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告诉自己没什么
88963100000007

第7章 知道局限,超越那可突破的局限

人的局限来自哪里?

就像抖机灵后,脑袋空空的自己。加速学习,学得进,却只是浅表的了解。虽然暂时虽然还用不上,但好像就不够。这是认知的局限:不知道想要传达什么,表述就显得东拼西凑了。

吃饭吃到七八分饱时会有感觉,强迫自己吃掉要吃的、喜欢的、倒掉可惜的,会撑到一动就疼的、逼得自己不停来回卫生间的尴尬境地。这是肠胃的局限:不后悔吃那么多,只是肠胃消化有一定的节奏。等,等下一次犯馋的时候。

从事一项看上去非专业性的工作,一旦你想要突破,那便有了学历的局限。你想要学,但发现学得很吃力,硬件升级发现内存不够,这时候就会考虑退缩了。

信息来源太多,复杂之中选择感兴趣的。那么选择在娱乐中打发时间,消耗能量就加快了。

为什么不谈自己擅长的,非要说自己一知半解的呢。

大概空想家和实干家最大的区别是一个光说,一个靠做。前者想想就完了,后者说心里话,想想就很辛苦。一个像蒲公英的种子未落地之前的随风飞舞,一个像落入肥沃泥土中的幸运儿。

你能说前者不幸么?还是只能说后者全凭运气的?

新闻头条中新招的员工年薪大概是一些人一辈子能挣的总和,但对于后者而言,或是其他正处在学生生涯的人来说,社会顶层有着更叹为观止的优渥。

但是天才这个词怎么说呢?可能是平民生活中的我们没有见过。想象里大概是记忆力超好,拥有过目不忘本领之类的那种,或者是在机遇面前有着超人洞察力那一种,还或者是在某一方面有着前瞻意识那一种……第一种很常见,最后大多归于平庸。后面的大概会被束缚在现实生活中了。但家庭条件优越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

先不说它能给被冠以这样标签的人以后会走怎样的路。单就目前的成就而言,大概是高学历背后的努力付出吧。专业决定人一生的职业走向,确实是下定了决心的。

我们的大国品牌吧,在外它是我们的荣耀,在内是我们的首要选择。但非常奇怪的一件事,就是在某些方面,我们却出乎意料的不会对产业顶尖的某些方面提出质疑。

国外进口的品牌盗取客户信息,为了显示身份地位,还是很多人用,仿佛价格高的就是精品。买旧手机还担心这那的,却没人问国产的安全性能。各种档次都有,像我们游走在千元上下的贫民,大概收集起来也没什么鸟用,无非是为大数据提供了一条信息。大数据回转又决定大众的选择方式,未免有些可惜了。

这几年,相比于通信技术,手机的进步很不明显。

同品牌的千元机举例,就是换了个壳子,它脸大一些,胸襟宽阔一些,思维灵敏一些、跳脱一些。还是熟悉的界面,还是熟悉的图标,偶尔一些细微的变化就能让人惊奇,变怪了觉得不适应,变好了就去主动适应。人去适应手机,而手机决定人的操作方式。对信息的处理方式,未免就值得叹息了。

猜想科学家研究机器进化到人工智能就像养孩子:小时候帮你做,大了教你做,最后要你自己做。但你如果凡事都要自己做,或者从小限制你不能做的却要去做,那就未免令人有些担忧了。可是父母之所以为父母,必定有子女不能企及的经验和智慧的。

一样的,获奖的书、广受好评的电影,都基于现实的。但与其他地区不同,超现实、有前瞻意味的作品,没有出现。谈问现实、讨论社会问题、对未来有前瞻意味的作品,也没有出现。哪怕是在敬畏面前,也没有特别的题材出现。是什么限制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是一个夸张其是,跟风他人的时代。想要创新,对内又缺乏对矛盾的询问与讨论,哪儿来的进步呢?

为什么引导我们要有所成就的是看得见的东西,而不是看不见的意识。

每年下发录取通知前期的时候,都会收到教育部关于贫困生资助的信息。几年了,却也说不出早几年多好的话。现在的无感相比于第一年看到这条短信的感动,淡漠的是错过了奋斗的青春,不悔的是人生不虚度的历程。

匹敌噩梦的那些关于复习地特别吃力的、可以马上再次参加考试的、数不清第几次落榜再备考的、等待考试结果的、又一次没考上的……所有让人沉迷又虚妄的梦,在某个白天一瞬间想得很清楚明白之后,完结了。

有些机遇,藏在我们轻视的一瞬。有些人,坚守在我们看不见闪闪发光的角落。有些东西,注定不会陪我们到生命最后。

执着于我们该守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