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货币论(全两册)
8915600000056

第56章 收入储蓄与投资的定义 (2)

读者会发现,这里净收入的定义,与马歇尔的所得定义十分接近。马歇尔引用收入税司(income tax commissioners)所用的惯例,大致说来,只要是该司根据历来经验认为是收入的,马歇尔也认为是收入;因为该司在这个方面所作的决定,可以说是对于通常所谓净收入是什么的问题,这是经过审慎广泛的调查之后所作的判断。我提出的所谓净收入,又相当于彼谷教授最近所谓国民所得之货币价值。

尽管这样,净收入依据一个模棱两可的标准,各家对这个标准的解释又不一致,因而最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哈耶克(Hayek)教授曾说过,一个资本物的所有者,也许设法维持他的投资收入不发生改变,所以如果有什么原因,使得他的投资收入有降低的趋势,那他一定先提出一笔款项,抵消这种趋势,剩余收入,他才觉得可以任意用于消费。我怀疑有无这个标准,在理论上也无可厚非。哈耶克教授由此推论,储蓄和投资这两个概念也因此变得含混。如果他指的是净储蓄和净投资,那么他是对的。但与就业量有关的,是储蓄和投资,这两个概念并无不清之处,并且像下节所述那样可以有客观的定义。净收入只跟消费的决定有关,并且同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也不容易划清界线。同目前生产决策相关的,是收入本身。因此忽视收入这个概念,像以往那样,而把所有重点都放在净收入这个概念上,其实是错误的。以上对收入所下的定义,我们竭力设法与通常的用法相一致。

我必须提醒读者的是,我在以往的作品中所谓的收入,意义很特殊。之所以特殊,其原因是因为当我对总收入中雇主收入部分下定义时,既没有采用雇主目前生产活动的实际利润——不论是毛利或者净利,又没有采取他们在决定从事目前生产活动时的预期利润,而采取了一种可谓正常的或均衡的利润。现在回想起来,假如生产规模可以改变,那么所谓的正常或均衡利润的意义,也没有充分规定。按照我以往的作品中所下的定义,储蓄超过投资的数量,便是正常利润超过实际利润的数量。我担心如此使用这些名词,已经引起许多混淆,因为有很多结论(特别是有关储蓄与投资差额的结论),只有当我把所用的名词按我的特殊意义来解释才能成立;但一般人没有明白这一点,往往引用我的结论,误以为我所用的名词的意义也就是平常人们所熟悉的意义。因为这个原因,又因为现在我已经不用我以前所用名词来正确表达我的思想,所以我决定从此弃之不用。对于那些已经引起的许多混乱,我觉得十分抱歉。

Ⅱ 储蓄和投资

在用法非常有分歧的名词当中,有一点倒是大家都同意的。据我所知,大家都同意,所谓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开支。因而,假设对于储蓄的意义还有疑问之处,那么原因不外二个,即或对于收入或对于消费的意义,还有疑问。“收入”一词,我们在上面已经下过定义。一个时期的消费支出,一定与该期卖给消费者的货品价值相等。那么问题是,什么是消费购买者?任何划分消费购买者与投资购买者的界线,只要是同一的,都同样可用,但一经选定,就应当始终遵守。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购买汽车视为消费购买,把购买住宅视为投资购买,常常有人讲论此类问题,我也没有多少意见可以补充。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要视我们以怎样的界线来划分雇主与消费者。假设我们已经规定A1为一个雇主从另一个雇主手中所购得货物的价值,那么我们暗中已经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所以,消费支出可以毫不含混地规定为Σ(A-A1),其中ΣA是一个时期中的总售价,ΣA1是该时期中雇主和雇主之间互相卖买的总值。下面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省去Σ号,用A代表所有的总售价,A1代表雇主和雇主之间互相卖买的总值,U则代表全体雇主的总使用者成本。

收入与消费的意义既已规定,储蓄又为收入和消费的差,所以储蓄的意义也随之固定。因为收入等于A-U,消费等于A-A1,所以储蓄等于A1-U-V。

由收入的定义,又可以得到本期投资的定义。所谓本期投资,一定等于本期生产活动资本设备在本期中的价值增加(addition to the value of the equipment),这显然等于我所说的储蓄,因为储蓄是一期的收入中没用作消费的部分。前文说过,在一期当中,由于生产活动的结果,雇主售得货款A,但为了生产并出售A,其原有的资本设备蒙受了损失U,(U-A1)便是资本设备的价值损失(value-loss)。(U-A1)的负数,即A1-U,是资本设备的价值增加即投资。换句话说,在同一时期中,用作消费的产物,其价值为A-A1,A-U与A-A1的差,即A1-U,是资本设备由于本期生产活动而得的价值增加,即投资。同理,如果资本设备的价值的净增加不计资本账目上意外的得失,而只计算正常的净增加,并且不是因为使用而引起的资本损耗,那么A1-U-V则是本期的净投资。

因此,尽管储蓄量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总结果,投资量是雇主投资行为的总结果,但是两者必然相等,因为两者都等于收入减去消费。而且这个结论的由来,并不在于收入的定义有什么奇特,或者有什么奥妙。大家只要同意:收入等于本期产品的价值,本期投资等于本期产品中没有用作消费的那一部分产品的价值,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只要大家同意这些既同常识不悖,又跟传统相符的用法,那么投资便与储蓄自然相等。总之,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所以,储蓄=投资

所以任何一组定义,只要满足上述条件,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只有否认上述条件中一个或另一个是真实时,结论才会有所不同。

储蓄和投资之所以相等,是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或生产者和资本设备购置者之间的交易,具有双重性质。前面讲过,生产者的产品售价减去使用者成本称为收入;但整个产品不售于消费者,便售于其他雇主;每个雇主的本期投资,又等于他从其他雇主手中所购的设备,减去他自己的使用者成本。因此,就社会总量来说,我们所谓储蓄的收入超过消费的部分,不能不等同于投资的资本设备价值所增益的部分。至于净储蓄和纯投资的关系,也是这样。实际上,储蓄是一个余数。投资决策和消费决策决定了收入。假使投资决策得以实现,那么或者消费减少,或者收入增大,两者必居其一。所以投资行为本身,必定使得这个储蓄余额按同样数量增加。

当然,人们对于投资多少所作的决定,可能过于不正常,以致无法产生一个均衡价格,来按照这个价格进行交易。在此情形下,产品既然不再有一个固定的市场价格,并且价格又在零与无穷大之间找不到一个静止处,所以我们所用的名词也不再适用。经验告诉我们,事实上并非如此。社会上存在着各种心理反应习惯,可以使得均衡实现,使卖买的数量相等。产品有一个固定的市场价值,是货币收入有一个具体价值的必要条件,同时又是使储蓄者决定储蓄的总数,与投资者决定投资的总数两者相等的充分条件。

要在这件事上思路清晰,恐怕最好从决定是不是消费着想,而不从决定是不是储蓄着想,因为决定是不是消费,或决定是不是投资,的确在个人的控制范围之内。总收入和总储蓄,都是人们自由选择的结果,也就是选择是否消费和是否投资的结果,两者都不能离开决定消费和决定投资而去接受另一组决策的支配。根据这个原则,我们以后用消费倾向这个概念来代替储蓄倾向。

附录:论使用者成本

使用者成本在古典价值论上的重要性,我想一直被人们所忽略。有关使用者成本,还有许多话可说,但恐怕与这里所说的不适宜或不太相关。但作为题外话,在这个附录中我们打算对使用者成本,作进一步的探讨。

按照定义,雇主的使用者成本是:

A1+(G'-B')-G

其中A1代表该雇主购自其他雇主的货物价值,G代表其资本设备在一期终了时的实际价值。如果雇主不使用这个资本设备,反倒支出一笔最适度的维持改良费B',那么该资本设备在期终时可能有的价值,可以用G'表示。G-(G'-B')是雇主的资本设备在超过其由上一期转移下来的净价值之外所增加的价值,这便是在本期中雇主对其资本设备的投资,可以写作I。所以销售量A的使用者成本U,等于A1-I,其中A1是该雇主购自其他雇主的货物,I是他在本期中对资本设备所投资的成本。

稍微想一想便会明白下面这个常识:一雇主购自其他雇主的货物,一部分变成本期中对自己资本设备的投资;剩下的部分,代表了他因为出售产量A,在生产因素的开支之外所遭受的损失。如果读者想将本处所讲的内容,以其他方式加以表达,那么他就会明白这里所用的表达法的好处,在于可以避免许多无法解决的、并且是不必要的会计问题。我想,没有其他方法可以毫不含混地分析目前的收益。假如行业都集中在一个人手中,或雇主并没有从其他雇主手中购买任何货物,那么A1等于零,使用者成本就等于因使用该设备而产生的本期负投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分析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即我们从不需要划分因素成本,什么应该归产品负担而出售给他人,什么应该归设备负担而是留给己用,而可以把一个企业,无论该企业的综合程度怎样提供的就业量,看成是由一个通盘的决策来决定。事实上也是这样,因为在目前生产与整个生产之间,常常有连锁关系的存在。

使用者成本这个概念,又可以让我们对一个企业产物的短期供给价格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因为短期供给价格,是边际因素成本和边际使用者成本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