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奉命率领燕、秦、魏、韩、赵等多国部队进攻齐国,在顺利攻克齐都临淄,迫使齐军守将,他乘燕昭王已死、惠王新立之机,利用燕惠王对乐毅久攻即墨未克的不满和怀疑,派人入燕制造谣言,说乐毅对新王有夙怨,怕杀不敢归国;说乐毅名为攻齐,实欲控制军队在齐国为王,所以故意缓攻即墨;又说齐人最怕燕国另派主将来,等等。燕惠王本来久与乐毅有矛盾,听此谣言后便信以为真,立即派骑劫取代乐毅为将。乐毅无奈,遂投奔赵国。乐毅本是令齐人生畏的燕国名将,他为谣言所中伤而被撤职,不仅使齐将田单少了一个难以对付的敌手,而且还使燕军将士愤怨不平,加深了燕军内部矛盾,削弱了部队战斗力。
这就为齐军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后,田单根据骑劫放松警惕和燕军士气低落的实际情况,乘夜暗以“火牛阵”向燕军实施突然袭击,出其不意地打破了燕军的围攻,取得了反攻初战的关键性胜利。在此基础上,田单抓紧战机,变反攻为进攻,适时组织战略追击,终于取得了大败燕军,使“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的全面胜利。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应当密切注视和利用敌国君臣关系中的矛盾,适时派遣间谍去离间他们。倘若敌国君臣之间相互猜忌不协,我便乘隙以精锐部队进攻它,必定能够实现战胜敌人的目的。诚如兵法所说:“对内部亲密团结的敌人,要用离间计去破坏他们。”
战国时期,在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国大将乐毅率领燕军及秦、魏、韩、赵等多国军队进攻齐国,攻破齐都临淄,齐淄王被迫逃往莒城。燕军获悉齐泯王在莒城后,立即调集兵力合围莒城。此时,楚国将领淖齿率军援救齐国,因此而被齐淄王任为国相。淖齿打算与燕将乐毅平分齐国土地,于是抓住齐淄王在历数其罪状后便把他杀掉了。但齐国将士仍然坚守莒城和即墨,以抵抗燕军进攻,致使燕军几年没能攻克二城。燕将乐毅只好率军继续围城。这时由于即墨守城将领战死,该城军民共同推举田单为将军。不久,燕昭王病死,其子惠王即位,他在作太子时曾与乐毅发生过矛盾。田单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派人到燕国施以离间之计,扬言说:“乐毅因与燕国新王有矛盾,害怕被惠王杀头而想联合各国军队称王于齐国,只是齐国人心尚未归附,所以他便暂缓进攻即墨以等待齐人归顺。现在,齐国人唯一担心的,是怕燕国派遣其他将领来代替乐毅,那时即墨将会变成一座残破城邑了。”燕惠王听到这个谣言后竟信以为真,于是便派遣骑劫取代了乐毅。乐毅无奈便逃往赵国,燕国将士从此产生不和。其后,田单找来一个士卒诈称是神师出世佐助他作战,并采用“火牛阵法”,大败燕军,收复齐国失地七十多座城邑,又去莒城迎接齐襄王回到都城临淄。
【原文】
凡与敌战,可密候邻国君臣交接有隙,乃遣谍者以间之。
彼若猜贰,我以精兵乘之,必得所欲。法曰:“亲而离之。”①战国周赧王三十一年,燕上将乐毅②并将秦、魏、韩、赵之师伐齐,破之,淄王③出奔于莒④。燕军闻齐王在莒,合兵攻之。楚将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⑤,欲与燕将分齐地,乃执淄王数其罪而诛之。复坚守莒城、即墨⑥以拒燕兵,数年⑦不下。乐毅并围之,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田单⑧为将军。顷之,〔燕〕昭王薨,惠王⑨立,为太子时与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曰:“乐毅与燕新王有隙,畏诛欲连兵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乃使骑劫代毅。毅遂奔赵,燕将士由是不和。
单乃诈以卒为神师而出之,列火牛阵⑩大破燕军,复齐七十余城,迎襄王自莒入临淄。
【注释】
①亲而离之:语出《孙子兵法·计篇》。
②乐毅:战国燕名将。燕昭王时,任上将军,封昌国君。
昭王死后,惠王轻信谣言,以骑劫取代乐毅为将,乐毅被迫逃往赵国。③④莒:周代所封诸侯国名。故址在今山东莒县。
⑤齐相:马本及各本皆误作“齐祖”,今据史校改。
⑥即墨:战国齐邑。故址在今山东平度东南。
⑦数年:马本及诸本皆误作“数月”,今据史校改。⑧田单:战国齐名将。
⑨惠王:即燕惠王,昭王之子。
⑩火牛阵:即战国齐将田单在即墨防御战中击败燕军围攻时所采用的一种战术。他将千余头牛披上画以五彩龙纹的外衣,在牛角上缚以尖刀,牛尾上捆以浸泡油脂的苇草,乘夜暗点燃苇草,驱赶牛群猛冲燕军阵地,再以五千士卒紧随牛后冲杀,结果大败燕军,收复了失地。此种战法,后人名之曰“火牛阵”。
襄王:即齐襄王田法章。
本篇史例出自《史记·田单列传》。
饵战九十
【提示】
本篇以《饵战》为题,顾名思义,旨在阐述作战中如何警惕和防止中敌“饵兵”之计的问题。它认为,所谓“饵兵”,就是“以利诱之”的一种战法。强调在交战中,对于敌人施放的诱饵,诸如牛马、财物、辎重等等,不可随意拾取,否则,必为敌人所乘而导致作战失败。篇中所引“饵兵勿食”一语系孙子所论“用兵八则”之一,意思是,对于敌人设置的诱饵,不要贪利上钩。历史的经验表明,设“饵兵”是古代作战中常见的一种诱敌就范的战法。本篇所论及的“饵兵”,仅是以“物”作诱饵的几种情况,至于以小股部队或以假情况诱敌上当的,也是兵家常用的“饵兵”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的战争总是与一定的经济的、政治的利益相联系的,因此,为利而战,也就极易为利所诱惑而导致作战失败。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在作战指导上,既能注意警惕和防止自己中敌“饵兵“之计,又能重视捕捉敌人贪利的弱点而巧用“饵兵”之谋战胜它。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曹操击败袁绍追兵的延津之战,就是巧用“饵兵”之计取胜的。
白马之战后,袁绍亲自率军渡过黄河南下追击曹操至延津。曹操在延津之南依山布阵,当时只有“不满六百”的骑兵,而袁绍有五六千骑兵,十倍于曹操军。在此兵力对比异常悬殊的情况下,曹军如果硬拚是难以战胜袁军的。有鉴于此,曹操巧施“饵兵”之计,先是下令士卒“解鞍放马”以麻痹和骄纵袁绍军,尔后遗留辎重于道旁以引诱袁军来抢夺。待到袁军迫近争抢辎重而致队伍混乱不堪之时,曹操立即命令士卒上马,突然发起攻击,出敌不意地一举击败袁绍军,为其后官渡之战歼灭袁绍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译文】
大凡作战中所说的“饵战”,并不是说叫士兵把毒药放在饮食中,而是用各种“利”来诱使敌人上钩,这都叫做“饵兵“战法。例如,在敌我双方交战中,敌人或者利用牛马,或者委弃财物,或者舍置辎重,切记对此不可随意拾取,而一旦拾取时则必为敌人所乘,导致作战失败。诚如兵法所说:“对于敌人的设饵引诱,不可贪利上钩。”
东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派兵进攻白马,曹操率军把他打败,击斩其大将颜良。于是解除了白马被围困的局面,然后迁移当地居民沿着黄河而西行。袁绍这时率军渡过黄河追击曹操军,一直追到延津之南而扎营。曹操所率部队驻扎在南面的山坡下,命令所属骑兵都卸下马鞍,放开战马。此时,白马方面的曹军运输车队正行进在路上。曹操的将领们认为敌人的骑兵众多难以战胜,不如退还保卫部队营地为好。但谋士荀攸向大家解释说:“这正是我们所以能用饵兵诱敌上钩的好机会,怎么可以撤走而失去这一战机呢!”袁绍的骑将文丑与刘备此时率领五六千骑兵前后赶到这里。将领们又说:“现在可以上马迎战了。”曹操说:“还不可以上马迎战。”过了一会儿,袁绍的骑兵逐渐增多,有的已分散奔向曹操的运输车队。曹操这时下达命令说:“可以上马出击敌人了。”于是骑兵都纷纷上马待战。当时,曹操以不满六百的骑兵,乘敌不备,挥军猛击,大败袁军,斩了大将文丑。
【原文】
凡战,所谓饵者,非谓兵者置毒于饮食,但以利诱之,皆为饵兵也。如交锋之际,或乘牛马,或委财物,或舍辎重,切不可取之,取之必败。法曰:“饵兵勿食。”①汉献帝建安五年,袁绍遣兵攻白马,操击破之,斩其将颜良。
遂解白马之围,徙其民〔循河〕而西。绍渡河追之,军至延津南。操勒兵驻营南坡下,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
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谓饵兵,如之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②骑前后至。诸将曰:
“可上马。”操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
操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③【注释】
①饵兵勿食: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五六千: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五六十”,今据史校改。
③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