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辙散文
8895700000011

第11章 隋论

【题解】

本文是苏辙进论之一,他主要通过对秦朝和隋代政治的比较,说明了两朝在统一天下之后迅速灭亡的原因,批判了其用严法酷刑统治天下的独裁统治方式,暗示北宋王朝如一味推行中央集权制,不注重边境建设,不注重人民意愿,就必定难以强盛,且还可能有亡国之祸。其借古讽今,指斥时弊的目的极为明显。本文选自《栾城应诏集》(三苏祠藏本)卷二。

【原文】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古之圣人,其取天下,非其驱而来之[1]也;其守天下,非其劫而留之也,使天下自附,不得已而为之长,吾不役天下之利而天下自治。夫是以去就之权在君而不在民,是之谓人重而物轻。且夫吾之于人,已求而得之,则不若使之求我而后从之;已守而固之,则不若使之不忍去我而后与之。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2]我,而以术[3]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昔者三代[4]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然而亡国之暴[5],未有如秦、隋之速[6],二世[7]而亡者也。夫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8],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9],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10],寸攘尺取[11],至始皇[12]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13]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14]敌国,是以销名城,杀豪杰,铸锋镝[15],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16]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17]、项籍[18]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19],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盖自东晋以来,刘聪[20]、石勒[21]、慕容垂[22]、苻坚[23]、姚兴[24]、赫连[25]之徒,纷纷而起者不可胜数。至于元氏[26],并吞灭取略已尽矣,而南方未服。元氏自分而为周、齐,周并齐而授之隋,隋文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既得天下之众而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人皆有曩者[27]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而独死于杨素[28]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磊,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无聊耳。昔曾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29],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注释】

[1]来之:使之来,使动用法。之,代词。[2]去:离开,背离,背弃。[3]术:权术。[4]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夏,中国历史上第一朝代,传为夏后氏部落领袖禹子启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传至桀,为商汤所灭,共传十三代、十六王。商、周,见《商论》注释[2]、[3]。[5]暴:突然、快急。[6]秦、隋之速:秦,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原,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建都咸阳,并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虽推行了许多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但赋税繁重,刑政苛暴,各种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为刘邦领导的起义队伍所灭,共历二世,统治十五年。隋,隋朝,公元581年杨坚(隋文帝)代北周称帝,国号隋,公元583年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陈,统一全国。公元611年起,各地农民不堪重赋相继起义,隋土崩瓦解,公元618年隋炀帝被杀于江都(今江苏扬州),隋亡。共历二世,三十八年。故言秦、隋“二世而亡”。[7]二世:两代。[8]“而秦独得山西之地”句:秦,指诸侯七国之一。山西,崤山或华山之西。[9]肩:指秦之要害部位。[10]解:解下盔甲与兵器,指结束战争。[11]攘:夺取。取:攻取。[12]始皇:即秦始皇嬴政。[13]持:把持,控制。[14]以为:成为。[15]“是以销名城”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加强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拆毁了战国时各国边邻地区的城防工事或一些城市建筑,焚烧过去各国的史书和民间所藏的儒家经典及诸子书籍,坑杀以古非今的方士和儒生四百六十多名,销毁民间兵器铸为铜像,刑法苛酷,用心良苦,故曰。锋镝,刀箭,泛指兵器。[16]备虑:周密细致地考虑。[17]陈胜: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与吴广于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发动起义。[18]项籍:项羽。详见《三国论》注释[13]。[19]隋文之世:隋文,即隋文帝年幼即位,他为丞相,总揽朝政,封隋王。公元581年废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公元587年灭后梁,公元589年灭陈,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统一天下。公元604年被太子杨广杀死。[20]刘聪:刘渊之子,字玄明,公元310年汉君刘渊死,其兄得和嗣位,聪杀兄篡位,成为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21]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曾为商贩与力夫,后投刘渊为大将,公元319年自称赵王,建立政权,史称后赵。公元329年灭前赵,取得北方大部分地区,公元332年称帝,号建平。[22]慕容垂:字道明,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族,前燕时封吴王,曾大败东晋桓温军队,受排挤,投奔前秦。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他乘机恢复燕国,初称燕王,后称帝,年号建兴。史称后燕。[23]苻坚:十六国前秦皇帝。字永固,一名文玉,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氐族。初为东海王,后杀苻生自立。先后攻灭前燕、前凉、代国,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公元383年调军攻晋。败于淝水之战。[24]姚兴:十六国时后秦国君。字子略,姚苌(曾擒杀苻坚)之子。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佛教和儒学。国力较强,与北魏、东晋相抗衡。[25]赫连:夏王赫连勃勃,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称帝。赫连,匈奴姓氏之一,因匈奴单于曾娶汉宗室女,其子孙遂姓刘。至赫连勃勃,又改姓赫连氏。[26]元氏:指元魏,亦称后魏,拓跋魏,史称北魏。祖先拓跋氏,鲜卑族。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元。公元543年分裂为东西魏,东魏被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581年杨坚代北周称帝,建立隋朝。[27]曩者:过去,昔日。[28]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人。隋文帝灭陈时率水军从三峡东下,因功封越国公,后任尚书左仆射,执掌朝政。参与宫廷阴谋,废太子勇,拥立炀帝(杨广)。后封楚国公,官至司徒。[29]太王避狄于岐:太王,指周氏族祖先古公亶父,由豳(今陕西彬县)迁至岐山(今陕西岐山)下定居,部族日臻强盛,形成强大的周族部落。

【译文】

人对于物体而言,听凭它自己依附,也任凭它自动离开,就是人重而物体轻。人体重而物体轻,那么物体依附于人体就牢固。物体之所以会离开人体,分裂四散且不可阻止,(是因为)物体重而人体轻(的缘故)。古代的圣人,他们获取天下,并不是他们驱赶众人并使他们来归附的;他们守护天下,也不是他们威逼强留的,(而是)使天下之人主动归附,万不得已才做他们的首领,不驱使天下之利但天下已自然治理。所以离去还是归附的主动权就在于国君而不是百姓,这就叫做人重而物体轻。况且我对于人来说,仅靠寻求而获得了他们,却不如使他们寻求我然后顺从我;已掌管并使他们坚定,却不如使他们不愿离开我然后亲附我。所以那些聪明的人,也许可以和他们同取天下,但却不能和他们共守天下。守护天下,就必须要有宽宏大量的人。为什么呢?没宽大度量的人,就常常会害怕天下背我而去,然后用权术强留天下,用权术强留天下那么天下就已开始离我而去了。

过去,夏、商、周三代的国君享有国家的时间很长久,后世没有人能比得上。虽如此,但亡国之快,没有谁像秦朝、隋代那么迅速,仅仅两代就灭亡了。秦朝、隋代的灭亡,其弊端到底在哪里呢?自从周代失去了它的统治,各诸侯国当权,秦国仅得崤山之西的土地不过千余里,韩国、魏国扼制着它的军事要道,楚国威胁着他的重要地区,燕国、赵国窥伺着它的北面,而齐国动摇着它的东部,秦国人披着盔甲拿着兵器七代仍不能解除,尽力夺取尺寸之地,到秦始皇时期然后使天下合而为一。秦朝看到自己攻取天下是如此的艰难,并认为如不赶快控制它,那么后世将会再次分裂成为敌对之国,为此销毁著名城镇,杀死各路英雄豪杰,销毁各种兵器铸为铜像,以此断绝天下人的希望。他细致考虑且牢固防守的计划是如此的周密,然而天下人愁苦不堪无以依托,没有谁还有不愿离去的想法,为此陈胜、项羽借助百姓的不满,大呼起兵造反且各地皆响应。由此看来,难道不是它看重失去天下从而防守天下太过分的弊端吗?

如今的隋文帝时代,它也是看到天下长久不安定,而(在夺取天下以后)特别注重失去天下的安定。自从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垂、苻坚、姚兴、赫连勃勃等人,纷纷起兵自立者不可胜数。到了元氏北魏时期,并吞攻夺之争几乎已接近尾声,但南方仍没有臣服。北魏政权内部北周又吞并了北齐裂为北周和北齐,分并最终为隋所取代,隋文帝杨坚攻取了后梁,消灭了陈朝,此后天下归于统一。他也是看到天下长久不安定,所以在得到了天下之众以后就害怕失去他们,享受天下的极乐但又害怕它们不长久,立于万民之上却又常常有猜忌防范不安之心,认为全天下的人都有过去英雄豪杰割据称霸的想法,(于是)制定了严法峻令以此杜绝天下的变化,过去的谋臣武将亦几乎被斩尽杀绝,但却单单死于重臣杨素之手,以至于发生巨大变故最终到了炀帝时代,天下大乱,一败涂地却无人能拯救它。由此看来,隋朝灭亡的原因,与秦朝没有什么不同。

可悲啊!古代的圣人培养美德以此使天下归附,天下是去还是附的主动权全在于自己,因此,他们把失天下之事看得很轻。把失天下看得很轻,于是他们的内心就舒畅和缓,从而他们的统治也就宽容。宽容的法令来源于没有忧患,而惨酷峻急的酷刑严法则源于无所依托而已。过去曾听说周朝兴起之初,太王古公亶父到岐山下躲避北方狄族的骚扰,豳地百姓扶老携幼到岐山下归附他,长久而不断绝,丧失了他过去的国土却最终得以大兴。至于观察秦朝和隋朝的情况,只是不愿失去天下却终至于灭亡,然后明白了圣人的所作所为,这种宽缓不急的做法,就是他们深得民心,获取天下的法则。