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金手指点子库
8905600000173

第173章 职场秘点子(1)

人,应该怎样重视自我的价值?首先要为每一天、每个星期、每个月、每一年、甚至一生确定目标。这就如同种子需要水的滋润才能破土而出、发芽成长一样。生命也得有目标、有方向,才能结出硕果。

高远的目标不会使你望而生畏,虽然在达到目标以前可能屡受挫折。即使摔倒了,再爬起来,毫无丧气灰心之态,因为每个人在抵达目标的征程中都会受到挫折。惟有小爬虫不必担心摔倒。人不是小爬虫,也不是绵羊!如果你加倍重视自我的价值,不放低目标,敢于做失败者不屑一顾的事,不停留在力所能及的事业上,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达到现有的计划后再向更高远的目标奋进。当理想在你身上实现时,世人就会惊叹你是伟大者。——这就是内圣外王的气质。

谋求职业秘点子

人人都要求职,唯有时间早晚之别;人人都想尽职,唯有能力强弱之异;人人都欲敬职,唯有程度大小之比。

在人生的旅途上,本来有许多人学识相抵,智力相当,但到头来却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一事无成。于是,便有人慨叹命运的乖蹇,有人唏嘘机遇的不公。其实,选种差异常常是职业有别造成的。凭鱼跃的前提是海阔,任鸟飞的保障是天高,如果让千里马去拉柴车,那也只好做龟行半步。不能在最适合于自己的职业上发挥能力,是人生的一大不幸和遗憾。

告诉你求职的艺术,就业的技巧,助你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独占鳌头。

有效地推销自己

“不论是一位医生、律师、舞蹈教师,还是很行职员,你的一生成败大部分依赖于你的推销自己潜能的能力。有些人天生懂得怎样有效地推销自己,并给人们一种良好的印象,这完全是因为他们使用了一点额外的智力,我们姑且称之为‘推销潜能意识’。”这句话摘自法国著名职业选择研究家巴乐肯所著的《形体、性格与职业选择》一书。

什么叫“潜能推销”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一家女主人打算在她休假期间招聘一名临时管家来看管她那豪华的住宅。许多女孩子上门来要求得到这份工作,但是女主人却在众多求职者中选中了一位貌不惊人的姑娘,因为她一进门便惊讶地说道:“你这间屋子是多么地漂亮呀!”女主人听了这句恭维话异常高兴,也不再多问那个女孩子的资格,便决定雇用她。

每当夏季销售旺季,某菜市场都需要增添人手,待遇从优。一个男孩子要求来干,经理看他瘦小的样子。只答应让他试干一天。一天未到,经理便拍板留用了他。因为他干完本职工作以后,还做了些份外的工作,而这些工作恰恰表现出了他的潜能。他对一位来买东西的阔太太说:“太太,我想应当替您把牛油和肥皂分别包装才好。”那位太太听了这话十分高兴。

随后,他又抱着大批货物送到那位太太的汽车上,问道:“把这些东西放到哪里合适?”他扶那位太太上了汽车之后,又说了一句:“谢谢您。”经理看到了这个场面,从而认定这位小伙子是把好手。

一个面包房里的年轻女店员,尽管每天只是替人做包扎点心面包的无聊工作,但是她的做法与众不同。她对一位来买面包的先生说:“我把这个奶油巧克力点心替您另外装起来,您小心拿着,以免奶油被压坏。”说完对先生芜尔一笑,他也还她一笑——她所售出的不仅是奶油点心,她连自己的潜能也充分售出了。

甚至在擦皮鞋这个行当上也有表现自己潜能的机会。某一天,在一排擦皮鞋的小孩子面前急匆匆地走着许多人,其中一个孩子喊到:“先生,今天是星期日,擦点鞋油不好吗?只需一角钱。”特别提出今天是星期日来鼓动人们擦亮皮鞋,这说明这个小孩子有招揽顾客的潜能。

法国歌唱家亚尔乔在电影《情歌悲泪》中唱的一首歌使他走红,而嗓子决不比亚尔乔差的一位年轻漂亮的歌唱家,在一家咖啡馆里也唱这同一首歌,他的身子斜依钢琴,两手把在胸前,用极优美的声音低唱那首歌,十分优美动人,但是经理每周只给他几美元,而亚尔乔每周却赚3500元。不解之余,人们终于发现了他俩唱歌的不同:亚尔乔走到台边,一只腿跪深深地打动听众的心弦。人人都有潜能,但并非人人都能表现出潜能。所以,善于推销自己潜能,就成为求职就业的至胜法宝。下面就给你介绍一些推销自己潜能的原则:

首先,应该在适当的场合下,恰当地表现自己的潜能。比如你有绘画的潜能,而你所从事的却是销售工作,那么你就可能以在搞销售的同时充分表现出这种潜能,绘制漂亮的标签和宣传广告,这样你就比其他销售人员多了一种优势。

其次,应该善于迁移自己的潜能。把自己的潜能与其它活动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别人所不具备的了。

最后,推销自己潜能的目的在于让对方接受自己,所以推销潜能还要顾及对方,不可一味卖弄,弄巧成拙。

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俗话说:“春撒一颗种,秋收万粒粟”,种庄稼当然是这样的,但是求职就业并非如此。下边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小钟是某大学计算机系的毕业生,在班级里学习上乘,如果按正常毕业分配,选择一个理想的工作单位当然不是奢望。但是小钟却要自己找单位,他在一个月内,先后向全国300家对口大单位寄去自己的简历和要求就职的申请书。当然,绝大多数如同泥牛入海,但最终还是有五家公司来了回函,要求小钟前去一试。结果是五家公司中有四家要小钟去工作,这时小钟主动权在握,向这四家公司提出了一定的条件。这些公司此时有如咬上钩的鱼,再也不能撒手了。最终小钟如愿以偿,去了一个大公司。这个去处比起同学们的正常毕业分配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了。当同学们纷纷钦佩的胆识时,小钟微笑着摇头说:“这并没有什么技巧,只不过是春播万粒种,秋收一颗粟罢了。”

在北京中关村科技街上有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里面有诸如中国恒大集团公司等等许多高科技公司,其雇员超过千余人,他们是新一代的打工妹、打工仔。所不同的是,这些打工妹、打工仔手里握有学士、硕士、博士文凭,他们看上去既充分自信,又有着恰当的谦逊,而且举止文雅,彬彬有礼。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像小钟一样,是施展“广种薄收”之计来到这里的。

小何就是其中之一,这位河南姑娘1989年从南开大学毕业后报考中科院研究生,当时她所在学校不同意她报考,结果是研究生没考上,河南也不想回去了。于是,她就来到中关村这条大街上,几乎是挨门挨户地求职,但始终没有找到理想的去处。有一次,她漫步时偶然看到大通公司的招聘广告,便进去一试。结果小何下半辈子的生活道路就这样发生了变化。

我国目前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使一个人终生拥有一个职业以及固定的国家分配成为历史,求职就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成为越来越普通的发展趋势。相形之下,那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求职方法就显得太可笑、太不合乎实际了。而与之相适应的正确对策,就是广泛地进行求职。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春播万粒种,秋收一棵粟呢?

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要求,广泛调查哪些单位有可能去,再了解这些单位的人员、工作等,把那些筛选出来的单位做为自己的理想目标。

其次是向这些单位寄发有关自己情况介绍的函件,包括毕业证、学位证、成绩及履历,并附一份求职申请。

第三是要不断接受反馈,那种撒完种子不浇水的做法是愚蠢的。要适时地询问这些单位的反应。是根本不行,还是有困难,还是正在犹豫,然后根本这些反馈信息迅速制定相应的方针。

最后,反复比较基本上已定的几个单位,要考虑待遇、条件以及自己今后的发展,全盘考虑再做出最后的抉择。

总之,春播万粒种时,播种面要宽,要充公估计到“死苗”的比例,但因为只收一粒种子,所以还是可以做到优中选优。

将心比心,让对方同情你

一位“老三届”在历经磨难——上山下乡、回城待业、到工厂做学徒之后,终于凭借自己的能力与奋斗一步步由学士到硕士,又由硕士拿到了博士学位文凭。但是接近不惑年龄的这位博士在毕业后又面临十几年前回城待业的窘境——没有单位愿意聘用他。

他在四处碰壁之后开始动脑筋了。他想进一家公司,但该公司由于效益好,很多人想进去,只是苦于无路可通。于是,他开始进行调查,先了解该公该司经理以前也是老三届学生,后来被打成“反党分子”,平反后由一名科长升为总经理。

这位博士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遂生一计。他等待几日,单等这位经理值班的日子去登门求职。

开始这位总经理像对待其他求职者一样,虽然表现上热情接待,但实际上却拒人于千里之外,因为该公司人满为患,“你虽身为博士,我们确实需要,但无奈岗位定编,我们也是爱莫能助。”总经理客气而肯定地拒绝了。

这位博士也很“体谅”地表示理解总经理的难处,转而与总经理拉起“家常”,从上中学时“文攻武卫”和上山下乡“战天斗地”,再谈到回城待业的凄惨经历。这位总经理当然也与他有着相同的背景,二人不免唏嘘涕泪。转而博士又大谈起自己现在的窘境与辛酸,并真诚地询问总经理该如何是好。总经理听后良久不语,突然说:“到我这来吧!希望你好好干,咱们一同把公司搞好。”

在这个事例中,那位博士采用的就是“角色互换”之计。角色互换就是将谈话者双方的地位、处境做假设性互换,由此唤起对方的切身体验,从而理解自己。实践证明,这是求职当中非常有效的一个策略。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博士与总经理巧妙地进行角色互换,使总经理置于博士现在的处境上,他心里会这样想:“我要是博士该怎么办?如果公司不接受我那该是多么痛苦与失望啊!”这样一想,总经理便觉得录用这位博士是道义上必须做的事情。所以他才下了决心。

在使用角色互换策略时,首先应该了解谈话对方的背景,找出与求职者自己背景的相同之处,然后在谈话过程中有意话题引到这个问题上,在语言上引导对方做假设性对换,这样才有可能使对方产生设身处地的想法,对求职者产生理解和体谅。有些人一见无计可施时,就搬出哭诉的手段,以为这样就能打动对方,其实并不然,哭诉有可能使对方产生一时的同情,但同时对你的能力和作风却会产生怀疑,显然对你的求职是十分不利的。

正面进攻不如旁敲侧击

1988年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件颇为耐人寻味的事情:9月份,群众当中流传着粮油以及其它生活用品要大幅度提高价格的消息,传者神秘兮兮,只告诉消息不告诉来源;听者感恩戴德,马上付诸行动而不分析判断。一时间商店的一切东西都被市民成捆成箱地往家买,甚至连食盐也一袋一袋地买,要知道,这一大袋可是是100斤呀,多长时间才能吃完呢?结果,这场夏季大抢购使我国经济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是什么造成了这股抢购风潮呢?是舆论。舆论是广为传播的持续起作用的一种思想倾向,它能够决定人们行为的产生与终止,所以舆论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人们的思维及行为都要受到舆论的暗示与影响。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在屏幕上打出平行的几条线段的长度相等。然后找来10个人做为受试者,让他们来判断这几条线是否一样长。前9个人已与实验人员串通好的,一口咬定其中一条线略长一些。第10个人才是受试者。实验开始,前9个人分别说其中一条线长,并各自陈述自己的判断理由,第10个人由最初的坚定逐渐变得动摇起来,最后也承认说是有一条线稍长一些。以实验有力地证明了心理学上所讲的“强迫暗示”现象。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他人行为的暗示的,尤其是舆论,对人的行为暗示作用更为明显。当然,这种作用产生出来的后果是不同的,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这就要看你如何利用了。如果有意识地并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一原理,显然是有利于求职就业的,下面请看一个实例。

某厂车间办事员小李,听说厂部缺少一名秘书,便想变换一下职业,到厂部去当秘书。但是他一无门路,二无人缘,要想提拔到厂部工作几乎是绝无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采取了“未雨绸缪”的策略。他先是有意无意地向八个好朋友“不慎”透露出要到厂部去当秘书的消息,发觉“失口”后便一再叮嘱这几位朋友千万不要别对人讲,传出去不好。消息不胜而走,许多人悄悄来询问小李是否有这个事情,小李先是不置可否,然后便是竭力反驳说绝无此事。但是小李越这样说,越让人感到这已纳定,所以一时间全厂所有人都认为小李马上要做秘书了。原来的那位候选人闻听后,认为一定是小李“门子”硬,觉得自己没有了希望,于是便放弃了努力。再说厂领导们,个个都心里纳闷:讨论的人选中没有小李呀!怎么全厂人都说是小李呢?于是对李小便开始注意起来,观察来观察去,觉得小李这个人还真不错,是个干秘书的材料。再说既然大家都这样认为,众人的眼光一定错不了。最后,厂领导党全部通过让小李来做秘书。小李也就如愿以偿了。

小李的成功,全在于他不动声色地把自己的愿望化成一种舆论,使人们在心理上无意地受到舆论的强迫暗示,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然,使用“未雨绸缪’之计首先要分析一下可能性,如果自身条件差得太多,实施这种计策不但不能成功反而会坏了名声。其次要运用自然,露了馅那就不是成功与否的问题了。最后还要注意竞争对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动作,要知道人家会制造相似的舆论来抵消你的努力的。

搞一点体面的“小骗局”

诚实固然是值得称道的美德,可却不易时时做到,对人对己都是一样。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必要时有人也用善良的谎言去获得别人的信任,或以谎言掩盖真实(自己的短处),或以部分真实(自己的优势)来掩盖谎言,从而取得他人的信任和自我的成功。我们把这种“此地无银三百两”或“此地有银三百两”的计策,称为“以诈取胜”之计。

人不能没有真诚,即使是最无耻的骗子,也有知心朋友,也有说真话的时候。同样,生活从不真正禁绝谎言,谎言虽不可提倡赞扬,可你也不必对它深恶痛绝。因为谎言是人类共同的朋友,哪个人敢说自己“从不撒谎”呢?这句话本身就是一句漂亮的谎言。但恶意的谎言应属造谣、诽谤,不属此列。

英国人文主义者阿谢姆说:“在适当的地方说适当的谎言,比伤害人的真话要好得多。”可见,说谎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又是一种自我保护型的生存计策。

在求职就业的过程中,“以诈取胜”之计有三种表现方式:

其一,以虚掩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