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八十六章:纺织工业
在楚大疆血战沙场,为帝国开辟西方航线和市场的同时。
常德的镇国将军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现有的地盘,强化对领地内民众的控制力。
楚毅把之后数年在经济上的重点放在了纺织业上,并不是楚家军没有纺织业,而是随着新型纺织机发明和初级蒸汽机的出现,楚家军已经拥有了完善的纺织工业体系。
于是,楚毅号召领地内的老百姓除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耕之外,要求家家户户的女眷大力发展养蚕业,为了激起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将以高于市场价一成的价格收购老百姓手里的生丝,并且在楚娘和众多女眷的带领下一座座女子工坊建立了起来。
当然,楚毅更是鼓励民间的老百姓组成大小规模不等的纺织作坊,而生产出来的丝绸布匹同样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统一收购。
湖广如今的人口众多,但是大多都从事工业和农业生产,只有少量的家庭主妇从事养蚕纺织。
不过在岭南和安南就不同了,这些地区地区从事农耕的老百姓占九成,闲暇时间较长,因此得知楚毅的这项政策后,纷纷群起响应。
忙时农耕,闲时养蚕纺丝,这给老百姓带来的安定的生活的同时,也给了他们丰厚的回报。将军府采购生丝或者成品丝绸布匹,这是一种保障,老百姓对这种保障性政策显然一百二十分的赞成和拥护,因为这样就给了他们固定的收入,相当于铁饭碗了。
巨大的劳动积极性,带动了纺织工业的快速增长,丝织品的种类也日趋齐全,花色繁多,不仅传统的纱、绢、绫、罗、绸、缎、锦、绮、绒等各类丝织品应有尽有,而且每类又有许多不同的花色品种。
大明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绫罗绸缎,将军府都会大批量采购,采购回来后,号召辖区内各地的织女学习,很快就完成了模仿。
原本东南各地的特色纺织产品,如今都能够在镇国将军府治下地区仿造的出来,这也意味着楚家军即将和东南权贵们在丝绸生意上血战一场。
作为经济学学生,楚毅深知出口初级产品利润空间太低,很多大明的生丝和绫罗绸缎等都是以原料和布匹形式出口到国外,到了国外后,外国商人则做成衣服高价格出售,赚取的利润庞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增加各大商会的利润,楚毅要求各大工坊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办法就是从对外贸易的时候,在产品受众的诸国进行市场调研,看看外国人喜欢如何穿衣服,然后拿回样本来自己仿做。
这样一来,出口的丝织品就从最初的原料出口,变成了成品出口。价格和利润空间翻了数倍。
将军府组成了数量和体量都极其庞大的丝织品工厂,将从事纺织行业的老百姓集合到一起工作,于是楚家军的纺织工业体系开始建立,纺织行业是近代工业的基础,也是工业革命最初崛起的标志。
楚毅心中明白,明朝末年,大明帝国其实已经拥有相当程度上的资本主义萌芽,如果没有满清入关的话,那么大明很大可能也会自己将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如今全世界资本主义已经萌芽,荷兰已经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英国也开始了革命的道路。
楚毅自然不喜欢西方世界的资本主义,但也难以接受大明现如今封建落后的社会制度,更不喜欢被满清占据,变成奴隶社会,因此楚毅还是决定帮助大明帝国走上资本主义帝国时代,然后再想办法走一条华夏风格的道路。
工业革命必须要前进,但是楚毅不会像英国人那样进行圈地运动来血腥的逼迫社会结构变迁,大明巨大的体量和周边藩属国都可以是楚家军的试验场,而且楚毅有更好的办法,甚至可以借鉴像法国和荷兰那样走温顺的工业革命道路。
而工业革命道路发展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对纺织业的工业化改革,这是最简单的,也是最直接的。
工业革命体现在对机器的使用,于是楚毅就对纺织行业的纺织机进行了改革。
楚毅在五年前就曾经悬赏两千两白银,对改进纺织工具的人进行奖励,这无形当中从纺织行业中派生出来的一类人,他们专门靠着发明纺织车来赚钱谋生。
后来楚家军专门成立了常德学府和镇国将军府科技部,再一次让纺织机的性能得到了巨大的跃升。
将军府统一采购半成品生丝和成品丝绸,起初受限于人数和生产力水平,数量不大,但是随着老百姓的认可,这个数字将会越来越庞大。
在东南权贵每日忧心忡忡接下来要进行的一场商业血战的时候,楚毅却毫不担忧东南的反映。
因为很显然,国内的市场吃不下工业化之后的产品产量,这些东西是不是卖给国内的,因为即无利可图还会破坏国内的市场环境。
将军府的商会会把生丝和丝绸都将运往广州和天竺,再经过各国商人转手到欧洲和非洲,产生巨额利润。
然而,贸易必须是双向的才能长期发展下去。一味的入超将会导致国内物价飞涨和老百姓越来越贫穷,必须相应的进口外国货物,平衡贸易顺差才可以。
大明的越来越贫穷,主要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好贸易顺差问题,大明每年出口无数货物,这无疑赚取了国外大批的金银。
然而金银流入大明之后,便不再流出,使得大明不断的流出民生物资,商人们并不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金银花出去,这就导致大明国内物资越来越匮乏,加上白银流入产生货币贬值,使得国内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相反,欧洲西班牙、葡萄牙等帝国的白银却是白捡来的,因为这些白银都是通过殖民掠夺来的,他们并不心疼,疯狂的花销,白银的大规模掠夺,就导致了白银作为货币的产量远远的高于同时期的物资生产。
大明人向来喜欢收藏金银,白银流入大明之后,很难流出,甚至国内流通都困难。白银无法作为货币单位来流通,那么随着大明国内的物资不断的外流,而白银又被官宦巨商把持,无法流入老百姓手里。
朝廷开支使用白银,那么收税就要用白银,老百姓没有白银却要折成白银缴税,官员还要从中抽取火耗,导致白银价格飞涨,于是把持白银的官员和巨商更加变本加厉的把持白银,导致大明的金融陷入了死循环当中。
楚毅深知这种死循环经济的坏处,于是他采取的则是贸易顺差的策略,楚毅通过将军府采购老百姓手里的生丝,然后拿到国外高价出售,获得的巨额白银不再全部运回,而是将其中半数折合成外国的货物运回来,由于大明对西方的奢侈品不怎么感兴趣,因此进口回国的货物都是有针对性的,例如香料、宝石、女奴、汗血马等奢侈品卖给官宦世家,比例不大,最大的是采购回来战马、粮食等重要商品。
这样一来,将军府将白银支付给老百姓,老百姓再用白银来购买将军府的货物,白银成功的流通了起来。
有买有卖,不但辽东都督府辖区内的经济活了,而且外国商人不是一味的贸易逆差,也把货物卖给了大明,这样双方之间的贸易摩擦也缓和了,欧洲商人已经再一次聚集在了楚家军控制下的壕镜等地做起了正规生意。
楚毅在他的地盘上进行纺织行业的工业革命,而大陆上的大明朝廷似乎是否极泰来,这个老大帝国不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