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欧阳修散文
8896800000015

第15章 为君难论(下)

【题解】本文旨在说明做国君的除了用人难以外,还有听言难的问题。

历史上不少国君,有由于听取一言而兴邦的,也有由于不听一言而丧国的。文章以赵括“善言兵”,赵王不听其父赵奢的意见,令赵括将兵攻秦而身死大败;以及秦皇不接受老将王翦的要求,而改令李信将兵伐楚而“大为荆人所败”的历史事实,说明“国君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言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人”的道理。这在当时很有针对性和讽谏意义。

【原文】呜呼!用人之难,难矣!未若听言[1]之难也。夫人之言,非一端[2]也,巧辩纵横而可喜,忠言质朴而多讷[3],此非听言之难,在听者之明暗[4]也;谀言顺意而易悦[5],直言逆耳而触怒,此非听言之难,在听者之贤愚也。是皆未足为难[6]也。若听其言则可用,然用之有辄[7]败人之事者;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此然后为听之难也。请试举一二:战国时,赵将有赵括者,善言兵,自谓天下莫能当[8]。其父奢[9],赵之名将,老于用兵者也;每与括言,亦不能屈[10]。然奢终不以括为能也。叹曰:“赵若以括为将,必败赵事。”其后奢死,赵遂以括为将[11]。其母自见赵王,亦言括不可用,赵王不听,使括将而攻秦。括为秦军射死,赵兵大败,降秦者四十万人,坑于长平[12]。盖当时未有如括善言兵,亦未有如括大败者也。此听其言可用,用之辄败人之事者,赵括是也[13]。

秦始皇欲伐荆[14],问其将李信,用兵几何?信方年少而勇,对曰:“不过二十万,足矣!”始皇大喜,又以问老将王翦,翦曰:“非六十万不可。”始皇不悦,曰:“将军老矣,何其怯也?”因以信为可用,即与兵二十万,使伐荆。王翦遂谢病[15],退老于频阳[16]。已而信大为荆人所败,亡七都尉[17]而还。始皇大惭,自驾如频阳,谢翦[18],因强起之[19]。翦曰:“心欲用臣,非六十万不可”于是卒与六十万而往,遂以灭荆。夫初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王翦是也。且听计于人者,宜如何[20]?听其言若可用,用之宜矣,辄败事。听其言若不可用,舍之宜矣,然必如其说则成功。此所以为难也。 予又以谓秦、赵二主,非徒[21]失于听言,亦由乐用新进[22],忽[23]弃老成,此其所以败也。大抵新进之士喜勇锐[24],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言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人也。若赵括者,则又有说焉。予略考《史记》所书,是时赵方遣廉颇[25]攻秦,颇,赵名将也,秦人畏颇,而知括虚言易与[26]也。因行反间[27]于赵,曰:“秦人所畏者,赵括也,若赵以为将,秦则惧矣。”赵王反悟反间也,遂用括为将以代颇。蔺相如[28]力谏以为不可,赵王不听,遂至于败。由是言之,括虚谈无实而不可用,其父知之,其母亦知之,赵之诸臣蔺相如等亦知之,外至敌国亦知之,独其主不悟尔。夫用人之失,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独其主不知者,莫大之患[29]也。前世之祸乱败亡由此[30]者,不可胜数也。

【注释】[1]未若:不像。听言:听取意见建议。[2]非一端:即并非一样的意思。一端:一个方面,一种情形。[3]讷(nè):说话迟钝。[4]明暗:英明与昏庸之意。[5]谀(yú)言:阿谀奉承话,恭维过分的话。顺意:顺人心意。易悦:容易取悦,让人高兴。[6]是:这些。为难:使人感到困难。[7]用之:采用它。辄:就会。[8]自谓:自称。莫能当:没有人能匹敌。[9]奢:赵奢,战国时赵国将领。初为田部吏,执法无私,受平原君推荐,治理国赋,大见成效。后受任为将军,精于用兵。公元前270年秦伐韩,他奉命将兵救韩,巧施谋略,大败秦军,赵王赐封为马服君。[10]不能屈:不能折服,亦即说不赢之意。[11]遂:就,于是。以:取用。为将:做统帅。[12]坑:活埋。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13]赵括是也:赵括就是这种人。[14]荆:即荆楚,楚国的本号。[15]王翦:秦国名将。遂:于是。谢病:称病,假装有病进行推脱。[16]频阳:故城在古雍州同官县,即今陕西省耀县东北。[17]已而:随后。亡七都尉:损折七位偏将。都尉,原是掌佐宋,典武事的郡县官员,这里是偏将的意思。[18]谢翦:向王翦道歉、认错。[19]强起之:劝勉他担负起伐楚重任。强,劝勉。之,指伐楚的重任。[20]宜如何:应当怎样。[21]徒:只,仅仅。[22]新进:初露头能的人。[23]忽:忽视,不重视。[24]勇锐:勇猛锐于进取。[25]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惠文王时,将兵破齐,拜为上卿。后多次击败齐、魏,歼敌立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侯。[26]易与:容易对付。[27]反间:反间计,用假象、假情报诱惑敌人,使敌人坠入自己的计谋之中。[28]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悉,遣书赵王,愿以十五城易璧。蔺相如持璧出使秦国,当庭据理与秦王抗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赵会于渑池,他随侍赵孝成王,而斥强秦,不辱国体,以功任为上卿。[29]莫大之患:没有比这再大的祸患了。[30]前世:前代。由此:由于这(指用人不当)。

【译文】唉!任用人的困难,是困难啊!但不像听取众人意见那样地困难。人们说话,并非一样。有巧言善辩、议论纵横而令人喜欢的;有忠言耿直、朴实纯厚、谈吐迟钝的,这都不能构成听话人的困难,而在于听话人的英明或昏庸。恭维的话,顺人心意,也容易取悦人;耿直的话,听来不顺耳,也容易触怒人,这都不能构成听话人的困难,而在于听话人的贤明或愚昧。这些也都不能使人感到困难啊!如果一听他的话就感到可以采纳,但采用了它,便往往使人的事业遭致失败,如果一听他的话就好像不可以采纳,但不按他的话去做,就不能使事业成功,这情形才是听话方面的困难啊!试举一二事为例:战国时代,赵国将军中有个名叫赵括的,善于谈论兵法,自称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匹敌。他的父亲赵奢,是赵国著名的将军,是一位惯于用兵的人。他每次和赵括谈论兵法,也不能使赵括折服。可是赵奢始终不认为赵括有什么本领。他叹息说:“赵王如果用赵括为将,必败赵国大事。”后来赵奢死了,赵王便任用赵括为统帅。他母亲亲自去见赵王,说赵括不能任用。赵王不听,坚持命赵括率兵去攻打秦国。结果赵括被秦军射死,赵军大败,投降秦国的达四十万人,被(秦将白起)活埋在长平。当时没有人能像赵括那样善于谈论兵法,也没有人像赵括那样大败的。这就是,听他的话似可采纳,但采用了它,就往往坏人大事,赵括就是这类人。

秦始皇想攻打楚国,问手下将军李信,需用多少兵马?李信正值年少勇猛,他回答说:“不过二十万就足够了。”始皇十分高兴,又拿这事去问老将王翦。王翦说:“没有六十万不行。”始皇听了很不高兴,说:“将军年老了,为什么这样胆怯呢?”因此,认为李信可以重用,便即刻给他二十万兵马,命他去攻打楚国。王翦便称病,告老回频阳居住。随后李信被楚国打得大败,损失了七名偏将而败回秦国。始皇十分愧疚,亲自驱车前往频阳,向王翦陪礼道歉,并劝勉他担负起伐楚的重任。王翦说:“大王如果一定要用我,非六十万不可。”

于是终于给王翦六十万大军去伐楚国,竟把楚国灭掉了。

乍听他的话,好像不可以信用;但不按他的话去做,就不能成功,王翦就是这类人。听从别人计谋的人,应该怎样呢?听他的话好像可行,似该用它,却往往使你的事业失败;听他的话好像不可行,似该舍弃它,但惟有按他说的去做,事情才能成功。这所以是难事了。

我们再以秦、赵两个国君为例来说:他们不仅仅在听取意见方面有失误,也由于他们喜欢使用初露锋芒的人们,忽视弃置老成持重的意见,这是他们其所以失败的原因。大概初露锋芒的人,爱勇武,锐于进取;老成的人,多持重。这是由于国君中好立功名的人,他们听到勇猛锐进的话就容易合拍,听到持重的话就难以接受了。

像赵括这类人,便又有说法了。我约略查了一下《史记》所载:当时赵王正派遣廉颇攻打秦国。廉颇是赵国著名的将军。秦国畏惧廉颇,而知道赵括只善空谈,容易对付。因此,秦对赵国施反间计说:“秦国所害怕的是赵括,如果赵括来当统帅,那么秦国就惊惧了。”赵王不醒悟这是秦国的反间计,便任用赵括为统帅去取代廉颇。蔺相如竭力谏止,认为不可更替,赵王不听,终于招致惨败。从这事说来,赵括只善空谈,并无实际,确实不可重用。他父亲了解他,他母亲也了解他,赵国各大臣如蔺相如等也了解他,远至敌国也了解他,惟独他的国君不醒悟罢了。那用人不当的失误,天下人都知道他不可重用,惟独他的国君不知道,实在没有比这再大的祸患了。先前世代由于用人不当而招致祸乱败亡的,真是不能尽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