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说话的魅力
8917100000024

第24章 怎样避免气息和速度失控?

讲话没有快慢变化,每个字距离都一样的人,非但句子不清楚,还容易有催眠的效果,给人喋喋不休的感觉。

我曾提到因为主持“全民自强晚会”反响不错,于是被请去主持一个益智节目《分秒必争》。

“分秒必争”,顾名思义,是个要掌握每分每秒的竞赛节目。先由参加者摁按钮,看那灯光落在“分”“秒”“必”“争”哪个箱子上。接着由主持人从箱子里取出题目,以飞快的速度说出来,并由摁按钮的那一队立刻作答,只要三秒钟内没答出来,就换边,由另一队抢答。

据说我念题目的速度是以前电视节目中少有的,大概也因为节目精彩,达到十三家广告满档的盛况。

说话快不等于气急

但是,当我转到新闻部当主播,就麻烦了!才播不久,就有观众写信来骂,写的人显然挺有学问,所以用词典雅,说我播新闻太快,又是在晚上吃饭的时候,令他听了“有碍胃纳”。

为了这个,我作了不少“民意调查”,果然,连我太太都觉得我播得太快,给人“气急”的感觉。

但是,当我调出录像带,一遍一遍看,再试不同方法之后,我播报的速度一点也没变慢,大家却不再觉得气急,甚至感觉十分从容了。

口若悬河要约束

我居然是在登山时有了领悟——相信你一定见过,在很陡的山坡上,如果有水沟,那沟不是直直一条由山顶直通山脚,而会每隔一段,就有个水槽或小池子,由那小池子另一边“开口”,再接上水沟,往山下去。如果山坡很长,中间可以有上百个小池子。

起初我看到那些小池子,猜想一定是给登山人取水用的,但取水何必花那么多钱,建那么多小池子?一条直直的,多快!多方便!

直到有一天,我看见一条直直的水沟,才恍然大悟。

那天我坐车,经过一处山路,十分湿滑。心想:别处都干干的,为什么这里特别湿,多危险!

细看,才发现因为山上有条沟,水直直沿着山路往下流。水很急,坡又陡,于是激起好多水花,变得有点像是小瀑布般。水沟已经约束不住,使急流溅到路上。

于是令我想起那些小水池。假使每隔一段,先让沟里的水进入水池,减缓水的冲力,再流向下一段山沟,就能控制了。

在快之间加一些慢

说话速度太快的时候会“吃螺蛳”、打结,不也一样吗?当你的嘴赶不上你的心时,就好像直直的水沟,管不住急流。

最简单的改进方法,是每隔一段,建个小水池,每隔一段“快的话”,就接几个“慢的字”!

在一整句话中,把某些字放慢,有许多好处:第一,你本来就应该把专有名词,或听众不熟悉的字,譬如特殊的人名、地名、国名和制度名称说慢一点,使听的人能够有时间听清楚、搞懂。

而且,当你特别放慢的时候,能引起听众注意,就好像写文章的时候,使用引号,有加强的效果。

小心尼亚加拉大瀑布

第二,那些专有名词,既然是别人不熟悉的,也可能是你不习惯的,如果你念得太快,容易出错,放慢则能避免。譬如“美国华盛顿的波托马克河”,你念得快,“波托马克”很可能“吃螺蛳”,这时你可以把大家熟悉的“美国华盛顿”念快一点,到了“波托马克河”,则念慢一点。

又譬如一些国名、城市名,像“危地马拉”“委内瑞拉”“布宜诺斯艾利斯”“美索不达米亚”,都有些拗口。尤其是美加交界处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我不知听过多少人说到这儿就出问题。

但是,只要放慢一点点,就可以轻松过关。

碰上拗口的句子怎么办?

第三,有些句子,“天生”就不容易念。譬如“回国参加这次国民大会开会的加拿大国大代表”,今天你是新闻主播,碰上记者写这种奇怪的句子,除了认倒霉,只好把速度放慢。

又譬如“前来访问的沙特阿拉伯王国国务大臣瓦拉希里”,这稿子写得一点都没错,因为“沙特”的全名确实是“沙特阿拉伯王国”,那“瓦拉希里”的官衔也确实是“国务大臣”。

遇上这句子,你只好一边以快速念“前来访问的”,一边早早在心里准备下面的“沙特阿拉伯王国”。

而且小心,你得一次念清楚!如果你念完“沙特阿拉伯”,才发现下面还有“王国”两个字,再补上,就让人有“沙特阿拉伯亡国”的感觉了。

怎样“绕口令”?

还有一些句子,虽然不是“绕口令”,却说起来十足像绕口令。譬如在我的《在生命中追寻的爱》演讲里,有一句:“虽然他们的爱没有玫瑰花瓣般芬芳……”

我有好几次都没讲好,直到特别放慢,才说得清楚。(你不妨也试试。)疾得流利,徐得有力。

第四,某些字放慢速度,因为显得你考虑到听众,会给人特别亲切的感觉;又因为那慢,使你能够喘口气,不致气急。

同时,如果你从从容容,慢慢讲,那“慢”就表现出从容不迫的神采。

记住!讲话如果没有快慢变化,非但句子不清楚,还容易有催眠的效果,给人喋喋不休的感觉。相反,当你有疾有徐,而且疾得流利,徐得有力,在不重要的地方轻松带过,在重要的地方又能特别强调,则能给人顿挫分明、思路清晰的权威感。

现在就试试吧!随便找一段文章,或抓份报纸,念念看!说不定才练习几次,你以后作业务报告,或上课被老师叫起来读书时,就能令人刮目相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