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文库——逐数天文巨匠
8906100000013

第13章 张衡

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他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一、张衡的生平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夏村)人。他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后汉书·张衡传》说他“天资濬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少年时代的张衡就求知欲很强,学习热情高涨。在少年时代就熟读了《诗经》《书经》《易经》《礼纪》《春秋》等经典名著。同时,他的学习不限于五经,对天文、地理、气象、文学等无不兼学并览。崔瑗评价他:“一物不知实以为耻,闻一善言,不胜其喜”。

张衡

公元94年,19岁的张衡怀着远游的志愿,告别了“闭门家中坐,苦读圣贤书”的生活,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川,访师求友的旅途。这次游览,不但加深了他对前人文学作品的体会,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为他后来写成著名的《西京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23岁的张衡应邀回乡出任南阳太守鲍德的主簿,掌管文书工作。并在办理政务之余,潜心于文学创作。他以游学长安和洛阳的见闻作为素材,先后花了十年工夫,精心雕琢、反复修改,于安帝永初元年(107年)写成著名的《东京赋》和《西京赋》,总称为《二京赋》,为人们广为流传。

公元108—111年,张衡一直专心进修学业。就在这期间,张衡开始精读扬雄的《太玄经》。张衡在精读《太玄经》以后,就逐渐从文学创作转向哲学研究,特别对宇宙间最伟大的自然现象规律,如天文、历法、数学等科学理论开始了学习。并且制造科学仪器,对天文现象等实行详细的观察和长期地测量工作。

安帝永初四年(111年),张衡官拜郎中,后调任太史令。张衡应征进京,先后任郎中、太史令、公车司马令等低、中级官职。其中担任太史令时间最长,前后长达14年之久。太史令是主持观测天象、编订历法、候望气象、调理钟律(计量和音律)等事务的官员。他在任职期间,对天文历算进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公元119年,洛阳和其他地区连续发生了两次大地震,促进了张衡加紧对于地震的研究。他终于在公元132年,发明并制造出了我国第一架测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公元138年的一天,地动仪精确地测得在距离洛阳1000多里的陇西发生了地震,表明他的精密程度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欧洲在1880年才制造出类似的地震仪,距张衡已经晚了1700多年。

地动仪

在气象学方面,张衡还创造了一种测定风向的仪器——候风仪,又叫相风铜鸟。是在一根五丈高的杆顶安放一只衔着花的铜鸟,可以随着风向转动。鸟头所对的方向就是风向。这个仪器和欧洲装在屋顶上的候风鸡相似,但是候风鸡是在12世纪才出现的,比起张衡的候风仪晚了1000年。

永和四年(139年),张衡请求告老还乡,不准,又被调到朝中做尚书,但只任职一年就与世长辞了,终年61岁。

现在,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二、张衡的科学成就

张衡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竖起了一座巍巍丰碑。

公元132年,张衡发明创造了“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

公元117年,张衡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他在天文学专著方面的著作有:《灵宪》《浑仪图注》《漏水转浑天仪注》《玄图》和已经失传的《算罔论》。

张衡在《灵宪》中指出月亮本身并不发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阳光。他说“夫日譬犹水,火则外光,水则含景。故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景就是影,魄指月亮亏缺的部分)。他生动形象地把太阳和月亮比作火和水,火能发光,水能反光,指出月光的产生是由于日光照射的缘故,有时看不到月光,是因为太阳光被遮住了。他还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他说:“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这段话的意思是:“望月”时,应该能看到满月,但是有时看不到,这是因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缘故。他将地影的暗处叫做“暗虚”,月亮经过“暗虚”时就发生月食,精辟地阐述了月食的原理。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张衡在《灵宪》中还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径,记录了在中原洛阳观察到的恒星2500多颗,常明星124颗,叫得上名字的星约320颗。这和近代天文学家观察的结果是相当接近的。

张衡进一步明确提出在“天球”之外还是有空间的。他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张衡天文著作《浑天仪图注》里还测定出地球绕太阳一年所需的时间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这和近代天文学家所测量的时间365天5小时48分46秒的数字十分接近,说明张衡对天文学的研究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

张衡的名著《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描写了东汉时期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讽刺了官僚贵族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南都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阳郡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此外还着有《定情赋》《同声歌》《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30余篇。

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了“记里鼓车”、“指南针”等。

在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间。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圆周率虽稍有误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精确的计算,不能不使人们感到惊叹。他的这一成果比欧洲早1300多年。

在气象学方面,张衡制造出了“候风仪”,是一种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比西方的候风鸡早1000多年。

在机械学方面,张衡制造的“独飞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

在艺术方面,张衡居东汉时期著名的六大画家之首。

中国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对张衡的评价是:“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为之溟滓,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德》之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化合,堙郁构精,时育庶类,斯为太元,盖乃道之实也。”

——张衡《灵宪》

“八极之维,经二亿三万二千三百里,……过此而往者,未知或知也。”

“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张衡《灵宪》

张衡的政治思想:

“盖闻前哲首务,务于下学上达,佐国理民。”

“今公子苟好剿民以娱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

“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

“捷径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进苟容,我不忍以歙肩。”

1楼昵称:开心果

什么是“宇”?什么是“宙”?天究竟是什么形质的东西?

2楼昵称:妞妞

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商鞅的老师尸佼就下过一个严格的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也就是说,宇指空间,宙指时间。

3楼昵称:豆豆

在张衡看来,天是有边界的。

4楼昵称:草根

宇宙和天地并不是一回事,天地是有大小的,宇宙则无边际,天地只是宇宙的一部分,天地之外的部分,仅仅是看不到而已。张衡认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宇宙不但在空间上是无限的,而且在时间上也是无穷的。

5楼昵称:冷风吹儿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就提出真实的宇宙结构像是一个透明的大水晶球,星辰都镶嵌在这个水晶球上。

6楼昵称:骑鹤踏浪

公元2世纪时的托勒密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宇宙结构像水晶球的思想。

张衡从小就爱思考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在院子里乘凉,数星星。张衡问爷爷:“星星位置会移动吗?我发现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是在跑动吗?”爷爷告诉他:“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熨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张衡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