子、睡大觉。
这是因为中国人总是那么亲切、和蔼、活泼、愉快,那么富有情趣,又是那么会玩儿。尽管现代中国受过教育的人们总是脾气很坏,悲观厌世,失去了一切价值观念,但大多数人还是保持着亲切、和蔼、活泼、愉快的性格,少数人还保持着自己的情趣和玩耍的技巧。这也是自然的,因为情趣来自传统。人们被教会欣赏美的事物,不是通过书本,而是通过社会实例,通过在富有高尚情趣的社会里的生活,工业时代人们的精神无论如何是丑陋的,而某些中国人的精神——他们把自己的社会传统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抛弃掉,而疯狂地去追求西方的东西,可自己又不具备西方的传统,他们的精神更为丑陋。在全上海所有富豪人家的园林住宅中,只有一家是真正的中国式园林,却为一个犹太人所拥有。所有的中国人都醉心于什么网球场、几何状的花床、整齐的栅栏,修剪成圆形或圆锥形的树木,以及按英语字母模样栽培的花草。上海不是中国,但上海却是现代中国往何处去的不祥之兆。它在我们嘴里留下了一股又苦又涩的味道,就像中国人用猪油做的西式奶油糕点那样。它刺激了我们的神经,就像中国的乐队在送葬行列中大奏其“前进,基督的士兵们”一样。传统和趣味需要时间来互相适应。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作家。有散文集《翦拂集》、《大荒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朱门》,学术论著《语言学论书》等。
8月20日
雨霖铃
北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因官至屯田员外郎,故称柳屯田,北宋著名词家。
都门帐饮:在京城郊外设帐喝酒饯行。
兰舟:船的美称,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因此得名。
凝噎:因为悲痛而说不出话来。
楚天:古代楚国位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楚天代指南方。
8月21日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皇佑四年(1052年)病逝于徐州,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黯:形容心情阴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惟别而已矣。”
8月22日
甘地自传(节选)
[印度]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我的人生经验让我确信,真理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神灵。如果这些篇章中有哪一页没有向读者揭示实现真理的唯一途径就是“非暴力”这个道理,我的写作就是失败的。读者朋友们应该明白,即使在这方面我的努力没有见到成效,但过错在于我的方式而不在于“非暴力”的原则。尽管我诚挚地竭尽所能地追求着非暴力主义,毕竟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所以我真的很难形容自己于瞬间捕捉到的真理,它的光辉之强烈,实在超过我们日常亲眼所见的太阳的光辉的百万倍,而我抓到的不过只是最微弱的一线光明而已。但我可以肯定地保证,根据我所有的经验,只有完全坚持非暴力主义的人才能看到真理的光辉。
要与无所不在的真理面对面,人们必须爱护这世界所有的生物,一如爱护人们自己。一个有此志向的人就不能对万事万物都等闲视之,这就是我为了追求真理而投身于政治的原因。我可以毫不迟疑地本着最谦逊的精神来说,凡是认为宗教与政治无关的人,其实没有真正理解宗教的意义。
如果没有经过自我净化,是不可能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的;没有经过自我净化,也必然是不可能遵循“非暴力”的原则的;神灵绝不会庇护一个心地不纯洁的人。因此,自我净化必须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净化行为是富有感染力的,个人的纯洁必然会使周围的人也变得纯洁。
然而自我净化的过程是艰难的。要做一个心灵完全纯洁的人,必须绝对舍弃思想、言论和行动中的激情;必须绝对跨越爱憎、是非等二元对立的障碍。我知道尽管自己一直努力地去做,但还不具备那种完全纯洁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他人的赞誉不能感动我,反而令我难过的原因。在我看来,用信仰克服内心微妙的情欲比用武力征服外部纷乱的世界要难得多。自从我回到印度以后,总觉得我的内心一直潜伏着激情,这使我感到惭愧,但是我并未气馁。这些体验支撑着我走到今天,并赋予了我巨大的快乐。我知道前路布满荆棘,我必须把自己降为零,若一个人做不到在同类中甘居末位,就不能获得解脱。非暴力主义就是最大限度的谦让。
8月23日
《幽梦影》四则
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
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
少年人须有老成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之襟怀。
【注释】
幽梦影:《幽梦影》是一本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清代张潮所撰。张潮,字山来,号心斋、仲子,安徽歙县人,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官至翰林院孔目,康熙十年(1671年)侨寓扬州,长与戏剧家孔尚任和文学家陈维崧交好。
8月24日
《幽梦影》三则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能用不难,能记为难。
8月25日
《幽梦影》三则
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凡事不宜刻,若读书则不可不刻;凡事不宜贪,若买书则不可不贪;凡事不宜痴,若行善则不可不痴。
8月26日
有不为斋解
林语堂
有客问有不为斋斋名用意何在,到底何者在所不为之列。这一问,倒给我发深省了。原来士人书斋取名都颇别致。一派是经师派,如“抱经”,“攀经”,“诂经”,“潜研”之类。一派是名士派,所名多有诗意,如“涵芬”,如“庸闲”,如“双梅影”,如“水流云在”,如“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等。一派是纪事的,如“三希”,如“铁琴铜剑”等。又一派是言志的,如“知不足”,“有恒心”,“知未信”;这些都带有点道学气味,而“有不为”恐怕只好归入此派。亦有言志而只用一字表出的,非常古雅,如“藏园”“忆园”“曲园”“寄园”等。这大概是已有园宅阶级,所以大可以洁身自好,与世无争了。虽然这名有时也靠不住,如租界上有村曰“耕读”,贫民窟有里曰“余庆”,野鸡巢有坊曰“贞德”,甚至大马路洋灰三楼上来一个什么“山房”,棋盘街来一个“扫叶”,本不是不可能的事。横竖不过起一个名而已,我们中国人想。
“有不为”是有点道学气,我已说过。看来似乎反康有为,而事实不然。因为世上名称愈相反的,气质愈相近。试将反康与拥康者相比,反康营中曾经拥康者十有其六,而拥康党里曾经反康者,亦十有其八。如贞德坊之野鸡,庆余里之贫民,原来不过也是说说叫得好听而已。所以如孟子所说,有所不为然后可以有为,正可证明物极必反的道理。但是一人总有他所不为的事。朋友这样一问,使我不得不自己检讨一下。当时既不留心,盘查起来,倒也很有意思。我恍惚似已觉得,也许我一生所做过许多的事,须求上帝宽宥,倒是所未做的事,反是我的美德。兹将所想到,拉杂记下如左:
我不曾穿西装革履到提倡国货大会演说,也不曾坐别克汽车,到运动会鼓励赛跑,并且也不曾看得起做这类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