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所说的话用对了字眼就能叫人笑、治疗人的心病、带给人希望,然而若是用错了字眼就会使人哭、刺伤人的心、带给人失望。同样地,借着所用的“字眼”可以让别人了解我们崇高的心志和由衷的愿望。
马克吐温说:“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
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就是因为善于运用字眼的力量,大大地激励了当时的人们,决心跟随着这些伟大的人物,结果塑造出今天的世界。的确,用对了字眼不仅能打动人心,同时更能带出行动,而行动的结果便展现出另一种人生。当帕特里克亨利站在十三州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说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么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激发了几代美国人的决心,誓要推翻长久以来骑在他们头上的苛政,结果造成燎原之火,美利坚合众国于此诞生。
美国一位伟人演讲道:“当我们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时,不要忘了独立宣言,虽然那没有几句话,却是二百多年来所给予我们每个人的保障。同样地,当我们这些年致力于种族平等时,不要忘了那也是因为某些字眼的组合而激发出来的行动所致,请问谁能忘记美国金恩博士打动人心的那一次演讲。他说道:‘我有一个梦,期望有一天这个国家能真的站立起来,信守它立国的原则和精神……’”
当然,话语的影响力并不只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有一个人的话激起了英国全民抵抗纳粹的决心,结果他们以无比的勇气挺过了最艰苦的时刻,打破了希特勒部队所向无敌的神话,那个人就是已故英国政治家邱吉尔。
许多人都知道人类的历史就是由那些具有威力的话所写成的,然而却鲜有人知道那些伟人所拥有的语言力量却也能够在我们的身上找到。这能改变我们的情绪、振奋意志、乃至于有胆量敢于面对一切的挑战,使人生过得丰丰富富。
生活中时时选择使用积极性的字眼,最能振奋我们的情绪,反之,若是选择使用了消极的字眼,就必然很快地使我们自暴自弃。遗憾的是我们经常不留意所用的字眼,以致错失垂手可得的大好机会。因此我们务必要重视使用字眼的重要性,这做起来并不难,只要你能聪明而用心地选择便行了。
我们在跟别人说话时常常用字十分谨慎,然而却不留意自己习惯用的字眼,殊不知我们所用的字眼会深深影响我们的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感受。因此,如果我们不能好好掌握怎样用字,如果我们随着以往的习惯继续不加选择地用字,很可能就会扭曲所历经的事实。譬如说当你要形容一件很了不起的成就时,用的字眼是“不错的”成就,那对你的情绪就很难造成兴奋的感觉。这全是因为你用了具有局限性的字眼所致。一个人若是只拥有有限的词汇,那么他就只能体验有限的情绪。反之若是他拥有丰富的词汇,那就有如手中握着一个可以调出多种颜色的调色盘,可以尽情来挥洒你的人生经验,不仅为别人,更可以为自己。
在此我们再举一个著名的例子,那是发生于一家全国性的卡车服务公司,只不过改了一个字眼就大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工作品质。那家公司的管理阶层发现他们所送的货物中有万分之六会送错地方,这使得公司每年得额外赔上25万美元的损失,为此公司特别聘请了戴明博士去给他们诊疗一番。根据戴明博士的观察,发现这些送错的案子中有五成六是因为该公司的司机看错送货契约所致。为了能一劳永逸地消除这样的错误,而使该公司能做好服务品质,戴明博士建议最好把这些工人或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
一开始公司觉得戴明博士的建议有些奇怪,难道把职位头衔改一改就能把问题解决?难道就做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便可以了?可是没有多久绩效就出现了,当那些司机的头衔改为技术员之后不到三十天,先前万分之六的送错率一下子便下降到了万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说从此那家公司一年可以节省25万美元。
这个例子说明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字眼的转换不管是用在个人身上或企业整体上都有相同的效果。
三、注意声调、表情
对外的沟通,是使你的理想被接受,或获得你所想要的东西的一种力量,为的是要影响他人,接受你的见解。理想要被别人接受才能实现,否则很难达成。美国有一句名言:“你想改变世界,得先改变自己。”这不是要去讨好人家,而是要能接受改变,才有办法适应,进而改变世界。
在对外沟通上,大家可能认为没有问题。事实上,沟通并不简单,像许多的劳资纠纷、政府政策无法推行……都是沟通不良所造成的。
其实很多人讲话,内容不是很重要,根据行为学家所做的实验统计指出,内容的重要性只占7%,声调、表情占30%,身体语言占了55%。
形象生动的语言把无形变成有形,把概括变成具体,把枯燥变成生动,大大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形象化的语言让听众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都一起参加接收活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此外,它也是构成其他语言风格的基本手段。
语言形象生动须做到如下几点:
①选用有色彩、有形象的语词。色彩词和形象词可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而视觉形象留给人的印象往往比听觉形象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这些修辞手法可以浅显通俗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
③要注意寓理于事,将深刻的道理寓于具体事实之中。那种干巴巴的说教,往往使听者乏味。要学会善于运用生动典型的事例阐明事理,增强语言的魅力。
把你的想法清楚地表达出来
(1)讲话的快慢要合度,声音要适中。
在交谈过程中,首先要留意自己,说话是不是太快了?如果说话快而致宇音不清,就会使人听了等于没听。即使快而清楚,也不足效仿。说话的目的在于使人全部明了,别人听不清,听不懂,就是浪费时间。故我们要训练自己,讲话的声音要清楚,快慢要合度。说一句,人家就可听懂一句,不必再问。要清楚,陌生人或地位比你低的人是不敢一再请你重说的。
其次,说话的声音不要太响。在火车里,在飞机上,或者是在有严重噪声干扰的地方,提高声音说话是不得已的。但是平时就不必要也不能太大声,在公共场所或在会客室里,过高的声音会使对方感到不舒服。
说话虽不能太快也不能太响,但在谈话中,每句话声调也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说话有节奏,快慢合适,这可使你的谈话充满情感。你可留心那些使人听而忘倦的人的说话方法,留心舞台上的名角念词的方法。
(2)要揣摩如何用词,说话越简练越好。
有些人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拼命说许多话,还是无法把他的意见表达出来,结果对方费了很多时间与精力,却抓不到他话中的意思。所以,话未说出时,应先在脑里打好一个轮廓,拟几个要点。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特有的联系方式,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放大。管理沟通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它有特定的规律和技巧。学习和掌握这些技巧,不仅会使人工作心情舒畅,而且会使人人缘极好,生活美满。对公司来说,有效的内外沟通是确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获取成功的秘诀之一。
良好的沟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比知识水平、分析能力和智力程度更为重要。良好的沟通,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你必须机灵一些,创意要能提起人的兴趣。如果你总是向老板唠叨一些婆婆妈妈的琐事,你的前途就无望了。
②与人沟通必须带有自信,不说废话才是懂得沟通的干练之才。
③轻松潇洒的态度对于沟通的成功至关重要。你如果过于紧张,别人看着也会难受。
④说话人的诚实会给对方一个好的印象。因为世上说谎行骗的人太多了,诚实一定会有助于你的成功。
⑤对方的兴趣所在是关心的焦点,对对方的好恶要敏感。
⑥保持适当的幽默感。
⑦不要让情绪左右讯息的传递。不要心里不同意对方的话,或是另有看法,就打断别人的话。倾听并不等于完全同意对方,它只是一个“听”的动作。
⑧不要遽下结论。未经仔细考虑而下的结论,即使当时双方都很满意,日后也有可能造成麻烦。例如,太快决定雇用某人,很可能造成日后各方时间、金钱及精力的浪费。
⑨决定你反应的方式。除非确定对方的话已经快要讲完了,否则不要太早下结论。
第一个反应一定要对对方做正面肯定的回答,就算你完全不同意对方的观点,至少感谢他愿意花时间和你一谈。
选择问话的方式
生活中的问话有三种机能:释疑、启发及打破谈话的僵局。
问话要讲究技巧。高明的问话不但使你能达到目的,而且被问的一方也不会感到过分难堪。下面是几种常见的问话形式和方法。
一、直接型提问
提问,需要考虑环境及时机。提问者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时间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有时需要委婉,有时需要直露。直接型提问则属后者。当我们需要对方毫不含糊地做出明确答复时,直接型提问是一种较理想的方式。一般说来,生活中常见于父母对孩子的责问,上级对下级工作的询问。如果交谈者双方关系比较密切而所提问题又不会引起不愉快的后果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直接型提问直来直去,速战速决,节省时间。但一定要注意场合和时机,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二、诱导型提问
直截了当地提问,是要求直接求得答案。但也有一种情况,答者出于知识水平或因与个人利益有利害关系,不急于直答。这时你可以采用诱导型的提问方式。这种发问不是为自己答疑而问,而是为了紧紧吸引对方思考自己的论题,诱导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故意向对方提问。它具有扣人心弦,诱敌深入,以柔制刚,扼喉抚背的效果。
这一问法还可以运用在推销上。一位心理学家调查时发现,一些人在喝可可时有放鸡蛋的习惯。因此,服务员发问时,不要问“要不要加鸡蛋”,而应当问“要一个还是要两个”。这样问,多做一个鸡蛋的生意绝对是有可能的。
三、启示型提问
这种提问方式重在启示。要想告诉对方一个道理,但又不能直说,通过提问引起对方思考,直至明白某个道理。
老师在批评学生的时候,在指出对方的错误行为之后,常常接着问:“你觉得这样做对吗?”就是一种启示型提问,此外还可以可以采用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先虚后实,借古喻今等提问方法。
四、选择型提问
提问不同于质问,其目的不是难倒对方。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问话不只是征求对方的意见,统一对某个问题的看法。这种情形向对方问话时,我们可以用选择型。选择型提问容易造成一个友好的谈话氛围。被提问者可以根据本人的意愿,自由地选择答案。比如:炎热的夏天,你家来了客人,你想给他弄点东西解渴,但又不知道他喜欢什么,你可以这样问他:“你是要茶还是咖啡,或是西瓜?”这样,客人选择他自己喜欢的东西,增添了友好的气氛。
五、攻击型提问
发问要考虑对象,尤其是被提问者与自己的利害关系。如果对方是自己的不友好者或是竞争对手,这时候提问的目的是为了直接击败对手,你不妨可以采用攻击型提问的方式。里根与卡特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有一段精彩论辩。当时,里根向卡特挑战性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每一个公民在投票前都应该好好想一想这样几个问题:你的生活是不是比四年前改善了?美国在国际上是不是比四年前更受尊重了?”里根的提问犹如一磅磅重发炮弹,极富攻击性,在美国选民中激起了巨大波涛。结果在论辩之后,民意测验表明:支持里根的人显著上升。攻击型问话的直接目的是击败对手,故而要求这种问话具有干练、明了、利己和击中要害等特点。
六、迂回曲折地提问
意大利知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以其对采访对象挑战性的提问和尖锐、泼辣的言辞而著称于新闻界,有人将她这种风格独特、富有进攻性的采访方式称为“海盗式”的采访。
迂回曲折的提问方式,是她取胜的法宝之一。
在采访南越总理阮文绍时,她想获取他对外界评论他“是南越最腐败的人”的意见。若直接提问,阮文绍肯定会矢口否认。法拉奇将这个问题分解为两个有内在联系的小问题,曲折地达到了采访目的。她先问:“您出身十分贫穷,对吗?”阮文绍听后,动情地描述小时候他家庭的艰难处境。得到关于上面问题的肯定回答后,法拉奇接着问:“今天,您富裕至极,在瑞士、伦敦、巴黎和澳大利亚有银行存款和住房,对吗?”阮文绍虽然否认了,但为了洗清这一“传言”,他不得不详细地道出他的“少许家产”。阮文绍是如人所言那般富裕、腐败,还是如他所言并不奢华,已昭然若揭,读者自然也会从他所罗列的财产“清单”中得出自己的判断。
她在采访我国领导人邓小平时,提出一个问题:“天安门上保留下来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看上去平常、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包含着丰富深刻的含义,目的在于想知道邓小平对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评价、认识及其今后在中国的地位。
阿里布托是巴基斯坦总统,西方评论界认为他专横、残暴。法拉奇在采访中,不是直接问他:“总统先生,据说您是个法西斯分子”,而是将这个问题转化为:“总统先生,据说您是有关墨索里尼、希特勒和拿破仑的书籍的忠实读者。”从实质上讲,这个问题同“您是个法西斯分子”所包含的意思是一样的,转化了角度和说法的提问,往往会使采访对象放松警惕,说出心中真实的想法。它看上去无足轻重,但却尖锐、深刻。
七、以“如果”提问
首先我们要养成习惯,用“如果”引导的问句问对
方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的话,就要避免简单用“是的”来回答对方的提问。比如,你给顾客介绍一种产品。顾客问:“能做成绿颜色吗?”你知道能,但是你不说“能”,你反而问:“你喜欢做成绿颜色的?”顾客通常会回答说:“是的。”而后你再问:“如果我给你找一件绿色的,你会定购吗?”
“如果”引导的问句把问题又还给了对方。一位代表就是用这种方法从销售经理升到销售主任的。他问总经理怎么做才能被提升为销售主任。然后他用“如果”提问方法,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完成所定任务,因此获得提升。
用“如果”这样的句型能产生所希望的结果,我们应养成习惯多用,而不要总以“是的”来简单回答了事。我们可以用做游戏的方式来练习,直到成为自然而然的反应。例如:当家里人请你倒杯咖啡时,你不要说“是的”,而要问“你想喝杯咖啡吗?”,他们总是会说“是的”。而后你再说“如果我给你倒咖啡,你能……”,你可以提出任何要求作为倒咖啡的条件。
八、“足够”提问
问句中用“足够”这个词非常有效,可以得到对方的同意。例如:
“你觉得下星期一开始就够快的吧?”
回答意味着我们下星期一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