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华处世经典:糊涂大智慧
8907800000025

第25章 了心悟道运用自如——糊涂韬略二(10)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赵简子外出巡察,车队经过一段羊肠坡道,赵简子坐在车上,随从人员都脱去上衣,露出膀子使劲推动马车,车子一步一步地向上挪,唯有一个叫虎会的,他独自扛着戟,一边走一边唱,他盯着别人推车,自己纹丝不动。

赵简子拉开车帘,看到虎会如此怠慢,将他这个国君完全不放在眼里,十分生气,问道:“大胆虎会,作为臣子,如此怠慢国君,该当何罪?停车,停车。”

马车停了下来,赵简子跳下车,来到虎会面前,虎会站立,答道:“臣子怠慢国君,犯双重死罪,自己被处死,妻子也别想活。但是,您能否听一听君主侮辱臣子的罪过呢?”

赵简子十分差异,问道:“君主侮辱臣子会怎样呢?”虎会回答道:“倘若君主侮辱了臣子,有才能者不给国君出谋划策;勇敢者不愿为国君战死疆场。如此一来,国家将危亡,边境就会被侵犯。”

赵简子听完虎会的话,忙道:“失礼,失礼。大家不要推了,我步行过去。”

回宫后,赵简子十分高兴,大摆酒宴与文武群臣同饮,将虎会尊为上宾。

赵简子虚心听取虎会的劝谏,“只有先自我尊敬,然后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

,赵简子以后励精图治,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也就不足为怪了。

邹英,宋代人,是继母所生的女儿。

前母所生的哥哥娶了妻子荆氏,继母不喜欢她,经常不给她饭吃,邹英私下就把自己的食物让给嫂嫂吃。母亲派荆氏去做苦差事,邹英必定和嫂嫂一块去做。

荆氏有一点过失,邹英不让母亲知道,拉到自己身上来。

母亲每次责骂荆氏,邹英就跪在地上哭道:“女儿我日后也不是要做人家媳妇吗?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婆婆,母亲你会快乐吗?为什么要让嫂嫂的父母因为每天替女儿担忧而双眉紧锁呢?”母亲生气了,要打她,邹英说:“我愿意替嫂嫂挨打,嫂嫂实在没有什么过失,母亲可以慢慢地观察她。”

后来邹英正好嫁给士人为妻,公婆妯娌都清楚她的贤德,十分尊重她。邹英回娘家,抱了几个月的儿子回去,嫂嫂荆氏将孩子放在床上,小儿偶然掉到火盆中,额头烧烂了。母亲十分生气,邹英说:“我睡在嫂嫂的房间里,不小心的,嫂嫂并不知道。”后来孩子竟死了。

荆氏悲伤后悔,不肯吃东西,邹英却没有悲哭,好言好语地劝慰嫂嫂说:“嫂嫂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吗?我夜里做梦,梦见凶兆,儿子应该死去,否则将来会不吉利。”硬逼嫂嫂进食后自己才肯吃。

后来,母亲看到女儿在夫家受到尊敬,竟也变成了一个仁慈的母亲。邹英一次生病,嫂嫂为她吃了三年素食。她一共有五个儿子,其中四个中了进士。邹英一直活到九十九岁才去世。

16人有厚德无问小节

孔子说:人的德行,大处不可逾越界线,小处可以有一些出入。关于这点,朱熹解释说:这是强调人要先立大节,大节立住了,小的方面或许有些未尽合理,但亦无多大妨碍。

人生不可缺少“糊涂”,然而,这不是所谓的冥顽不化呆板守旧,此处的糊涂是最高精神境界内的不拘一格,它灵活自如,相机而动。因为事物是处于不停地发展变化之中的,世间根本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特别在现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更需要人们学会应变,善于应变。若一味墨守陈规,不知变换,势必会被社会淘汰,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因此“大行不拘细节,大礼不辞小让”,乃是人生的大糊涂。

《法句经·一八六》上讲:“即使淋上一身金雨,诸欲依然贪得无厌。因此贤者乃知,那怕少许,即使有一点欲望,就是种痛苦。”

《譬喻经》上记述着这样一则故事:有个贪心不足的人,由于面前的食物无法满足自己,因此连对面的那一份食物亦欲据为己有。说也奇怪,他拿在手中的筷子竟奇迹般地伸长,终于轻易吃光了那份本是别人的食物。但是,当他想吃自己这份食物时,却因筷子太长而无法进食,最后只得怅然离去。

人的欲望有如无穷的沟壑,没有止境,也无法填满,所以“得寸进尺,得陇望蜀”,就成为世人的通性。节制欲望,只有少数超凡绝俗的豁达之士才能实现,也只有他们才领悟到“知足常乐”的道理。

“节义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钅容之,终为血气之私技能之末。”

这句话的大意是:气节与正义足可鄙视任何达官贵人,而生动感人的文章足可胜过“白雪”名曲。但是,如果不用高深的道德来陶冶这些,所谓的气节和正义不过是出于一时意气用事或感情冲动,而生动的文章也不过是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

大家明白,陶土唯经过炼烧才能成为器皿,铁砂唯经过熔烧才可成为纯钢。

可见一个人无论如何清高或有学问,若无高尚的品德来配合,那么,这种清高、学问也就丧失了价值,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孤高傲世和雕虫小技。

辛毗,三国时魏人,字佐治。魏明帝登基后,封辛毗为颖乡侯,赐邑三百户。

其时,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深得明帝宠信,乃是明帝手下的红人,许多文武大臣无不与他们交结。

辛毗对众人的举止不屑一顾,他偏不与刘放、孙资交往。他的儿子辛敞说:

“眼下刘孙掌握国家大权,文武大臣纷纷巴结奉承他们,父亲还是稍微委屈志节,迁就一下为好,和光同尘,不必太认真。如果别人皆浊我独清,是会招来非议的。

”辛毗严肃地说:“我立身行事,自然有我的原则!就算和刘、孙关系处理不好,也只不过罢了我的三公之职而已,这又有什么危害?世上哪有大丈夫想保持三公位便毁掉自己高尚的志节的?你千万不要与那些人同流合污啊!”辛敞站立一旁连连点头称是。

辛毗宁肯丢失三公之位,也不肯向孙刘二人屈就,真可谓清高。

秦穆公对伯乐说:“您年老了,您的儿孙里有可以派去找千里马的吗?”伯乐回答说:“一般的好马,可以从它的形貌和筋骨上去观察,但那天下的千里马,从外表上难以看清,好像消失了一般。它跑起来,不扬尘土,不见蹄印。我的子孙是才智低下的人,可以识别一般的好马,而不能识别天下的千里马。我有一个一起挑过柴的朋友,名叫九方皋,这个人相马的本领不比我差,请您召见他吧!”

秦穆公召见了九方皋,便派他外出去寻求千里马。过了三个月,他回来报告说:“已经找到了千里马,正在沙丘那儿。”穆公说:“是怎么样的马呀?”九方皋回答说:“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把马牵来,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

秦穆公十分不高兴,召见伯乐,对他说:“真糟糕,你推荐的相马人,连马的颜色、公母都分不清,又如何能识马呢?”伯乐长叹一声,说:“他竟然达到这样的地步吗!这就是他胜过我千万倍以至于不可估计啊!九方皋观察到的,是马的内在素质。他抓住重点,而忽略了无关紧要的地方;看到内中,而忽视了外表。他只去看他所要看的,不看他所不需要看的;他只观察他所应观察的,而不观察他所不需要观察的。像九方皋这样相马的方法,就有比相马更重要的意义呀!

马牵来了,果然是天下突出的千里马。

17赠人以言重于金玉

一天,孔子来到周的京城洛阳,拜访著名的道家长老老子。二人天南海北,畅谈人生。孔子起身告别时,老子送出门外,说道:“我听说,有钱的人用财物来给人送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用赠言来给人送行。我没有钱,也不是有道德学问的人。姑且冒用这个‘仁’的称号,赠送给你几句话吧!”

孔子站住,说道:“蒙先生不弃,有什么话,您且直说无妨。”老子说:“过分聪敏精明,又爱好议论别人的人有死亡的危险;过于喜爱辩论,揭露别人罪行的人一定会危及自身。为人子者应该只知道有父母,为人臣者应该只知道有君主,不应该想到自己。这就是我要说的。”

孔子非常感动,说:“我听说,赠人以言,重于金玉。今天闻先生的教诲,我孔丘铭记在心。”

有句俗话叫“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钱财固然重要,有时候,当你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人一句劝诫的话语,经常会让你受益终生。

《禅门宝训集》上讲:“若想以言语打动别人,只需言之深切即可。言不深切,则所感必浅。”

大家明白,那种以“听不听随便你”的态度对别人说话,这种话不仅毫无说服力,而且对方也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你。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某个问题,你只有以恳切、热诚的态度把自己知道的一切告知他,这样才能叫对方相信你,并且感激你。这其中,听者的态度也不可忽略,那种不懂装懂,有疑难问题而不好意思提出来的态度也不足取。正如中国禅僧圜悟所说:“答案就在问题之中。”听者若能认真聆听,有问题也会自而解之。

言语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只有当一个人要说的话全都说出来,才能真正表达一个人的内心思想。

贤人之言往往让人尽信,愚者之言往往让人尽弃,这是人类的一种悲哀。如果能不犯这种毛病,以言语的本身客观性为主,就会获益匪浅。

人的言语往往会因不同情绪的影响而出现难以控制的情形。最突出的表现是高兴时说出的话难于兑现,这是由于说了大话的原因;生气时说出的话往往不得体,这是由于说了气话的缘故,因而人应经常心平气和。

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罢朝闲坐,与吏部尚书唐俭下棋。唐俭是个粗人,不善逢迎,又好耍威风,与皇上下棋也使出浑身解数,把李世民的棋杀得落花流水,惨不忍睹。

李世民也是个不服输之人,今天败在一个大臣手下,心中大怒,下令贬唐俭为潭州刺史,好像还不解恨,又找来尉迟恭,派他到唐俭家中,若听到有怨言,就地正法。

尉迟恭觉得李世民的做法太过分,不就一盘棋吗,有什么深仇大恨的。他便说道:“请陛下深思,这件事到底怎样处理?”李世民不说话,一甩袖子走了。

回到宫中,李世民静下来一想,觉得自己有点过分,未免太小气了。他于是大摆酒宴,召三品以上官员入席,当众表彰尉迟恭的品德,并且,唐俭也被请上酒席,得以免遭不幸。

荀子说:“用富有教益的话送给别人,比馈赠黄金、珍珠、玉石还宝贵。”

他还说:“成之成理,指之有故。”即说演说时要说得有理,坚持的论点要有一定的依据。

荀子还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但是,“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这句话说明了以行动来证明言论的重要性。为人处世,唯有说实话,说真话,才能站稳脚跟。实际生活中,有人以吹牛皮、说大话为荣,大谈“吹牛皮不犯法”。殊不知,说大话、假话,只能蒙混一时,而当现出狐狸尾巴时,只能是自食其果了。历史上赵括的故事令人掩目。

田画和邹浩是一对志趣相投的好友,两个人在坚守节操方面互相鼓励。宋哲宗决定确立刘皇后,废掉孟皇后。田画对别人说:“假如邹浩不向皇上进谏的话,我就能够和他断绝交往了。”

邹浩因为进谏被皇上治罪以后,被流放到新州。田画在路上迎接他,邹浩见到就哭了,田画责备他说:“如果你不向皇上进谏因而能保全官位留在京城的话,碰到一场大病,可能五天就会死亡,难道只有边远地区会死人吗?希望你不要因为这件事的做法而自豪,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不只是这一件啊。”

邹浩茫然若失,向田画致谢说:“你送给我的太丰厚了。”

从前,齐桓公出游到郊外,看到郭氏亡国故城的废墟,向当地的乡下人打听说:“这是什么废墟?”乡下人说:“这是郭氏故城的废墟。”齐桓公问:“郭氏的故城为什么会成为废墟呢?”乡下人回答说:“郭氏喜爱好人好事,厌恶坏人坏事。”齐桓公说:“喜爱好人好事,厌恶坏人坏事,这是好的做法呀,他的故城倒成了废墟,这是为什么?”乡下人说:“喜爱好人好事却不能让好人好事得以实行,厌恶坏人坏事却不能把坏人坏事消灭,这就是他的城郭变为废墟的缘故。”

桓公回来以后,把这件事告知了管仲。管仲说:“这个人是谁?”齐桓公说:

“不知道。”管仲说:“您也是一位郭氏啊!”于是,齐桓公把那个乡下人请来,奖励他。

四、以和为贵糊涂持家

1试着理解孩子

人从儿童成长为人,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孩子充满幻想,充满错误,正如学走路一样是在不断跌倒中学会走路的。如何对待孩子的过失,切不可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这些错误,像一些家长那样总是教训孩子,缺乏宽容与理解。“糊涂”的教子法就是让家长放开目光,多些理解,从而能处理好孩子的这些错误和缺点。

甘地父亲的教育方法,他的理解和宽容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甘地,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被尊称为“圣雄”。

甘地的父亲是波尔班达首相,他的言传身教对甘地的一生影响十分大。甘地这样回忆他的父亲:

父亲为人正直不阿,豪爽勇敢,最厌恶狡诈虚伪的行为,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所以,不论是在家或在社会,都深受人们的爱戴。尤其是他对国王忠心耿耿,对百姓爱护备至,只要对人民生活有益的事,他都竭力争取,完全不计个人的利害,这种高尚的行为,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当时,英国为了统治印度,便派遣一位掌握生杀大权的官吏到波尔班达来。他的随从官员很多,一个个趾高气扬神气非常,其中有一个甚至蔑视地说:“波尔班达的国王是个懦夫,腐败无能!”

这时,在座的许多大臣敢怒不敢言,谁都没有出声,佯装没有听到似的。父亲看了十分愤慨,便挺身而出,向英国官员提出抗议说:“你虽然是英国人,却没有权力毁谤我们的国王,你必须立刻道歉!”

那位英国官吏不但不认错,反而责备父亲对他不礼貌,强迫父亲道歉,父亲为了维护真理和国家的尊严,断然拒绝这种无理的要求;结果,被这些英国人捆绑在树上。这件事传开以后,全国震动,百姓都聚集起来,要求英国人释放父亲,英国官吏看到民心愤慨,明白众怒难犯,才不得不把父亲释放回来。

父亲生性耿直,公而忘私,从不会存着发财的欲念,虽然担任了多年首相,仍然两袖清风,没有为子女留下大笔的财产。父亲并没有受过教育,对所说的“历史”“地理”等都一窍不通,可是,他很勤勉,常常在实际生活中学习许多道理,所以,不论遇到任何难题,都能圆满解决。

甘地曾说:在中学时我曾做错了两、三件事情,其中之一便是为了抽烟,我偷了父亲的钱。但后来我感到这样长期下去不行。就写了一封信给父亲把一切犯过的错误都说了出来,并在信中说,“我向神发誓,从今以后,绝不再犯相同的错误,请父亲原谅我年幼无知所犯下的不光荣的行为吧!”

这时父亲因夙病复发,卧病在床,当我鼓起勇气把信交给他时,他慢慢地抽出信笺来看,而我则等他老人家责骂。

但事实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样,父亲既未责备,也没有处罚我,只见他眼泪簌簌而下,沾湿了信纸,使字迹模糊起来。接着,父亲闭眼沉思了一会,便把信撕碎了,这时,我禁不住大叫一声“爸爸!”而痛哭起来。自从这件事以后,我便发誓绝不重犯错误,即使牺牲生命,也要坚持这项原则。

理解,打动了儿子的心。孩子错了并不谴责,猛一看甘地父亲似乎糊涂,实际上他以理解打动了孩子的心。

看一下那些在事业上成绩卓著的人的成长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发挥了天赋才能的人的进步道路并不是别人制定的,而是自己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