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鸡汤精粹版8
8897500000028

第28章 世界因你而精彩 (3)

“它和我刚才买的那条一样呀?”珍妮奇怪地说。很快,她惊讶的张开了嘴。天哪,当时撞到那人时,它一定是被撞掉了。“这就是那条。”女售货员说。

忽然,珍妮笑了起来,笑个不停。她心不在焉地听着女售货员讲述着:“一个好心的戴着绿呢帽的老人,拿着那条绿色缎带来到柜台……”

她舒畅地昂起头。

抬头挺胸向前看!你并没有你自己想象的那般不起眼,如果你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那么人们总会被你的闪亮点所吸引。好好看看自己的旁侧,有那么多人正在注视着你呢!

几分傻气又何妨

智慧并非不犯错,而是犯错以后能够很快发现,然后将错的部分修改到正确为止。

--布莱西特

朱迪恩·维奥特老在想他的朋友兰诗。她穿着她儿子的“少棒队”上衣,戴着棒球帽,出汗的手握着球棒,站在本垒上。第一个球投来,她挥棒太早;第二个球投来,她挥棒太迟;她三棒被罚出局--球季的每一场比赛都是如此。

兰诗打的是垒球,因为她做事的机构有个垒球队。尽管她的体育素质极差,她却应同事之邀,同意参加球队。兰诗说,她的同事都说她敢于尝试,“并不会因为我打得糟而瞧不起我。”朱迪恩·维奥特喜欢像兰诗这种人。她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怕被人笑话。

她们就是那种虽然正手反手都不高明,可是仍然上场打网球的人。

就拿艾美利来说吧,她的法语糟透了,却参加了廉价的法国十日游。虽然有人告诉她,说法国人瞧不起法语说得不流利的人,但她却偏要在博物馆,在咖啡馆,在香榭丽舍大道,到处跟人说话。人们耸肩笑她,但她不在乎。甚至她满口说的是法语,而那个法国人却客气地问她会不会说法语时,她也一点儿不在乎。

丢脸吗?艾美利一点儿不觉得。

因为艾美利发现很多法国人对她的法语耸过肩膀后,便很友善地和她交谈,欣赏她那股兴高采烈的劲儿,佩服她的机灵活泼,赞许她的努力精神。有些人不像兰诗和艾美利。他们永远拒绝学任何新的技术,因为他们不喜欢做一个初学者。他们宁愿缩小选择范围,限制自己的乐趣,生活于狭窄的天地,也不要出片刻的洋相,做一时的傻瓜。若干年前,朱迪恩·维奥特选修了某些心理课程,班上的同学都是男生,而且都是医生。他虽然对所学的有满肚子的意见和问题,可是朱迪恩·维奥特总是等到下课以后,才偷偷摸摸地把那些话向着教师耳语。

朱迪恩·维奥特害怕当着那些学问渊博的同学的面发言,怕那会泄露出他那可怜的底细,他实在怕自己出丑。幸好有个同学救了朱迪恩·维奥特,他劝朱迪恩·维奥特参加班上的讨论。朱迪恩·维奥特开始发言,发现自己学到的东西比以前多多了。也许同样重要的是,朱迪恩·维奥特发现他也自有见地。

朱迪恩·维奥特终于认清,人们想从现在的境地转到新境地,便必须冒出丑露拙之险。人们不妨记住这句法国名言:“一个平生不干傻事的人,并不像他平时自信的那么聪明。”

如果我们决定了要做一件事,就算最后结果不如我们所期望的,我们也没有必要为当初的决定而后悔。应该从中总结规律,学习到新的道理,使自己慢慢成长起来。

一支铅笔的用途

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

--蒙田

纽约里土满区有一所穷人学校,它是福纳特牧师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创办的。1983年,一位名叫普热罗夫的捷克籍法学博士,在做毕业论文时发现,50年来,该校出来的学生在纽约警察局的犯罪记录最低。

为延长在美国的居住期,他突发奇想,上书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要求得到一笔市长基金,以便就这一课题深入开展调查。当时布隆伯格正因纽约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受到选民的责备,于是很快就同意了普热罗夫的请求,给他提供了1.5万美元的经费。

普热罗夫凭借这笔钱,展开了漫长的调查活动。从80岁的老人到7岁的学童,从贝纳特牧师的亲属到在校的老师,总之,凡是在该校学习和工作过的人,只要能打听到他们的住址或信箱,他都要给他们寄去一份调查表,问:“圣·贝纳特学院教会了你什么?”

在将近6年的时间里,他共收到3756份答卷。在这些答卷中有74%的人回答,他们知道了一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

普热罗夫本来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搞清楚这些没有进过监狱的人到底在该校学了些什么,他的真实意图是以此拖延在美国的时间,以便找一份与法学有关的工作。然而,当他看到这份奇怪的答案时,再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决定马上进行研究,哪怕报告出来后被立即赶回捷克。

普热罗夫首先走访了纽约市最大的一家皮货商店的老板,老板说:“是的,贝纳特牧师教会了我们一支铅笔有多少种用途。我们入学的第一篇作文就是这个题目。当初,我认为铅笔只有一种用途,那就是写字。谁知铅笔不仅能用来写字,必要时还能用来做尺子画线,还能作为礼品送人表示友爱;能当商品出售获得利润;铅笔的芯磨成粉后可作润滑粉;演出时也可临时用于化妆;削下的木屑可以做成装饰画;一支铅笔按相等的比例锯成若干份,可以做成一副象棋,可以当作玩具的轮子;在野外有险情时,铅笔抽掉芯还能被当作吸管喝石缝中的水;在遇到坏人时,削尖的铅笔还能作为自卫的武器……总之,一支铅笔有无数种用途。我原来是个电车司机,后来失业了。现在,你看,我是一位皮货商。”

普热罗夫后来又采访了一些圣·贝纳特学院毕业的学生,发现无论贵贱,他们都有一份职业,并且都生活得非常乐观。而且,他们都能说出一支铅笔至少20种用途。

普热罗夫再也按捺不住这一调查给他带来的兴奋。调查一结束,他就放弃了在美国寻找律师工作的想法,匆匆赶回国内。目前,他是捷克最大的一家网络公司的总裁。2000年圣诞之夜,他通过电子邮件给纽约市政厅发了一份调研报告《醒着的世界及它的休眠状态》,算是对前任市长的报答。

一枝铅笔有无数种用途,有着眼睛、鼻子、耳朵、大脑和手脚的人更是有无数种用途,并且任何一种用途都足以使我们更好的生存下去。

永不消逝的旋律

人往往因缺少一句真实的话来鼓励而一蹶不振。

--阿瑟·米

著名的钢琴家及作曲家帕岱莱夫斯基预订在美国某大音乐厅表演。那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夜晚--黑色燕尾服,正式的晚礼服,上流社会的打扮。当晚的观众当中有一位母亲,带着一个烦躁不安的九岁孩子。小孩等待不耐烦,在座位上蠕动不停。母亲希望他在听过大师演奏之后,会对练习钢琴发生兴趣。于是,他不得已地来了。

到她转头跟朋友交谈时,他再也按捺不住,从母亲身旁溜走,被刺眼灯光照耀着的舞台上那演奏用的大钢琴和前面的乌木座凳吸引。在台下那批受过教养的观众不注意的时候,他瞪眼看着眼前黑白颜色的琴键,把颤抖的小手指放在正确的位置,开始弹奏名叫《筷子》的曲子。

观众的交谈声忽然停止下来,数百双表示不悦的眼睛一起看过去。被激怒、困窘的观众开始叫嚷:“把那男孩子弄走!”

“谁把他带进来的?”

“他母亲在哪里?”

“制止他!”

在后台,钢琴大师听见台前的声音,立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赶忙抓起外衣,跑到台前,一言不发地站到男孩身后,伸出双手,即兴地弹出配合《筷子》的一些和谐音符。二人同时弹奏时,大师在男孩耳边低声说:“继续弹,不要停止。继续弹……不要停止……不要停止。”

我们也是如此。我们努力工作,其效果就如小孩在大演奏厅中弹奏《筷子》一般。就在我们快要放弃时,忽然大师出现,弯身低声对我们说:“现在继续弹下去,不要停止。”继续……不要停止;不要停止,他为我们即兴演奏,在恰当的时候,奏出恰当的旋律!

请你记得,没有人会嫌感谢太多。哪怕只是短短一句鼓励的话,都会使人如沐春风,深得激励。

告诉妈妈,我爱她

母爱是伟大而崇高的,母爱是从怀胎之时就产生的,母爱的责任并不是将孩子生下来就结束了,孩子的降生预示着更深的母爱阶段的开始。

--穆尼尔·纳素夫

连续3个星期,约翰一直忙着拜访客户。母亲节快到了,过去他总要在这一天回到母亲身边,向她送上衷心的祝福,但今年他实在太累了。一天,他驱车路过一家花店时,心想:“给妈妈送几枝玫瑰花不就行了?”

他大步流星走进那家小小的花店,只见正有一个小男孩问店主:“阿姨,6美元能买多少玫瑰?”店主对他说:“玫瑰的价格太高,你不如买些康乃馨。”

“不,我就要玫瑰。”他说,“我妈妈去年得了一场大病,我却没能在她床前尽孝,所以,我希望选个不同寻常的礼物。看来玫瑰最合适,因为那是她最喜欢的花。”男孩的态度很坚决。

店主抬眼瞧了一下约翰,继而无奈地摇了摇头。可是,男孩的话打动了约翰灵魂深处的某种东西。他看着店主,用口型默示愿意替男孩付清玫瑰花的钱。这下店主放心了,她注视着男孩说:“得,你的6美元能买一打玫瑰。”男孩听罢高兴得差点儿跳起来。他接过玫瑰直奔店外,却不知道约翰为他垫付了35美元。看到男孩如愿以偿,约翰心里同样甜滋滋的。

约翰也在这家花店为妈妈订了几枝鲜花,并再三嘱托店主送花时务必附上一张纸条,告诉妈妈他是多么爱她。之后他乐呵呵地离开了花店二在距花店大约两个街区的地方,他遇到了红灯。这时,他看见男孩正沿着人行道向前疾走,最终跨过马路从两扇大门进了一座公园--不!突然,他意识到那不是公园,而是公墓。

约翰心血来潮,把车停在路边,开始步行顺着篱笆追赶男孩。他跟男孩只差30步。男孩在一块小墓碑前停下,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玫瑰摆好,接着便抽泣不止。男孩边哭边说:“妈妈呀,妈妈,我真后悔,没告诉你我是怎样地爱你。上帝啊,请你找到我妈妈,对她说我爱她。”

约翰转过身去,泪水像涌泉一般流出眼眶。他返回汽车,快速赶到花店,告诉店主他将亲自把鲜花送给母亲。他决定再次对母亲说,他是多么地爱她。

母爱,是人类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我们赋予它太多的诠释,也赋予它太多的内涵。没有史诗的撼人心魄,没有风卷大海的惊波逆转,母爱就象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

天生我才必有用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

马林医生在读医科大学时,觉得一个医生让身体残废永不能复原的人和病入膏肓的人苟延残喘是最愚蠢的行为。马林主张让那些人无痛苦死亡,并且常和同班同学辩论这个问题。

“那么我们何必要来学医呢?”他的同学抗议道,“照顾残废和病入膏肓的人,正是医生的天职!”

马林总是反驳说:“医生的责任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如果病人完全没有康复的希望,那还是让他死了好。”

快毕业的一个晚上,他在医院值班,为一位住在贫民区的德国移民妇女接生。这位已有9个儿女的贫穷母亲所产下的婴儿,一条腿比另一腿短了许多。马林例行公事地向婴儿口中吹气,让他呼吸。但过了一会儿,马林心中就浮起一个念头:“何苦呢?他一辈子都会一瘸一拐地走路。别的小孩一定会叫他‘跛子’。我又何必帮他活下去?这个世界才不会缺少他这样的一个人呢。”

不过马林内心强烈的责任感,让他无法制止自己不去使那只肺脏运动,于是他继续努力。终于,婴儿发出喘气的声音,小脸渐渐红润,并且开始呱呱地大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