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轼散文
8896200000018

第18章 记承天寺夜游

【题解】本文记的是极为平常的事,描的是极为常见的景,可是作者不落俗套,用简洁的语言,自然生动地刻画出人们对皎洁的月色和夜凉如水的真切感受。最后还从人生哲理发出了世事纷纭少闲人的无尽感慨。

本文所记的元丰六年,苏轼贬居黄州已经四年。深夜无眠,邀约同样是被贬谪到黄州的同事夜游佛寺,虽然充满清高淡雅气氛,但也禁不住流露出一种被遗弃的寂寞情绪,所以文章末尾自称“闲人”,就不无一层讽刺意义。

【原文】

元丰六年[1]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乐者[3],遂至承天寺[4],寻张怀民[5]。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6]。庭下如积水空明[7],水中藻荇[8]交横,盖[9]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10]如吾两人耳。

【注释】

[1]元丰六年:即1083年。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年号。[2]起行:起来散步。[3]念:想到。者:人。[4]承天寺:在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谪在黄州。[5]张怀民:名梦得。元丰六年被贬谪到黄州,寓居承天寺。是苏轼的朋友。[6]相与:一块儿。中庭:厅堂前面的院子或天井。[7]空明:透明,形容水的清澈。[8]藻:水藻,如海带、紫菜等。荇:水草名,浮在水上。[9]盖:承接上文而起的推究。[10]闲人:指不追求功名利禄、不受俗务羁绊的人。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所以,自称“闲人”。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我脱了衣服正准备睡觉,忽然发觉月光照进了屋子,就兴致勃勃地起来散步。想到附近没有能同我一道享受这种乐趣的人,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恰好怀民也还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院子里就像装满了水似的显得那般晶莹明亮,水里面还有纵横交错的水草,原来那是翠竹、松柏的影子哩。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少了翠竹、松柏?但缺少的是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