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以《进战》为题,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可以采取进攻方式作战的问题。它认为,在确知敌人有可能被打败的条件下,就应当迅速而不失时机地向敌人发动进攻,这样就能取得胜利。本篇引录《左传》的“见可则进”一语,是说发现有战胜敌人的可能时就迅速发动进攻。这里所讲的“可”有两层意义:一就力量对比方面而言,一就时机选择而言。就是说,在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上,我已具备击败敌人的优势兵力时,就要选择最佳时间而不失时机地向敌人发动进攻。显而易见,本篇以“见可则进”为据,继《攻战》之后,从把握战机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进攻作战的指导原则,这无疑是正确的。
唐朝初年,地处漠北的东突厥不断南下袭扰,严重威胁唐朝北部边疆的安全。为消除边患,巩固国防,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调集十余万兵力,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统帅,以并州都督李绩等五将为行军总管,分道北出,向东突厥发动大规模进攻,经过多次作战,于次年二月在阴山一带给突厥军以摧毁性打击。唐军此次进攻作战的胜利,在军事上至少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从兵力对比看,突厥军在连遭唐军打击后,损失颇重,已呈劣势,而唐军则越战越强,处于优势地位,以优攻劣,必胜无疑。其二,从作战指导看,身为唐军统帅的李靖善于捕捉有利战机,适时组织部队对敌实施决战进攻。他利用唐使“慰谕”突厥从而造成其丧失警惕而“不虞官兵”的可乘之隙,采用突袭战法,出其不意地歼灭突厥主力于阴山,并活捉了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以上两点可以说明,此役是在“见可则进”原则指导下取得作战胜利的典型战例。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已经查明敌人有被打败的可能,就应当迅速出兵进攻它,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
“发现有可能战胜敌人的时机,就迅速向它发动进攻。”
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兵部尚书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军击败了东突厥,颉利可汗率众退保铁山,然后派遣使者到唐朝请罪,表示愿意举国归附。唐太宗命以李靖前往迎接。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朝见大唐皇帝,但内心里却犹豫不决,另有企图。李靖看透了颉利可汗的心思。此时,太宗诏命鸿胪卿唐俭等人前往突厥进行安抚和宣谕。李靖于是对他的副将张公谨说道:“皇帝派遣的使者已经抵达突厥,敌人必定会放心不疑。如果我们选派万名骑兵带上二十天粮食,从白道北出向它实施突然袭击,一定能够取得我们想要取得的胜利。”张公谨不无疑虑地说:“皇帝已经如约接受突厥来降,而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一旦采取行动,敌人加害他们可怎么办?”李靖斩钉截铁地说:“战机不可错过,这正是汉初韩信能够击败齐国所采取的战法。像唐俭这些人牺牲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挥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唐俭等人后,十分高兴,根本没有料想唐军会来进攻之事。李靖的前锋部队乘着大雾天气前进,当抵达距颉利可汗官署处所仅七里的时候,突厥兵才发觉唐军已经迫在眼前。颉利可汗慌忙拉出队伍还未摆好阵势之时,李靖指挥唐军猛烈冲杀,歼灭万余人,俘获十余万,活捉颉利之子叠罗施,杀死颉利之妻隋朝义成公主。颉利可汗单骑仓皇西逃,后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获而献给朝廷。此战的胜利,为唐朝开拓了自阴山向北直至大沙漠一带大片土地。
【原文】
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无有不胜。法曰:“见可则进。”①唐李靖②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③走保铁山④,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颉利虽外请朝谒,而内怀迟疑。靖揣知其意。时诏鸿胪卿唐俭等慰谕之。
靖谓副将张公谨曰:“诏使到彼,虏必自安。若万骑赍二十日⑤粮,自白道⑥袭之,必得所欲。”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⑦。
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⑧,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⑨。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靖前锋乘雾而行,去其牙帐⑩七里,虏始觉,列兵未及阵,靖纵兵击之,斩首万余级,俘男女十余万,擒其子叠罗施,杀义成公主。颉利亡去,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擒之以献。于是,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矣。
【注释】
①见可则进: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但与原文略异,原文为:“见可而进。”
②李靖:唐代著名军事家。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人。精兵法,善谋略。唐太宗时,任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等职。曾先后指挥唐军南灭萧铣、东平辅公祏、北击东突厥、西讨吐谷浑等重大作战,因其战功卓著而晋封卫国公。
史载其一生撰著的兵书多达10余种,但大都失传了,现在仅有清人汪宗沂根据唐代杜佑《通典》等存录的部分容而辑成的三卷本《李卫公兵法》流传于世。
③颉利可汗:东突厥最高统治者。名咄芯,启民可汗少子。
在位期间(公元620—630年),屡扰唐朝边境,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被唐将张宝相俘送长安。
④铁山:位于阴山之北,在今内蒙古白云鄂博境内。
⑤二十日:马本及各本皆误作“三日”,今据史校改。
⑥白道:即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
⑦韩信所以破齐也:即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派郦食其说齐归汉,齐王为之所动,撤除屯守历城(今山东济南)防御汉军进攻的兵力。这时,韩信听从辩士蒯彻建议,乘齐无备一举袭破历城,进至临淄(今山东临淄北),齐王败走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⑧阴山:即今内蒙古境内之阴山。
⑨随军:马本作“随车”,与史载不符,今从唐本。
⑩牙帐:即突厥颉利可汗官署处所。
斩:马本及各本皆误作“辕”,今据史校改。
叠罗施:马本及汪本作“盅罗施”,唐本作“垒罗施”,皆误,今据史校改。
义成公主:即隋义成公主,本为突厥处罗可汗之妻,处罗死后,其弟颉利可汗纳之为妻。
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李靖传》和《新唐书·李靖传》
退战六十
【提示】
本篇以《退战》为题,旨在阐述在何种条件下采取退却方式以免遭敌打击的问题。它认为,在敌众我寡、地形不利,且难以力争胜的条件下,应当迅速退却,不与敌人决战。这样,就可以保全自己实力不受损失。本篇《退战》与前篇《进战》是从相反相成的两个侧面,阐明了采取进攻和退却两种不同作战方式的主要依据条件,力戒战争指导者既要善于“见可则进“,又要善于“知难而退”。敌情和地形条件的不同,作战方式亦应不同。两篇强调从实际情况出发,能进则进,不能进则退,这里已经包含有“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作战指导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
三国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三月,魏将曹爽“发卒十余万人”(见《资治通鉴·魏纪六》),自骆谷口进入蜀地汉中。当时蜀在汉中的兵力不满三万,从双方兵力对比情况看,魏军是蜀军的三倍多,但最后结局却是以魏军败退而告终。究其原因则在于魏军作战指导的失误,这主要表现在大将军曹爽单纯凭借其兵力上的优势,既忽视了长途跋涉的劳困和地形条件对己不利的因素,且又不听司马懿劝阻(据《三国志·魏书·曹爽传》载称:“宣王止之不能止”,下同),一意孤行,结果造成其“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的困难局面。最后他不得不采纳司马昭的建议而引军撤退。蜀将费祎乘机挥军疾趋三岭凭险截击,曹爽率部“争险苦战,仅乃得过,失亡甚众,关中为之虚耗。”(见《资治通鉴·魏纪六》)【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军兵多、我军兵少,且地形条件对我不利,在单凭兵力不能与敌争胜的情况下,就应当立即撤退以避开敌人,这样就可以保全我军实力安然无损。诚如兵法所说:“作战中确知敌人难以战胜,就应及时撤退以保存实力。
“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军曹爽奉命率军讨伐蜀国,司马昭为征蜀将军而随同前往,穿越骆谷后,进驻于兴势山。蜀将王平率兵乘夜偷袭魏军,司马昭命令所属部队坚守不动,王平未能得手而退回。司马昭提出建议说:“蜀国大将军费祎如果占据险要地形进行防守,我们前进却得不到交战的机会,强攻硬打又不可能奏效。因此,应当急速撤军,以后再作良图。”曹爽听后,下令魏军撤退。蜀将费祎果然领兵迅速抢占了三岭险要地形,曹爽等人率军偷偷越过险阻,才得以撤回。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众我寡,地形不利,力不可争,当急退以避之,可以全军。法曰:“知难而退。”①三国魏将曹爽②伐蜀,司马昭③同行出骆谷④,次于兴势⑤。
蜀将王平⑥乘夜袭击,昭令坚卧不动,平退。昭谓诸将曰:
“费祎⑦据险拒守,进不获战,攻之不可,宜急旋军,以为后图。”爽等遂退,祎果驰兵趋三岭⑧争险,爽等潜师越险,乃得过。⑨【注释】
①知难而退: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引自《军志》又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
②曹爽:曹操之侄孙。字昭伯。魏明帝时,官至武卫将军。
明帝病重之时,拜其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与司马懿受遗诏同辅齐王曹芳。后因与司马懿争权被杀。
③司马昭:马本及各本皆作“司马懿”,显误,据《晋书·宣帝纪》和《三国志》之《魏书·三少帝纪》、《魏书·曹爽传》《蜀书·后主传》、《蜀书·王平传》等书记载,此次曹爽率军伐蜀,不但皆无“司马懿同行”之说,相反,却称司马懿对此次攻蜀始终持劝阻态度,但结果是“止之,不可”
(见《晋书·宣帝纪》又见《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宣王止之不能止”)又据《晋书·文帝纪》载称:“大将军曹爽之伐蜀也,以帝(指司马昭)为征蜀将军,副夏侯玄,出骆谷,次于兴势。”可见,随爽攻蜀者并非是司马懿,而是懿子司吴昭。
故据《晋书·文帝纪》校改。
④骆谷:狭谷名。位于今陕西周至县西南,谷长四百余里,地势险要,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交通要道。
⑤兴势:马本及各本皆误作“兴元”,今据史校改。兴势,即兴势山,位于今陕西洋县北。
⑥王平:蜀将。马本及各本作“王琳”,《晋书·文帝纪》作“王林”,皆误。今据《三国志·蜀书·王平传》和《资治通鉴·魏纪六》校改。
⑦费祎:蜀将。江夏山黾县(今河南信阳东北)人,字文伟。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为诸葛亮所推重,拜为参军、司马。亮卒,祎为后军师。蒋琬秉政后,祎任大将军,录尚书事。
⑧三岭:即沈岭、衙岭、分水岭。均在今陕西周至西南之骆谷中。
⑨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文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