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说话的魅力
8917100000021

第21章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道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些故事都是怎么来的?都是那些会在“老虎”面前说话的聪明人编的啊!

有位美国牧师对我说,他每个礼拜天都累死了,因为不但早上讲一场道,下午还得赶到另一个教会再讲一场。

我问他,不是讲一样的东西吗?他说,没错!可是因为两个地区的人不一样,同样的题目得用不同的讲法,搞混就麻烦了。譬如有一回,他早上在贫民区的教会讲到他的小孩跟他说“人是猴子变的,不是上帝造的”,他就对儿子说:“好哇!以后你可以找猴子去要零花钱。”下面的教友立刻笑了,觉得他真会说话。可是当他下午到另一个教区,讲同样的东西,散会之后却有好多教友过去说他比喻得不妥当、太幼稚,应该谈“上帝设计论”,才有道理,也才能服人。

有位政治家(也称得上政客)对我也作过同样的抱怨,说他怎么说话都有人不满意。同样一段即兴的演讲,电视播出来,有人赞美他真机智、真聪明,居然能有那样幽默的反应;另外一批人却把他骂死,说他是引喻失义、口不择言、幼稚可笑,丢尽了大家的脸。

《读者文摘》为什么能畅销全球?

有个出版社的主编对我说:“一本书的畅销与否很难说,可能靠宣传,也可能靠运气。但是有一种书,翻两页就知道不会畅销,就是那些用复杂的文法和艰深词句的作品。”他强调,“学问好的读者毕竟是少数,多半的读者是普通大众。你去看看美国的《读者文摘》,为什么在全世界都畅销?很简单,他们摘取长篇大论的文章,让它变得好读,而且不信你算算《读者文摘》用的字,一共才多少?他们都用人人能懂的字,加上内容精彩,当然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也当然容易畅销。”

马屁不要拍在马腿上我也有个亲历的惨痛经验。

我在电视台当记者的时候,有一天赴某纪念馆馆长的邀宴。那纪念馆原来已经破旧不堪,自从新馆长上任,大力整顿,居然全面改观。

我在席间特别为此捧了馆长一下,一边敬酒一边说:“你来了××馆,真是‘生死人而肉白骨’。”这句话是我在小学课本里学的,意思是起死回生,“使死人能活过来,白骨重新长出肉”。哪晓得事后馆长居然对别的记者抱怨我,为什么把他形容得那么不堪!

我问那记者朋友有没有帮我解说“生死人而肉白骨”的意思。记者朋友笑道:“我不好意思说,因为馆长连那么简单的东西都听不懂,说了,只怕他无地自容。”

选择最好的陈述方法

我举以上这些例子,就是要再一次强调:希望说话动人,先得看看听众是谁,他的教育水平如何,甚至他的政治立场怎样。你不能对知识程度差的听众讲谠言宏论,也不宜对高知分子举太庸俗的例子。你在不确定对方听得懂的情况下,甚至不能使用太少见的成语和形容词。

所以,一个说话人或演说者,最好先私下了解到场听众的背景,再决定说话的方式。

碰上各类人都有的大场面或现场有转播的情况,应该学《读者文摘》,把最精彩的用最简单的方式说出来。

你要透过听众懂的东西去推销他们不懂的东西,不能用他们不懂的东西去推销,否则他们更不懂。

碰到一些有敌意的听众,你不能直说,而要旁敲侧击,譬如说个故事,用那个故事来暗示。看对方似乎接受了,再进一步说服他。

你数数!历史上许多名臣、名士、名嘴、策士,管他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列子、韩非子,不是个个都懂得怎么在“老虎”面前说道理吗?

你想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些故事都是怎么来的?

都是那些会在“老虎”面前说话的聪明人编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