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战争探秘
8900600000014

第14章 “海上马车夫”易主

英国第二次英荷战争的失败,企图卷土重来。此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想趁机瓜分荷兰领土,把现今比利时的荷兰领土作为法国的“天然边界”,以巩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于是,英法两国不谋而合地勾结起来。

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后,迫切需要向海外扩张,开辟海上殖民地和市场。这时,荷兰对海上贸易的垄断权是英国海外扩张最大的障碍和直接威胁,英国已无法容忍荷兰的海上霸权了。

荷兰是小国,面积仅2.9万平方公里,自然资源贫乏,但它却在历史上有过一段耀眼的辉煌。荷兰人自古善于航海,他们建立了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商船队,17世纪上半叶共拥有商船1.6万艘,是法国、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四国商船的总和,占全世界商船总吨位的四分之三。荷兰人垄断了世界的贸易,荷兰商人的足迹遍及五大洲各个角落,因而荷兰人被人们称为“海上马车夫”。

克伦威尔当政时制定的战略就是控制海洋。为达到这一目的,英国从1649年至1651年大力加强海军建设。克伦威尔对海军格外关注。他成立了专门的“海军委员会”,负责建造专门为海战设计的新型战舰,革除了以往打仗征召武装商船和海盗船的习惯做法,而让武装商船和海盗船作为预备役用。他还加强对海军的训练和管理,专门从陆军中选出精壮士兵担任职业海军军人。这期间,英国海军从1649年的39艘战舰增至1651年的80艘,其中大部分是二层甲板、拥有60至80门炮的巨型战舰,排水量达1000吨。最大的是“海上主权”号,排水量1500吨,有四层甲板104门重炮,水兵800人。最大的炮弹重60镑,一次齐射的炮弹重一吨。

1651年,英国颁布旨在禁止荷兰参与英国海上贸易的《航海条例》,损害了荷兰的商业利益,荷兰拒不承认。双方剑拔弩张,扩军备战。英国海军在原有基础上,又紧急动员了125艘商船;荷兰海军仅有60艘战舰,1652年紧急征用商船后达到226艘,一场大战一触即发。1652年5月29日,英舰队司令布莱克率领有20艘舰船的英国舰队在多佛尔海峡巡逻,遇到荷兰舰队。荷兰舰队由海军名将特龙普指挥,有42艘军舰。布莱克坚持要荷兰人下降军旗向英国国旗致敬,特龙普不予理睬,引起布莱克的不满。英舰开炮轰击,击沉荷舰2艘,英荷战争爆发。7月8日,英国正式向荷兰宣战。

布莱克针对荷兰的对外咽喉多佛尔海峡制定了战略:控制多佛尔海峡和北海,切断荷兰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迫使荷兰人投降。为此,他采取了集中强大舰队,拦截通过海峡的一切荷兰船只的战术,以给荷兰经济致命打击。

荷兰舰队由海军上将德·赖特指挥,他制定的战略是以强大的舰队为商船护航,强行通过海峡,确保与外界的联系。

双方在多佛尔、英吉利海峡的北海战区多次交战,互有胜负。后来,装备有先进火炮的英舰队逐渐占了上风。1653年春,布莱克指挥英舰队在波特兰海战中击败荷兰舰队。

此后,英国取得战略优势,重新获得了对海峡和北海水域的控制权。

1653年6月和8月,英舰队重创荷兰舰队,使荷兰舰队元气大伤。英国接着对荷兰实行绞杀式封锁,迫使荷兰于1654年4月14日与英国签订了《威斯敏斯特和约》,荷兰被迫承认英国的《航海条例》。

荷兰战败后,英荷矛盾并没有解决。荷兰对于《航海条例》如芒在背,一直在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寻找时机,报仇雪耻。1660年,英王查理二世狂妄地颁布新的《航海条例》,条件更为苛刻;1663年,英国得寸进尺,开始进攻荷兰在非洲西岸的殖民地;1664年,英国攻占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今纽约)。

荷兰开始采取行动。1664年8月,赖特海军上将率8艘战舰扬帆驶向西非,很快收复了被英国占领的西非的据点。1665年2月22日,荷兰正式向英国宣战,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了。

第二次英荷战争主要是以双方海军主力决战的形式来夺取制海权,海战的规模扩大,由于火炮的改进和射程及杀伤力的提高,使海战中的损失大大提高。结果荷兰获胜,特别是赖特直闯英国腹地,奇袭伦敦,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以海军立国的英国的奇耻大辱。

1667年,双方签订了《布雷达和约》,英国对《航海条例》作了有利于荷兰的修改,在海上贸易权方面作了让步,把南美的苏里南归还给荷兰,荷兰则承认英对新阿姆斯特丹的占领。

英国不甘心第二次英荷战争的失败,企图卷土重来。此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早就想趁机瓜分荷兰领土,把现今比利时的荷兰领土作为法国的“天然边界”,以巩固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于是,英法两国不谋而合地勾结起米。

1670年6月,路易十四与查理二世经过秘密谈判,签订《多佛密约》,规定查理二世有义务在英恢复天主教,与法国共同对荷作战;法国则有义务出兵镇压英国可能发生的骚乱。于是,1671年法国对荷兰宣战,英国也退出了原与荷兰、瑞典组成的三国同盟,援助法国对荷作战。

第三次英荷战争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英荷两国间的战争,而是一场扩大的国际战争,参战的还有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如法国、丹麦、瑞典、西班牙等。

1673年,廖特尔指挥的荷兰舰队在泰瑟尔岛海域击溃英法联合舰队。英国因海战失利并担心法国这个主要竞争者势力增强,遂主动退出战争,于1674年同荷兰单独签订了第二个《威斯敏斯特和约》,重申《布雷达和约》有效。在后来的战争中,法国取得了海战的胜利,1679年与交战各方签订《奈梅亨和约》,法国侵占了德意志和荷兰的许多领土,巩固了它在欧洲大陆上的霸权地位。

前后达20多年的三次英荷海上争霸战争,大大削弱了荷兰的实力,“海上马车夫”把海上霸权让给了英国,沦为欧洲二流国家。英国充当海上霸主长达两个世纪。

这次战争主要是在海上进行的,是争夺制海权的典型战例,并对海军学术、技术、装备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英国海军在世界上第一次颁布《舰队队列条令》和《舰队战斗条令》,在海军战术上发明了海上封锁和拦截战术。海战由单舰格斗(炮击和接舷战)发展为以炮击为主的纵队攻击。这些战术后来为欧洲各国所仿效,风行了100多年,直到特拉法加战役后才为新的战术所取代。

英荷战争是世界海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海军的战略价值已逐渐超过陆军,夺取了制海权,就获得了在海上自由行动的权利。英国自此以后,依靠强大的海军在长达两个多世纪里成为世界超级殖民、商业和军事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