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缤纷湘南
8902700000086

第86章 天下九疑

只要回忆,面对那块土地,就会想起曾经伴我朝夕的山群。我之所以叫他们山群,是在儿时,没人告诉我,那些山群就叫九疑山。后读到领袖的诗:“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薇。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才明白,我的家乡的那些山叫九疑山。后在历史中又读到:“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唐元结《九疑山图记》)宋代方信孺在舜源峰北面石崖书“九疑山”三字,半里之外可见,而成为一大震撼人心的景观。

比这更早的,是中国古帝舜帝对这里的影响。书中记载: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而葬于九疑山。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九疑山的舜陵是中国唯一的舜帝陵墓。九疑山之名,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却隐于湘南山群,在历史中载功载德,却苦于交通,鲜有外人来朝圣。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去到九疑山,舜帝陵下时,游客稀稀,山野间遍地寂寞。郁郁葱葱的舜源峰像个深沉的老者,席地而坐,看着前面两侧的娥皇女英。他们之间的耳语,穿越历史和时空,在宁静里,看护着平安吉祥。

按元结的说法,九疑山方圆二千余里,宁远、蓝山、道县、江华都应属于九疑山区域。过蓝山入宁远,亦或经古城永州过双牌临宁远,眺望原野,都可以感受到一种气势,山或山群的气势。独立的山,在漠漠烟云下,是沉静的勇士,连绵的山,是勇士的队伍,入云入暮,气势磅礴,巍峨壮观。云在其上,雾在其间,都没有阻挡其向往,山头都朝向一个方向,九疑的方向,当地谚语:“万山朝九疑”。九疑不仅有帝子,有文化,有人才影响至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九疑山跟仙没有关系,却跟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舜帝,那个没有文字的历史,让后人充满遐想。但舜帝爱民的思想,让后人在文化上找到皈依。他用文化建立了一种社会等级,而成为有约束力的道德秩序。舜帝亦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始祖,成为今天祭拜的初衷。不用去设想那个洪荒时代,我们的先祖为了生存经历的考验,在没有拘束的环境里,诱惑无处不在,欲望如洪水,淹没所有的良知。舜帝不仅承上启下,还将良知打发给那个时代,让人们老幼有序,和谐友爱,这种教化,现在看起来,仍是千秋之功。

徜徉在舜帝碑林,仍可隐隐约约听到马蹄声疾,喑喑哑哑,汇成一种洪音,从夏、商、周而来,鼓号声声,巾幡飘动,带着累累风尘,在这山间峡谷里响起。又铃铛轻响,轻车慢骑,向唐宋而去,艳丽的朝霞,苍凉的晚照,让来膜拜的队伍,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理。向九疑而来,山群如一本一本史书,厚重不堪读;离九疑而去,却如释重负,面前天宽地阔。舜帝无语,山群默立,炊烟四起,鸡鸣相闻,民安居乐业,天下有如此清静之所,还有什么凡俗世愿割舍不下呢?千山万径,水峙山流,人声相闻,来过九疑,心结何须在?

在斑竹林,可以感受到爱情的忠贞。

在天空下,可以欣赏到白云飞出万重霞。

在潇水边,可以放排哼歌。

在瑶寨里,可以分享异样民族风情。

在石壁上,可以看到雕刻的历史。

在山岩里,还可以寻求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唐末大和二年(828)举贤良方正,宁远人李郃时年二十岁,被推荐至长安赴考。廷试中,他作的《观民风赋》和《求友诗》,条对鲜明,词旨温雅,能寓褒贬于清和之中,阐忠义于词气之表。考官交相荐进,文宗面试,擢进士第一。在贺州任刺史期间,李郃创制“叶子戏”,为麻将扑克之鼻祖。晚年退职回乡,寄情山水,九疑山在他的笔墨里,成为灵魂的一块。

南宋宝祜四年(1256),宁远状元乐雷发对南宋政权绝望,愤然称病回乡,隐居九疑,寄情山水,用诗词抒发自己的爱国热忱。著作有《雪矾丛稿》五卷,清乾隆时选入《四库全书》。他在山中,看到的,是民族,是天下,给后人留下的,是一卷泣血的文字。

从历史里迂回出来,你还可以看到一个当代教育家乐天宇教授。上个世纪80年代,作为从九疑山走出去的孩子,带着希望和心愿回来了,在九疑山结庐而居,发扬延安“抗大“精神,在舜源蜂下,开馆授徒,还将舜帝前的石碑,一块一块找了回来。乐教授是有名的林业专家,在山群里,做成了中国最早的民办大学“九疑山学院”,为社会培养了人才,现在分布大江南北,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着。老人在时,萧克等将军曾有资助,在当时学生里传为美谈。九疑山学院在舜帝脚下,日夜书声陪伴,舜帝,或逝去的老人,都踏实安然。人间,还有什么比读书声更有希望的呢?

我也曾作为年青学子,求学于九疑山。乡间的九疑群山,呈现农民最质朴的一面,简陋单纯,原始原生,纤尘不染,秀美壮丽,神韵各异。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的历史又一次面临新生,机会破卵而出,人间美景待收拾。即使山外人心倾向浮躁,但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历史。怀念过去,是为了发现美好,而研究历史,是为了发现自己。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开山修路,把目光投向了九疑山,她不仅属于湘南,属于中国,还属于世界。专家按照考古的发现,复原了九疑山舜帝陵寝图。九疑山学院迁移到冷水滩,人们用现在的双手,还原了五千年历史。而舜帝和舜帝陵,成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之源,思之念之,穿过数个世纪的风雨,告之子民今天的安康。

看着祭奠的队伍,就被默立的山群拽回历史,这只是一场仪式,却是一种文化的回归和对先祖的肯定,是对民族魂的弘扬。队伍或许不及当初的威武雄壮,那是帝王之冢,是文明之源,是德之祖,是圣之陵。但今天,人民更以行动来拜祭,幸福和谐安康,心怀良知,在这片土地上用现代化的方式翻新农耕,建楼办学,或奔赴远方,在新的环境里拼搏。无论怎样,舜的故事,舜的文化,在乡风民俗里,在血脉骨髓里,成为我们做人的一个部分。无论在那里,炎黄子孙都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我们的祖先,不会忘记以德报人,不会忘记舜。

天下九疑,是九个山峰,是一片精神土地,是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气势,也是一种民族的精魂,他们在天空之下,在历史的源头,在文化的驿站传递,在万山之中屹立,在我们的心头之上,沉甸甸的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