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王长才即将出版的又一部作品选,颇多感慨。作为伴随着共和国风雨历程长大的一代人,王长才在被贻误了整整十年青春岁月后,却能凭藉业余和已届中年的条件,屡屡称雄于竞技赛场;并能在大学理科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和如今当编辑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并已发表有着较高品位和水准的大量文学和新闻作品,也确属难得。
我和王长才因故较熟。我长他五六岁。自从三十多年前我离家上大学及至毕业分配云南工作并“扎根”以后,彼此再也难得见面。其间,仅约略听说他作为“老三届”,经颇多曲折参加了工作,并在恢复高考后上了大学,继之分配到成都工作。
直到八十年代开始以来,亦即在我和长才已有十多年没有直接联系之后,竟意外地从一些新闻传媒中获知他在体育赛场不断争雄夺标的消息。记得当时印象最深的,是偶见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报道和《四川日报》、《成都晚报》分别以题为《夫子飞毛腿》、《长才果然是栋梁之材》等刊发的特稿和通讯,多有感触。当时,我尚在一家杂志当主编,曾专门向四川一位作家约过稿,可惜由于种种原因,竟一直没能将这个本来不错的题材变成文学作品。
至今十多年来,王长才不仅创下了同类人群中罕见的运动成绩,而且表现了写作方面的出众才干。大概是1990年前后,我收到长才寄给我的一个体育题材中篇,觉得功力不俗,曾去信希望他能发挥所长,专攻体育文学,定会大有作为。然而,他却在作了一段时间体育记者后,去到一家经济类日报当了编辑,并很快在这块新的领域里表现出以前鲜为人知的新闻才华。在巧为他人“做嫁衣”的同时,短短的两三年时间便撰写了多达近百万字的兼具文学与新闻笔法的经济和科技类作品,受到相当的赞赏与好评,证明了他至少是不仅仅擅长于体育和体育写作方面的名副其实的“栋梁之材”。
读王长才的这个作品选集,总的印象,觉得除了具有文笔流畅、语言形象生动和构思精巧等一类好作品的共性外,更具有一种善于从一定理性深度的层面,将所记叙的人和事酣畅淋漓地挥洒出来的一种坚韧的力度、磅礴的气势和独特的富于魅力的个性特质。
在作为本书代表作的《第二种岁月》一文中,作者把自己的业余运动经历放在社会和人生的大背景下来展开笔墨,不仅能使人获得置身于体育世界的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而且能从中窥见到新中国历史上有着某种典型意义的一代人的命运与生存环境的变迁。如此,便使这个中篇纪实,不仅具有了在身体力行从事体育运动方面的某种示范性效虚与启迪性价值,而且蕴含着反映社会和人生的某种深刻的内涵。诚如作者在1988年四川省第六届运动会上,触景生情回顾20年后重返斯地的一段议论:“20年,共和国已经度过劫难走向了兴盛。20年,我们这一代人已经由不幸走向了幸运,由沉沦走向了奋起,由梦想走向了现实……”作者如此居高临下而又自然得体地驾驭题材,表达内容,便使得本文具有了一种并不局限于体育范畴的浓厚的生活气息与历史的厚重感,从而更具可读性与感染力。
而在《全民体育在呼唤》一文中,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富于穿透力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以极其犀利的语言,生动地而又深刻地描述与剖析了有关体育运动的若干社会现象,作出已被今天证实了的某种具有远见卓识的预见,既有着相当的震撼力,又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同样是基于对体育的深刻见解,王长才还在书中对运动训练和锻炼的原理及方法等,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若没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素养和通过自身实践的细致观察,恐怕是难以谈出这样许多颇有见地的“行话”来的。其他,如分三大部分收入书中的60篇小品文,大多虽只言体育范畴的一枝一叶、一举一动,但作者却用灵动而优美的文笔,使其具有了兼具知识性、实用性、史实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多种功能。
至于收入书中的少量经济、科技类作品,作者也都能将有关的人和事放到社会经济的大背景下来叙述与评述,从一定的深度上将其凸现出来。不仅尽可能避免了关于企业和企业家的报告文学或专题报道中常见的就事论事和牵强附会一类肤浅,而且具有富于纵深感的若干耐人寻思的意味。如在《科技启示录》一文中,作者围绕科学技术同社会、经济三者如何协调发展这个重大主题,以促成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为线索,在用政论性通讯的笔法叙述有关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将笔锋引向全国科技现状的大层面上,一针见血而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于我国科技发展相对滞后和民众科技意识失落的忧思,给人振聋发聩之感。由此,亦不难见到作者善于高屋建瓴地审视和反映社会问题本质属性的能力。
其他诸如《铁军之魂》、《超越极限》、《越超自我》和《权威的证明》、《塑造跨世纪的发展模式》等文,虽然主要属于事迹报道一类常见的题材,但由于作者善抓本质特征的敏锐目光、新颖独特的切入角度与富于论辩色彩而又自然和谐的语言文字,以及不乏逻辑色彩的评述与恢宏的建构等等,仍然把这样一类常常难以脱俗、难以写出档次的内容,写出了深度,写出了典型意义,给人刮目相看的全新印象。说真话,即使对于一些文学和新闻方面的大手笔,也常常难以处理好这类文章的一些关系并表达到这种程度的。
从我的了解以及这本书所表现出来的王长才较为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积累,以及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方面较为宽广的知识面,使得他不仅成为事实上的“杂家”,在编辑本职工作中显得游刃有余,处处得心应手,而且形成了长于以文学和新闻笔法互补去从容地表达他所欲反映的人和事的一种特有的文笔风格和气度。并因此使得他在经历了长达半生的较为曲折的人生岁月后,至今终于能够较为充分地展示其堪称多才多艺的尤其是写作方面的才华。切盼他能在自己的这个又一块用武之地上,继续韧性地坚持下去,进而实现自己正在进行的又一种岁月中的超越。
《第二种岁月》即将付梓。以上这些文字,权作对于王长才的些许介绍、书评并兼作序吧。
199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