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陈永正上任后首次接受媒体专访,第一次公开表白他跳槽微软的动机:“我在摩托罗拉10年了,要作决定很不容易。10年来摩托罗拉公司从刚来中国时的60个人,到现在在中国市场已经走上轨道。从个人来讲,微软对我更有吸引力。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把全世界第一流的软件公司,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举例子说,我们去年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加上外包给中国的软件就有3900万美元,这里面微软在中国区已经与中国软件企业密不可分,严格来讲,微软也是中国的公司。但是,这些大家的认识还不够。我希望这个挑战在未来的5年、10年,跟着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我们微软也跟着成长,让软件发展做得更好。所以,我觉得这对我是一个挑战,从贝尔实验室到摩托罗拉公司是一个挑战,从摩托罗拉公司到微软又是一个挑战,我想这也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
喜欢挑战,也许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给出的最好解释……
四、带领微软新腾飞
大刀阔斧的改革
2003年8月,陈永正空降微软(中国)公司面临的形势并不轻松,第一个需要他处理的问题就是他和唐骏的关系,两个人如何切分微软(中国)公司这个权力的蛋糕。
唐骏,被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称为“伟大的人”,在中国连续几年的销售业绩是出色的,这奠定了唐骏“微软(中国)公司强势总裁”的地位。基于此,陈永正和唐骏两人一直尝试着以某种方式继续合作,不过蛋糕切来切去两个人都找不到满意的答案。两个强势的人必然不能容忍对方的强势,2003年10月17日,陈永正快刀斩乱麻,重塑微软(中国)公司管理架构,直接接管市场、财政等大权。
对于陈永正能被微软相中,以前有很多猜测。很多人认为,陈永正过硬的政府关系起了重要作用。不过据他身边的人说,微软总部力挺陈永正的真正原因,是他向总部提出了自己的微软(中国)公司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看重的不是一两年的眼前销售业绩,是5~10年的长远利益。而在历任微软(中国)公司总裁的眼中,微软(中国)公司更像是微软在中国的一个销售部门。
在重新规划的发展战略得到总部认可后,陈永正对微软大中华区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原有的中国区、香港区、台湾区,在大中华区内按业务设立七大事业部,与微软总部七大事业部顺利对接。以前中国区和总部隔着大中华区、亚太区,现在陈永正每月向总部直接汇报工作。此外,中国区微软原有的各自为政的亚洲研究院、全球技术支持中心和微软(中国)公司,全部归“微软(中国)公司小组”统一协调领导。陈永正是领导小组组长,微软全球高层直接参与中国事务的决策。
把唐骏风光“嫁到”盛大之后,陈永正首要的任务就是提升中国区的销售业绩了。尽管微软总部给了他一年的适应期,绩效的考核也不单单看销售成绩,还要参考客户关系等,但“销售做不好我还是要走人的”,陈永正对记者很坦白。在市场正版化环境不成熟的情况下,微软在中国的销售是出了名的难做。微软要想在中国改善形象取得发展,必须与中国的信息产业共同发展,实现双赢。但话好说,事难做。微软(中国)公司变成中国微软的路如何走,陈永正必须给出自己的答案。
“陈氏新政”的特点
“陈氏新政”最大的特点就是和全国各地的政府加强合作,而且效果也很明显,尤其是政府软件采购。陈永正说:“政府关系是这个公司的政策是否符合政府发展的方向、支持政府发展的力度,在这方面我有经验。所以我来(微软)主要是把过去(在摩托罗拉公司)一些这方面合作的经验和微软配合起来。”
实际上,与微软这样的大型跨国企业展开合作,既是地方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官员实现政绩的需要。在2004年启动的政府软件正版化采购中,陈永正的“地方合作策略”产生了极大作用。尽管北京市政府在采购微软产品时遇到舆论压力,但微软并未受到实质性挫折,最后以北京市采取“非政府采购方式”了结此事。在省级政府采购中,微软几乎所向披靡。
“在政府的正版化采购中,有20多个城市的单子已经下来了。”陈永正并不讳言微软在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方面的优势,“虽然微软拿了许多单子,但国产软件企业也拿了单子。操作系统大多数是微软,办公软件主要是大家一起拿,杀毒软件都是本地厂商。”
第一学年的成绩单
在陈永正的第一学年成绩单里,最明显的是微软和4家中国企业达成了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2003年11月签约中软总公司以来,他一年来陆续促成创智、神州数码和浪潮分别在电信解决方案、NET、企业管理等方面和微软进行深层次的合作。此外,微软本身也在中国取得长足的进步,销售业绩超过预期。2003年9月,微软在中国成立了微软(中国)公司技术中心,为国内用户和合作伙伴提供知识转移、项目合作、质量保证、技术创新等服务。2004年3月,微软投资8000万元人民币的软硬件与信产部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实验室,提供Windows、NET和嵌入式产品的测试服务。
2003年11月4日,微软亚洲工程院(ATC,AdvancedTechnologyCenter)正式落户北京中关村。一年后,微软决定将其全球重要拓展业务——智能手机相关软件的研发中心设在微软亚洲工程院。同月,在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访华期间,微软与教育部签署了“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合作框架”协议,在未来5年内提供价值1000万美元捐助,用以支持基础教育和师范教育,尤其是在农村和边远地区。
不过,微软一年来最主要的进步,还是和全国很多省市建立合作关系。2004年4月,微软在中国支持成立的首家合作技术机构在成都国家信息安全产业基地成立。2004年7月在山东、10月在辽宁和广东等地,微软相继成立技术中心,通过技术合作以推动当地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与微软(中国)公司历任总裁的高调恰好相反,陈永正在微软的第一学期相当低调,在大多数时间里,他远离媒体,远离公众视线。因为他相信,事在人为,做远比说重要。
五、在微软“火药桶”上的日子
3年多了,终于坐稳
外部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陈永正、张亚勤的适时而动、互为促进,促成了今天微软在中国的成就。
“中国公司拿到了微软全球最佳公司的大奖,这是我们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在2006年9月27日微软(中国)公司媒体沟通会上,微软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微软(中国)公司董事长陈永正兴奋地说。
2006年6月30日结束的2005/2006财年是微软(中国)公司“有史以来”最为兴奋的一年。在这一年,微软(中国)公司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搞定了大批中国的PC厂商。4月,包括联想公司、方正公司、同方公司在内的几大PC厂商同时宣布,将全线预装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联想公司集团董事长杨元庆也表示,要将Windows操作系统的预装率从以前的10%提升到70%。中国PC厂商的总体采购金额高达17亿美元,而微软(中国)公司在2004年以前的年营业收入都没有超过20亿元人民币!
难怪今天的陈永正笑得如此开心了,这位职业经理人已经在这个被外界称为“火药桶”的位子上坐了3年之久,而他的前任们的任期大多没有超过两年。
陈永正身边的有力支撑是微软(中国)公司研究开发集团总裁、微软(中国)公司副董事长张亚勤。2006年年初,张亚勤从微软美国总部返回国内,将微软亚洲研究院、亚洲工程院、中国研发中心、中国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整合在了一起。仅仅半年多的时间,微软(中国)公司研发集团的员工数量就从500人增加到了1100人。更令他兴奋的是,如今中国研发集团在微软的主流产品开发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前不久发布的微软Exchange产品的10大功能中,有3大功能是由中国研发集团开发的;微软的语音合成系统从研究、算法到最后的模型,整个产品开发都是在中国完成的。
微软首席执行官给予的评价
所有这些都使得2003年微软(中国)公司的突破成为了可能。有很多人认为,陈永正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做了适当的事情。当然,这也使得微软总部非常满意。从目前来看,他很有希望延续在摩托罗拉的成功,将微软(中国)公司的业绩带上一个新的高度。微软首席执行官史蒂夫·鲍尔默访华时曾给予陈永正很高的评价:“从我个人来讲,从来自微软总部的高层管理人员来说,都对Tim(陈永正)在中国进行的业务充满信心。”
微软在中国的业务能否继续“充满信心”,关键还在于微软(中国)公司和微软(中国)公司研发集团能否携手合作,开发和销售出更多适合中国的产品。在国庆节前的媒体招待会上,微软的工程师们演示了微软将于2006/2007新财年推出的两个重要产品,一个是新操作系统WindowsVista,另一个就是新办公平台软件Office2007。这两款产品当中都有很多针对本地市场的功能,例如,在WidnowsVista中文版中除了中文语音识别之外,还将支持7000多个不同的汉字和四种少数民族语言和中文域名,这些由微软(中国)公司研发集团开发出来的“劳动成果”将成为微软(中国)公司的“利器”。
“我们目前还没有开发Windows或者WindowsCE这种级别产品的能力,但是我希望3年或者5年之后我们中国研发集团能成为一流,不仅仅是在技术的研究方面,也是在创新以及产品开发上。”张亚勤认为微软(中国)公司研发集团不仅仅要守住研究上的优势,还要进一步加强产品的开发。
“未来有三个方向将是我们微软(中国)公司的重中之重,第一个就是互联网技术产品服务,第二个是移动通信和嵌入式产品,第三个就是数字娱乐。”微软在成都成立了一个孵化中心,专做游戏的开发;而微软Xbox的用户界面和浏览方式,也是微软(中国)公司研发集团旗下的工程院开发的。与微软在Windows和Office上的绝对领先不同的是,微软在这三个方向上还都处在追赶者的位置。这个时候,在中国市场上更加丰富的市场实践也许能够给希望参与更多产品开发的张亚勤和他的部下们提供更多的启发。
因此,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微软在中国的两大机构——微软(中国)公司和微软(中国)公司研发集团都已经是同舟共济的战友了。
六、陈永正时代的完美谢幕
2007年9月19日,微软大中华区总裁陈永正将于10月离职的新闻以爆炸式的速度传开,这个被原微软中国首席营销官吴世雄称为“对微软中国公关贡献最大”的人又一次完美地将媒体焦点转移,OOXML标准失利和微软欧洲垄断案的败诉都不再是热点,这个泄露得恰到好处的新闻让我们再一次为陈永正的能力所折服,难怪他可以打破他在微软中国的前任们干不到两年的怪圈,难怪NBA敢找这个跟体育圈毫无交集的人来领导中国区的工作。陈永正确实是一个值得钦佩的职业经理人。
怀柔之路低调而成功的4年
2003年8月11日,陈永正正式加盟微软中国,这个在摩托罗拉时高调的总裁瞬间变得沉默,连续15个月没有接受任何正式采访,无论是2003年的垄断案还是政府采购等热门话题都在他的沉默中安然度过。从2003年开始,微软在中国的形象被逐渐弱化,而同政府部门的沟通逐渐强化。这种被人称为怀柔政策的做法被陈永正运用得淋漓尽致,回忆一下,我们似乎太久没有看到微软站在风口浪尖上了。
微软大中华区总裁陈永正
4年时间,微软由舆论的焦点变成了舆论的盲点,非产品的新闻越来越少,但是与政府的沟通和合作则越来越多。再也看不到微软高高在上地针对中国软件行业发表看法,但是在政策层面上,微软对中国有关部门的影响力则越来越大。
在上任之初曾表示过“严格来讲,微软也是中国的公司”的陈永正确实让微软中国变成了中国政府所倚重的公司,无论在政府采购还是推动正版计划中,微软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不断支持。微软中国的收入,也由2亿美元井喷似的增长到15亿美元。
连“反微软”起家的互联网评论家方兴东都承认“陈永正这几年的表现堪称出色,无论业绩表现,政府关系,大客户,PC厂商捆绑,公关形象等,都有着本质的提升”。这样的成绩,确实无愧于微软给予其的高额薪金,更是配得上“微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CEO”这一称号。
急流勇退陈永正是否因瓶颈离开?
陈永正面对媒体专访时表示早就有离开的打算,而且已经定好了微软中国的布局。他能在继任者选定前就离开,除了证明他已经将微软中国可以做的内容做到了极致,离开也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外,也意味着他领导的微软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在公关和销售的强势表象下,技术部门成了微软中国最后的短板。
擅长公关和销售的陈永正确实难以在技术方面上给微软中国带来提高,既然已经把公关和销售调理好,陈永正和微软的分手也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微软官方宣布由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接替陈永正代理CEO一职则更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技术背景的张亚勤明显比陈永正更适合带领微软中国团队在技术上寻求突破,虽然现在是代理CEO,但是在微软中国的历史上,似乎从来没有代理CEO这一职位。2008年张亚勤主导微软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仅仅是总裁还是总经理的职位选择而已。
而陈永正选择加入NBA担任大中华区总裁更是表明了他对自身能力的认识。作为职业经理人,他能作好企业共通的销售和公关,面对微软对微软中国越来越高的技术期盼,离开确实是不坏的选择。
完美离职最后一次为微软公关
2007年9月18日,欧洲初审法院裁定,维持欧盟委员会2004年对美国微软公司作出的69亿美元的反垄断处罚决定。9月19日,陈永正将于10月12日离职的消息正式公开,在几家门户网站都不约而同发布独家消息的背后,我们似乎看到了又一次完美的公关,微软是否垄断已经不再重要,这一刻中国的媒体都已经把目光锁定到了这个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