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说话的魅力
8917100000029

第29章 蒙古草原唱首歌

控制说话的速度与音量

为什么许多演说家,他们以前不擅长讲话,甚至有口吃,但是在发愤图强,对着大海不断练习之后,居然成为演说家?

人一紧张焦躁,说话就会快,最好的改进方法是不断告诉自己说慢一点。

如果你平常说话嫌快,你可以一边说,一边在心里告诉自己“放慢一点”。渐渐能控制之后,则告诉自己“我这边快一点,那边慢一点”,使你说话有节奏。

如果你演讲或作报告时总是嫌快,除了可以不断在心里提醒自己,或在演讲稿上面写个大大的“慢”字,还要告诉自己,在每个段落之间多停顿一下。而且你必须知道,在紧张的时候,你以为停顿一秒钟,实际上可能只有半秒。这时候有个控制的好方法,就是当你停顿的时候,用眼睛横扫一下场子,或笑笑(可不是在葬礼上)。这样做,非但能使那停顿的时间够长,而且会给人“空白的充实感”。就是虽然你停下来了,但停得有道理、有情绪,好像你特别停一下,要大家想一想你刚才说的。(那些师父讲经,不都这样吗?)小心音响出问题现在再谈谈音量。

我虽然再三强调,不可以用过大的声音说话,但也提到“不可过小”。因为如果声音太小,让人听不清,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音量的大小得看场合。在人声嘈杂的地方,即使面对面,甚至贴着耳朵,都得大声喊;在万籁俱寂的环境,即使“咬耳朵”,都可能嫌大声。

当你演讲或作报告的时候,一定要先衡量场子里的情况和设备。

如果音响器材不够敏锐,会使你不得不大声喊。你甚至得衡量自己的体力,把原来计划好的演讲缩短,免得到后来喊哑了嗓子。即使是音响效果好的地方,为了慎重,你也最好先试试音,而且要求负责控制音响的人一定在场。否则很可能出现尴尬的情况——你明明在最好的场地演讲,却因为事先音响音量调得太低,控制人员又跑掉了,没办法调整,造成整场演讲或会议,大家都得拉着嗓子喊。

人数不同,语气不同

还有一点,是讲大场子和小场子,你不但得用不同的音量,而且得用不同的口气。

举个例子,今天你到了有两千个座位的大会堂,但是只来了二百人,你除了请这二百人尽量往前面坐,是不是也得改变语气?

两千人是大演讲,二百人是小演讲,二十人就成了谈话会。你怎能用对两千人演讲的语气来对眼前的二十人说呢?只怕当你那么做的时候,仅有的二十人也要走了。因为你表现得太夸张,失去了亲和力,令人受不了。

腾格尔不会出在苏州“声音”绝对跟环境相关。

为什么蒙古族歌手、山区少数民族和陕北同胞的歌声硬是不一样?

你只要设想自己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高歌,走在树林间对着山谷对面的姑娘唱情歌,再想想,你在见不到几棵树的黄土大地,望着远处的黄河引吭就行了。

蒙古草原的歌声当然雄浑,西南少数民族的歌声当然高亢,陕北黄土高原的歌声当然粗犷。

这些人的声音,当然与城市人的不一样。

为什么有人对着大海练演讲?

现在你就知道,为什么许多演说家,他们以前不擅长讲话,甚至有口吃,但是在发愤图强,对着大海不断练习之后,居然成为演说家?

因为大海会吃掉声音,当他对着那空旷的地方演讲时,甚至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自然能把气练足,把声音练大。

虽然现在的音响效果好了,你还是可以用环境来训练演讲的“音量”和“气势”。

举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我教学生演讲时,坐在他前面不远的地方,如果觉得学生的音量不足,叫他加强,一次两次,还是不够。你猜,我用什么方法改正他?我会走到屋子的角落,离学生远远的。如果是在礼堂里训练,我甚至会坐到观众席的最后一排。人很妙,每次我一坐远,大概怕我听不见,学生的音量自然就会加大,而且不只是声音变大,那“气”也自然加强。了解了这一点,如果你训练孩子演讲,可以坐到远远的角落里听。如果你训练自己,则可以请父母或“另一半”到远处听。但记住,听的人不能离开视线,如果他出了房间,你看不见他,效果就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